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顺三十五年夏六月,罗志学在金陵城里再一次召开了关于南洋大开发事宜的御前会议。
不过和之前几次会议里军事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不一样,这一次的会议里主要议题还是移民开发议题。
毕竟随着亚齐王国的主动归顺,如今在整个南洋地区里已经不存在土着政权,更不存在大规模的军事抵抗。
往后数年整个南洋地区去的军事行动,都将会是治安作战为主,这种治安作战是属于常态,主要也是由当地驻军的丙等守备部队以及民兵部队所负责。
至于那些正规军的话,甲等师干脆重新集中到了若干战略要地,如第八师这个甲等师,完成了缅甸地区的军事作战任务后,就驻防在达贡港军事基地。
而第十四师则是调回了新加坡。
毕竟这两个甲等师是大楚帝国在整个南洋地区里仅有的甲等师,他们所负责的区域可不是区区一个暹罗或缅甸,而是整个南洋地区。
所以这两个师是需要处于一种随时能够奔赴任何一个南洋地区的战备状态,如此情况下自然不能驻防在内陆,而是需要驻防在方便机动的沿海军事港口。
倒是乙等师可能会参与后续的一些治安战行动,如第三十六师,目前就是分别驻扎在曼谷等几个暹罗地区的重要城市兼交通要道,负责弹压暹罗以及周边地区。
从云南调过来的第七十二师,则是驻防在西瓦城,缅甸东吁王朝遭到楚军进攻后,在战争期间主动放弃了其首都阿瓦城(曼德勒近郊),并在撤离前进行了坚壁清野,主动焚毁了城内的大量建筑,楚军占据此地后并没有在其废墟上建立新城市。
嗯,缅甸巡抚的驻地也不在这,其实是在南边的达贡港,不过阿瓦城依旧是属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位于缅甸地区的中心区域。
之前陆军进驻该地后,在阿瓦城废墟的西边位置驻防,建立了军事堡垒城市,该城也就被称之为西瓦城。
而第七十二师的师部,就在这个西瓦城,当然了,偌大一个七十二师,其兵力也不可能都在西瓦城,实际上在周边的几个城市也有布防。
整体来说,七十二师是承担了缅甸腹地地区的主要防务,同时也是应对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方向的主要正规军部队。
缅甸西部就是孟加拉地区,该地区在近百年前就被莫卧儿帝国吞并。
而缅甸的西南部地区,则是阿拉干王国,不过该王国早已经是名存实亡,在十几年前就被楚军亲自干趴下了,后续又遭到缅甸王国的多次入侵,到最后阿拉干王国只剩下极为狭小的区域,其大部分沿海区域都被楚国所获得,大楚帝国以这些沿海殖民地,包括吉大港在内,再加上一部分从莫卧儿帝国里获得的孟加拉沿海地区,尤其是恒河入海口一带。
最终设立了孟加拉巡抚地区,驻地吉大港。
之前的缅甸事务,都是由孟加拉巡抚所负责的,不过拿下缅甸后,大楚帝国已经在不久前正式设立了缅甸巡抚一职,驻地缅甸达贡。
从大楚帝国陆军在孟加拉以及缅甸还有暹罗地区的军属部署就可以看的出来,大楚帝国陆军认为当地已经不可能爆发什么大规模战事了。
人家陆军把第八师调往达贡驻防,就是想着以后孟加拉地区乃至印度半岛地区有需要的话,可以就近把第八师这个甲等师也派过去。
甚至陆军那边也还在考虑,是不是把第八师的驻地再往西边移动,驻防到孟加拉巡抚驻地的吉大港去。
只不过因为暂时吉大港那边的基础设施还不太行,再加上那边也没啥战事,最关键的是人家第八师刚在缅甸打了一年多的仗,好歹要让该部队休整一段时间,再派往边地啊。
因此该师的西调一事暂时也就落下了,但是……未来第八师肯定是用于孟加拉乃至印度方向的。
如今的陆军,就没想过说继续在缅甸等地区里动用第八师这个精锐甲等师。
当地的治安作战,有丙等守备师以及民兵足以,实在不行还有部分乙等常备师坐镇,用不着甲等师这种耗费庞大的精锐部队。
大楚帝国每年花费那么多的资金养着这些甲等战备师,可不是让他们打治安作战,玩小打小闹的。
如今大楚帝国对这些甲等战备师的使用上,基本是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奔着灭国灭族去的。
第八师、第十四师灭缅甸和暹罗,北美第十六师下属的新式混成营灭北美土着的一个数千人的部落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不是奔着灭国去,那么这些甲等师还不如留在国内腹地训练驻防呢。
因此目前大楚帝国里的二十几个战备甲等师(步兵和骑兵),基本都处于这种情况,一部分驻防在国内腹地的战略要地,如西安、郑州、徐州、汉天、九江、广州、松江、天津、沉阳。
还有一部分则是驻防在边地,如中亚、西伯利亚、南洋。
再有少数一部分则是驻扎在海外领地,如印度、北美、非洲。
不过在真正意义上海外领地的甲等师其实很少的……目前偌大一个非洲,只有区区一个营的甲等师部队驻防在马普托……呢,这个营就是专门奔着当地的黄金去的,充当战略保护力量。
而印度连带西亚,这么大一片地方,所有甲等师兵力加起来才两个……其中还分调了一个混成营去非洲马普托驻防!
