从这些数据上来看,辽东郡的耕田数量是高于人口的,而在这农耕时代,耕田数量高于人口数量则意味着辽东正处于颇为富裕的阶段。
然而富裕的不是百姓,富裕的是那些贵族。
天下兴,百姓苦,天下苦,百姓苦。
统计好辽东郡人口、耕田总数量后,江无琊先是呈于嬴子辛观阅,后是按照每户人家的劳动力进行分配耕田,耕田分配完为止。
江无琊继续忙碌了一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将耕田分配好。
秦四世元年正月二十一日,早上辰时一刻时分,嬴子辛以大秦四世皇帝、大秦朝廷的名义,向辽阳城发布皇帝诏令。
诏令内容是:【兹辽东百姓苦于贵族奴役,朕万感愤怒,怒而诛灭贵族,抄没其家产良田,为百姓能够衣食无忧,无需仰仗贵族鼻息,朕决定将抄没贵族所得耕田,尽归于辽东百姓,家家又分,户户有份!】
【念辽东百姓苦多年,特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三年,三年之内,朝廷不征收百姓一粒粮食,百姓所得,百姓全得,朝廷不染指一分!】
【天道勤酬,凡是开垦荒田者,田地归于开垦者,朝廷也绝不染指!】
此道皇帝诏令,向百姓传达了三个信息,秦廷发放耕田、秦廷免除徭役,赋税三年、秦廷鼓励开荒!
嬴子辛不仅在辽阳城发布此道皇帝诏令,也派出上百骑兵,前往辽东各县、乡、亭、里发布皇帝诏了,务必做到全辽东郡各地百姓都知道此道皇帝诏令!
当这道皇帝诏令传遍辽阳城,立马在辽阳城掀起一片哗然,无数百姓为此感到惊讶和震惊,没有想到秦廷居然能做出如此圣仁之事。
不光发田,还免除三年内一切徭役、赋税,开荒得来的田归自己。
百姓惊讶和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不少百姓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把这道皇帝诏令当做秦廷欺骗百姓,拉拢民心的手段。
认为秦廷不会把田发给百姓,就算发了,也是少部分人得到,或者只发一点点,几户人共用一亩地。
然而打脸来的很快,皇帝诏令在辽阳城发布没有多久,江无琊就带着五百名秦军将士来到集市,一同带到集市的还有一箱箱的田锲。
目前的田锲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田锲是一样的,就是一根比较粗的竹简,竹简上面刻着田地的方位、官属名、国名,刻画的字都是红字。
或许有人会问,没有人伪造吗?
当然没有,虽然伪造田锲不难,但你敢拿着伪造的田锲去收别人的地吗?毕竟田地是不动产,拿不走,别人发现你拿着伪造的田锲,肯定先把你打一顿,再把你拖去官府报官。
或许官府也辨别不了田锲真伪,但官府会去下乡调查,一般而言,田地都是集中在一起的,周边的人都知道这地是谁的,官府一问街坊邻居,就知道你是伪造田锲的那个。
而伪造田锲的罪很大,是直接处死。
所以没有人会拿着小命去伪造田锲,风险接近99.9%,除非这块地的主人死了,然后你又收买了附近田地的主人,串通一气,那还有可能成功依靠假田锲收走别人的地。
但穷人根本没有收买人的钱,而有钱人也不会为了一亩地去花钱收买人。
再者,值此乱世,田地都是贵族的,你敢跟贵族玩这一套,当天就得曝尸荒野。
“集市发田锲了!”
“天呐,秦廷真的发田给我们了!”
“那还等什么,快去啊!”
一得知集市正在发放田锲,城中大量百姓争先恐后的朝着集市狂奔,生怕自己晚人一步,没有领到秦廷发放的田地。
当百姓切切实实的从秦军将士手中领到田锲,不少百姓激动的坐地大哭,高喊苍天有眼,四世皇帝万年,之前认定秦廷不会好心发放田地的人,也羞愧难当。
激动和羞愧的同时,百姓也相信秦廷是真的要给辽东百姓免除三年一切徭役和赋税,也确确实实要将百姓自己开垦出来的荒田给百姓自己。
“以后不能再说秦国是暴秦,也不能说秦国之政是暴政,这要是暴秦,暴政,楚霸王汉王之流岂不是更暴!”
集市拥挤的人群中,一名杵着拐杖的白发老者神情慷慨激昂的喊着,自发性为大秦正名!
“说得对,我们被那些权贵欺负的时候,咱们燕国的大王和大人们,从来不管我们的死活,任由我们被欺负。”
“可秦国却帮我们做主,杀掉了那些作恶多端的权贵,还把权贵的土地许给我们,乡亲们,秦国才是我们想要的国家,我们要做秦人!”
白发老者的话引起不远处的一名青年共鸣,也自发性的为大秦正名。
“对,做秦人!”
“这个燕人不当也罢!”
“话不能太全面,秦国之前确实可恶,老头子我有很多兄弟都被秦二世抓去修长城,修陵寝,一个都没有回来,现在只能说,皇帝陛下换了人,换了一个好皇帝。”
“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四世皇帝陛下万年!”
“四世皇帝陛下是个好皇帝,也是我们的恩人,给予我们土地的恩人。”
在白发老者和青年的正名之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到为大秦正名的行列之中,导致舆论方向瞬间转向。
在强大的舆论影响下,大秦头顶上的‘暴’字被辽阳城的百姓摘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仁’,若是这个时候有人口称大秦为暴秦,定会引来周边人的怒视。
辽阳城的舆论动静也在嬴子辛的监视之下,得知辽阳城百姓都开始拥护大秦,嬴子辛没有半点意外。
平民百姓都是大字不识的白丁,因为大字不识,使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很简单,没有什么家国大义,最大的奢求就是吃上饱饭,穿上暖和的衣服,拥有一块可以传承后代子孙的土地。
而如今,嬴子辛赐予田土给他们,让他们的奢求得到了一些满足,自然而然的就毫不犹豫的拥护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