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隔壁的王婶说,巷东的郭书生家也快挺不过去了,这两日正打算将延真观附近的那处门面给卖了,好换些钱银来。”李清说完,李林氏有些唏嘘的接话道。
郭书生和李存家住在同一个巷子,往上几代还出过一任知县。只是从他爷爷那一代起,便再也没人考取过功名了。再加上一家几代人只知道读书,不善经营,家境便日渐衰败。如今,一家七八口便只能靠着城外二十多亩薄田、以及外城延真观旁一处临街的小门面的租子渡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李存闻言并没有说话,那郭书生家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大水刚过的时候,他家因为从城墙上回来的晚了些,家中便遭了贼,原本就不多的值钱东西被扫荡了一空。上一世他家便是卖了城里的那处门面才挺了过去,而这一世,没有太大改变的话,想来也是如此。
若是按照资产来分的话,这郭书生家算不得贫困,有田有宅有门面,怎么着也是有产阶级。只是家中除了郭书生一个壮劳力外,便只有他年迈的老母亲、婆娘,还有一个丧偶且带病的嫂嫂,以及三四个半大的孩子。
再加上这位郭书生只会读书,而不事生产,所以一家老小七八口人便只能靠着租金和他那婆娘做些针线活来以度日,故而生活过的很是艰难。再加上遭了贼和大水,如今过不下去,也就是正常了。
不过说道遭贼,李存的心底不由的一冷。每逢京中遭灾混乱之时,那些泼皮无赖还有小贼们活跃是正常的。但是这次大水之后,未免也忒过于活跃了吧?仅仅这十余日,城中便有近一成的百姓去衙门报案,言家中失窃之事……
“这若是没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就凭京中那些个混混们哪个有这般大的胆子?”
想到前几日去开封府办事,无意中听到几个书吏说出的数据,在加上方才父亲所说的情况,李存不无恶意的想道。
毕竟京中上百万人口,何止十万人家?一成是多少?那些泼皮无赖、破落户们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光顾了这么多人家?就不怕开封府秋后算账吗?
要知道,这可是天子脚下!没有哪位官家会愿意看到自己脚下是一座盗窃频繁、混乱不堪的城市吧!
李清并不知道他的儿子李存此刻心中在想些什么,只是夹了一块朱仙镇特制的豆腐,放在嘴中嚼了嚼,然后说道:“这些日子典当田宅地契的不少,不过价格都压得很低,只有正常价格的一半不到……郭书生他家那块铺子我是知道的,门面太小,不过位置还算是临着街,延真观那边的市面也算红火,开个修补物什的铺子还是可以的……往日里能值个一百贯出头,不过这会别人最多只会给他五十贯,还得再被那些粮商们给宰上一次……”
东京城内的人口众多,商贸繁荣,其间的地产价格自然也是高涨,比之后世帝都的房价也不遑多让。但同样,房价也是分地段的,地段好的地方如那东华门外,一间临着大街的两层小楼,再加上后面带着的院子,便能卖到上千贯去。而如李存那天一阁的门面,虽然在外城,但周围也是繁华的街市,也能值个七八百贯的价格。
但若是那种临着小街的偏僻处所,再加上门面窄小,便不值什么钱了。
李存听着,觉得有些好奇,父亲说这些做什么?
“咱家和郭书生家虽然交情不深,但也算得上是常年的街坊了,有难不能不帮一把。所以我打算拿八十贯买下他家那间铺子,无论他要钱还是要粮,都可以……”
李清似是商量的说着。
以前这些事情他是不会在饭桌上和家人商量了的,皆是他自己一言而决。不过这些日子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李清不由得觉得李存长大了,故而才用这等似是商量的语气说道。
“我想着趁这个机会,盘下几间铺子,大小位置皆可,左右不会亏了本……然后等以后媛娘长大了,便把那些铺子给她做一份嫁妆……”
李清见儿子和妻子还是不大明白的样子,然后继续解释着。
他家本就有着两间临街的铺子,不过位置都不大好,加在一起也就值个三四百贯的样子,平日里也是租给人家吃租,一年也落不了多少钱。所以李清想趁着这个机会,再买上几间铺子,到时候凑够个一千贯的样子,给他的小女儿媛娘做嫁妆……至于家中在城外的那些个千余亩的田地,则全部留给存哥儿——谁叫存哥儿是个儿子呢?
想来,媛娘即便长大了,也不会对此有太多的异议,毕竟一千贯,在这东京也能物色一个很不错的女婿了。
说完,李清便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努力的扒着自个小碗里面米粥的媛娘,一脸慈爱。
似乎感受到爹爹的目光,媛娘突然将小碗从脸上移开了些,有些呆萌的看着爹爹,歪着小脑袋,似乎再问爹爹看她做什么。
李清没有说话,只是伸过大手,摸了摸媛娘的小脑袋。
“挺好的。”李林氏自然没有什么意见,给她的乖女儿置办嫁妆的事情她怎么会反对?手疾眼快的接过媛娘碗里划落的汤勺,然后拿起桌子上放着的手绢给媛娘的身上被汤粥沾上的地方擦拭了一番,嘴里说着。
李清然后将目光投向了李存。
李存也是点了点头,没有反对意见。其实对他来说,家中的那些个钱财虽然也能算的上是富裕,但以他比这个年月的人们多了近千年的见识,挣钱自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如那天一阁便是例子。所以,即便是父亲将家中的所有财产都留给媛娘做嫁妆,他也没有问题。毕竟,他也是很爱妹妹的啊!(不是德国骨科那种爱,是纯洁的!)