倒是中亚和西比利亚那边的甲等师兵力比较多,光是甲等骑兵师就有四个,这主要是当地以骑兵作战为主,而骑兵部队的话,大部分能够作战的骑兵部队都是甲等骑兵师,乙等骑兵师的话,机动性差甲等师太多。
大楚帝国里的甲等师和乙等师,主要的差别就是配属的骡马数量的差别,由此带来的机动性差别以及成本高低。
甲等骑兵师通常为重骑兵单骑三马,轻骑兵单骑双马,同时还会配属大量马车,快速机动的骑兵炮,快速机动后勤部队,其整体机动性非常强悍……具备独立的作战,甚至攻城能力。
陆军对甲等骑兵师的要求就是:能够独自快速奔袭一百五十公里,然后对敌军目标发起进攻!
之所以为什么是一百五十公里……那是因为楚军目前在实战中发现,当部队脱离港口、火车站这些交通运输节点后。
部队依靠自身的后勤部队,采用马车运输方式维持补给,这个补给极限是在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这个一百五十公里,还得是平坦地形,有一定道路的情况下。
如果是复杂地形,交通不便,那么这个距离还要再往下降低。
一旦补给线超过这个距离的话,那么一线部队自身的后勤部队就不够用了,只能依靠后方组织更多的专业辎重部队,或者干脆征召民夫来运输补给了。
所以这才有一百五十公里奔袭距离的标准!
战争这东西,其实很多看似普通的数据,那都是实战中得出的总结,并不是拍脑袋而来的。
甲等骑兵师的奔袭距离一百五十公里就是如此。
而承担这种奔袭任务的甲等骑兵师,其实也和传统骑兵部队也没啥关系了,这都拉着火炮,带着一大票辎重上战场了。
而且甲等骑兵师,其实大部分作战也不是在马背上冲锋,而是快速机动到目标后,下马步战……毕竟前方是敌人的城池或阵地,你总不能骑着马冲上去砍城墙不是!
如此的大楚帝国甲等骑兵师,用更准确的军事术语来说,应该是:快速机动部队!
这也是为什么甲等骑兵师这么耗钱的缘故……为了那个一百五十公里的快速奔袭,且保持独立作战乃至攻坚作战的能力,而且还得维持一定的补给自持能力……这所需要的马匹太多。
然而乙等骑兵师的话,这就没那么多要求了,乙等骑兵师基本都是单人单马,也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更没有什么长途奔袭能力,其实这种乙等骑兵师,才是更符合近代骑兵部队的定义。
但是在广阔,人烟稀少的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这种乙等骑兵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毕竟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也不具备长距离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里的独立骑兵部队,普遍是甲等骑兵师的缘故。
不过这种特殊情况也只局限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如果是在南洋地区的话,则是没这种情况了。
实际上,楚军在南洋地区里,连独立骑兵部队都没有配属,只有各步兵师里的师属骑兵部队。
毕竟地形和环境不一样,对兵种的需求也不一样。
到了现在的话,那么就更不用什么专业的独立骑兵部队了,在这种常态治安作战里,普通的丙等守备部队乃至民兵就够了。
毕竟楚军打常态治安作战的时候,也不会搞什么长途奔袭,深入土着聚集的腹地里搞什么中心开花。
楚军的常态治安作战,一向来都是非常保守的,就是从移民定居点里逐步往外推移……
驱逐一地,占领一地,移民一地!
然后再重复这个流程。
至于远离移民定居点的区域里,其实大楚帝国一般都不太关心,更不会贸然派遣兵力进入其中……除非当地出现什么土着政权,搞出来正式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军队,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出动的也不是什么丙等师和民兵了,一般都是乙等师调动主力部队压上去,直接把对面干趴下。
而这种常态治安作战,自然是无法放在御前会议里进行反复讨论,罗志学随意吩咐了陆军那边几句后,就把话题转到了移民开发上。
想要把偌大的南洋地区真正的变成帝国腹地,军事控制只是最开始的,大量的人口才是核心基础。
然而大楚帝国在南洋地区里的人口其实不多,哪怕是开发最成熟的马六甲省地区,目前总人口也就百来万而已……
截止到承顺三十五年夏,大楚帝国在南洋地区,包括顺化省、升龙省、暹罗省、马六甲省、缅甸省、吕宋省、婆罗洲、万丹省(爪哇岛、东印度群岛)、东丹省(苏门答腊岛)、再加上一个直辖的澳洲。
上述各地区在内,总人口也就三百多万而已,而且人口主要集中马六甲省省以及吕宋省两地,其他地方的人口都不算多。
这么大一片地方,总人口才三百多万,这显然是不够的。
要知道后世这一大片地方,能够养活的总人口达到六亿多人,差不多到华夏地区的一半了。
按照这个比例,目前大楚帝国本土区域有四亿多人口,那么南洋地区进行充分开发的话,能够承载的人口少说也能有一亿多。
这一次的御前会议,讨论的诸多话题其实就是和这个人口有关系。
如何让当地承载更多的大楚帝国人口?
