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从未见过你?”月和问道:“禾笳也从未提起过。”
禾笳向来是个重情义的,他与禾笳也算相交数万年,总也得比这个小丫头久吧?却从来没有听禾笳提起过还有这样一个人,若说起幽冥府司,公玉濯倒是与禾笳鸠车竹马,年少情义的,这姑娘是幽冥府司的人,莫不是······
浮生故作叹息的模样,道:“我本一介小神,约是司命神君觉得不配提及吧。”
禾笳是怎样的人,想来不止是月和一人,神界大抵都是知晓的。若如此说禾笳来,谁又会信呢?
“你便如此冤枉禾笳?”
浮生这翻回答,也真是太应付了些。
浮生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便道:“神君怎咄咄逼人?”
堂堂清冷疏离的月和神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啰嗦婆妈了?
浮生这话却让月和不解。
浮生继续说道:“小神曾在璇玑玉衡,西王母处当差。”禾笳待浮生很好,常去璇玑玉衡带她玩,这也是后来回到神界时月和知道的,相比东方句芒的父君,浮生更亲璇玑玉衡的西王母一些。如此说,月和必不会有疑。
“大约是万年前,我不慎折伤了西王母园内一株白牡丹的叶子,被西王母罚入幽冥府,去守三途河,做一个熬汤的婆子。”
浮生说这话时,面上悔恨的神情半点不掩,久了,还红了眼眶,忍着泪水恨恨道:“谁知道那株白牡丹能如此金贵,不就碰伤了一片叶子,就像砍了谁一只手一般,西王母本是那样慈悲的天神,却也为了一片叶子直接将我贬入了那荒凉苦寒、暗无天日的幽冥府司!”
浮生默默的摸着自己的眼睛,声音放低了些,说:“待了这么多年,我瞧着这眼睛都快不好使了······”
违心的话不止说过一次,可如此抹黑从小将她抚养长大的母神,浮生心中还是不停的念着罪过······
“你说的······”月和面露难色,这小丫头怕是会变脸?
其实浮生的话,可信度并不高,只是璇玑玉衡内那株白牡丹,除却他们那一代的天神知其原委,便也只有璇玑玉衡里侍花的神倌知道有这么一株白牡丹了,可,璇玑玉衡里知道这朵白牡丹故事的人,却只有西王母一人。
那是整个神界唯一的一株白牡丹,西王母看的比谁都要重要,侍花神倌若真碰坏了,西王母将她贬入幽冥府司去守三途河,便已算是慈悲。
月和终年一人独守月楼,少与人交集,其实他也不太会与人谈话。总觉得自己被这小姑娘带进了沟里,可人家说的头头是道,一丝不苟的,也不像是在说谎的样子······
月和最后低头看着浮生的眼睛,说:“你没有骗我?”
浮生见月和的模样便知即便他还有疑虑也终是妥协了,还真是和从前一样好骗,人家说什么他都信,也不知是怎么活过这无边岁月的······
浮生的眼睛生的最好看,可这么多年被黄泉的风沙与忘川的寒凉磨砺,也带了几缕沧桑。往常她笑着,眼中要么是疏离、要么是心机,她总在变着法儿的说谎,说谎时眼睛有些像那青丘的狐狸精······
短短几刻,月和已从她眼里瞧出了好多种模样,虽然美丽,但是面具太厚了,看得人心中抵触。可现在她突然笑起来,圆圆的眼睛弯成了月相变化中新月后的峨眉月一般,竟然褪去了沧桑,淹没了疏离心计,这笑弯了的眼,如此干净······
如此,熟悉······
他们一定相识······
月和心中肯定,他们一定是相识的,只是他忘了······
浮生收了笑容,遮了面纱的脸上只露出来一双眼睛,这双眼睛此时明媚清亮,闪闪发光,“我会说谎,可我从不骗月和。”
好像有些不妥,末了,她又加了一句:“神君。”
浮生此时的眼中,流光溢彩,仿佛像人间灯市里的灯光,闪闪的、很有温度······
月和觉得,‘月和’二字从她嘴里唤出来,竟如古琴泛音,十分悦心······
这个叫孟婆的女子的出现,月和总觉得不是偶然相遇。月和的脑海中总有一些画面想要冲破束缚涌现出来,可是那束缚并不简单,他什么都想不起来。
“既然你如此说了,我便也只有相信。”
月和知道,他一定是忘了什么,是很重要的东西,或者是眼前这个人。很重要,可是他忘了······
如果是他选择的忘记,那么便是不该、不能记住的东西。如此,那也不强求了。她尚安好,他亦无虞,这也许就是他要遗忘的结果,那今日所见,如此这般······甚好。
浮生又恢复了疏离的模样,“突然瞧见这里多了一位尊神,倒是忘了问,禾笳他······”
“孟姑娘找禾笳有什么事?”月和打断了浮生的话,问。
“啊?”
孟姑娘,真是个陌生的称呼。浮生险些反应不过来月和是在叫她。
“月和亦可代劳。”月和微微作揖,说道。
峨眉月: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鸠车竹马:指童年儿童的两种玩具。
出自清朝藏书家,曹子清的:《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