水利部的官员们最先提出来了核心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想要提高当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养活更多的楚国人,那么在南洋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只是吧,虽然大家都认同要在当地建设水利设施,然而水利部的官员野心太大,动不动就说上亿楚元的水利投资,然后一票内阁官员们就很不爽了。
你一弱势衙门的负责人,哪来的勇气一张口就是上亿楚元经费啊?
大楚帝国的财政预算可是有限的,除开军费以及皇室经费之后,内阁能够动用的经费也是有限的,而且绝大部分都得用在国内各方面的支出。
如各种农业补贴,水利建设,教育费用,部分工商业扶持等。
最后还有不可或缺的,行政本身的经费……统治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这一大票官员总不能让他们喝西北风啊,他们都是要拿工资的,也需要办公经费的。
这么一算下来,国内要花的钱就已经够多了,可没多少钱能够拿出来用于南洋大开发的专项经费。
又有人说可以发行国债,用于专项经费,但是又被其他人给反驳了。
说是帝国各种名目发行的官办债券已经能太多了,比如铁路债券,各种建设债券……这些债券虽然名目不一,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还是国债。
你不能因为铁路总公司发行的铁路债券,名义上是公司债券,然后就不管啊……全天下谁都知道铁路总公司只是挂了个公司的牌子而已……铁路总公司的督办,那可是从二品呢……和一省巡抚的品级相当。
各金融机构以及普通老百姓购买铁路债券,信任的可不是铁路公司本身,而是铁路公司背后的帝国官府!
这各种官办债券发行的已经够多了,再发行额外债券的话,那么将会对帝国财政健康造成破坏。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各种计划方案定了一大堆,但是各种计划所需要的经费却是无从着落。
对此罗志学倒是早有心理准备。
以帝国的经济底蕴,维持国内各方面高速发展以及建设之余,再支撑一个东北大开发就已经到极限了。
如果又在南洋地区搞大规模开发,帝国的经济底蕴也是承受不住的。
因此商量到最后,得,钱没有……给南洋各地一些政策吧。
什么政策?
其他的普通政策不好使,太过分的一些政策也不现实,想来想去只能给当地一些税收减免的政策了。
尤其是吸引移民,增加当地人口的农业税。
经过慎重商议后,决定对南洋地区里的新开发地区,即以前没有移民定居点的地方里给予五年农业税全免,三年农业税减半的政策。
同时对当地一些农业相关的行业,给予税减免优惠。
总之,南洋各地想要从帝国京畿口袋里掏钱是不可能的……帝国金陵方面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当地,一定时限内少收一些税收。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南洋各地的发展而言也是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尤其是很多商人们在这一系列的南洋扶持政策里,敏锐的发现了部分行业在南洋部分地区里,甚至能够做到多年免税经营。
比如暹罗曼谷府,针对橡胶加工行业就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措施,从国家、省级再到当地的府县两级,各级税收减免优惠全部算下来,最终税收接近于零,如果再符合一些特定条件,甚至还能反过来拿当地的补贴……
并且税收优惠的持续时间,足足有五年之久。
这个情况被那些橡胶企业发现后,仅仅是承顺三十五年八月,也就是一系列优惠政策施行的第一个月里,曼谷地区就有五十多家橡胶厂挂牌成立……帝国里但凡上了规模的橡胶企业,几乎都选择了在这里设立新工厂。
这让其他几个也有橡胶产业布局的城市很是不爽,认为曼谷那边做的太过分了,还把状告到了金陵那边。
不得不说,这是金陵方面所没有预料到的……不过,这却是暹罗巡抚当局所预料,并且极力谋取的结果!
人家就是奔着宁愿橡胶加工产业不赚税收,甚至倒贴税收,也要扶持橡胶加工产业,进而间接带动橡胶种植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你笑人家暹罗巡抚张玉龙傻,不收税就算了,还倒贴钱……但是人家暹罗巡抚张玉龙笑你太天真!
可惜的是,这事出来后没多久就引起了金陵方面的注意,没多久就对曼谷那边的橡胶加工产业补贴政策进行了叫停……主要是担心其他地方有样学样,全都搞倒贴钱的恶性竞争了。
然而曼谷已经落户的几十家橡胶加工企业,他们的优惠政策都已经形成了文件……这可没办法改……帝国官方还是要脸的,不可能说今天给了优惠政策,明天又取消了。
这也导致了曼谷这一个地方的几十家橡胶企业具有了长达五年的税收减免,乃至补贴政策。
不过几乎全国范围内上了规模的橡胶加工企业都包含其中,也不存在什么企业竞争不公平的问题,所以也就默认了。
这种特殊情况,极大的加强了曼谷当地橡胶加工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