不过,李存似乎从父亲李清方才的话中抓到了什么,连忙问道:“爹爹您说粮食或者钱都可以……咱们家的粮食还有很多吗?”
“有个一两千石吧。”李清想了想,说道:“这些年在城里住,便没有留下太多的粮食。”
李存闻言,这才想到他家在东京城外还有着上千亩的田地,虽然算不得多,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地主啊!
而地主家有余粮,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李存顿时觉得,自己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因为从小到大他几乎都是在城市里面生长的,父亲李存也从未告诉他家中田地里粮食收成与去向的问题,所以也就导致了他在考虑粮食来源的时候,只想到了朝廷控制的官仓和那些个粮商,将与自己身份息息相关的的地主们给忘了……
这大概便是所谓的灯下黑?
“也就是说,大伯他们手中的粮食很多了?”李存连忙问道。
李清方才说这些年在城里住,没有留下太多的粮食,那意思岂不就是在城外住的地主们手中存留的粮食会更多?
李家虽然不是大户,但也决然算不上小门小户的,五房数支,加在一起上万亩的田产,相当于十多个李存家,那又有多少粮食?
“应该吧,每年佃户交上来的租子都是粮食,除去缴税之后,总会留下一部分不卖的。”
地主们的家境大都比较富裕,对钱银的需求并不是太迫切,所以在收到地租之后并不会将全部的粮食卖掉,都会留下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而在粮价较低的时候,有些地主甚至会将全部粮食存储起来,等到价格较高的时候再卖出去。
反正他们并不急用钱,稻谷啊、麦子呀什么的晒干了之后也能储存好多年的。
而这几年,京畿一带的粮价并不高。
李存闻言,喜悦更甚,连忙将如今郓王遇到的缺粮难题向父亲简单的说了一遍,然后问道:“您说我能从大伯他们那里借到粮食吗?”
李清闻言,不由得沉思了片刻。他知道李存所说的他们并不仅仅指的是他本家的那些个兄弟叔伯,而是指的东京城内外,那些个数量众多的大小地主们。
“偿还不需担心,殿下会以他的名义作为担保。待汴河疏浚,纲粮北上之后,殿下会从纲粮之中调拨,来偿还这笔粮食。”李存见父亲不语,然后又补充道。
“应该不会。”李清叹了口气,摇头道。
“你这些日子在城内,所以并不知道乡下的事情。那些个地主乡绅们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比城中的那些个粮商们好到哪里去。”
李清前几日将自家的宅院修饰好了之后,便回了一趟老宅,自然了解乡下的情况,此时便给李存解释了起来。
相对于经商发迹的那些个粮商们来说,一辈辈吃着佃户与田地的地主们对于土地的钟爱已然达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追求,几乎所有的地主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自家所拥有的田地面积。而这个扩大的方向,自然便是那些个自耕农们……
毕竟,那些个自耕农可没有那些地主们的财大气粗,花费了重金修建了专门存储粮食的仓库。他们大多是将粮食放在屋子里的陶缸中,大水一过,本来就算不得多的粮食便随着陶缸和屋子,被大水冲的不知去了哪里……
这次大水,无异于是上天给那些地主们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愿意放弃呢?
故而,对于自己的那些无地的佃户们,那些地主们还算得比较仁慈,借粮或者施舍,让他们不至于饿死。毕竟,佃户饿死了,还得再重新找不是?但对于那些个同乡同村的自耕农们,这些地主们便一个个都露出了凶狠的獠牙,用着不多的粮食与钱银,强取豪夺,从那些自耕农的手中夺取他们本就算不得太多的土地。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农民宁愿逃离家乡,逃到了附近的州县,甚至是东京,期翼着官府的赈灾,也不去找那些个地主们“借粮”!
毕竟,按照着那些个地主们定下的规矩,那粮一旦是借了,不把家中所有的田宅赔进去,估计是还不完了的!
所谓的九出十三归,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太仁慈了!
不过,若是官府的赈灾拖不到新的粮食下来,那些个农民们便也只能回到家乡,拿着田契去找那些个地主们“借粮”去了……
而历朝历代,绝大多数的自耕农便是这样,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最终变成了地主们的佃户,或者是流民。
而有着这等一本万利的生意,又有哪个会傻呵呵的一分不赚的将粮食借给郓王?
你说会得到郓王的感谢……拉倒吧,绝大多数地主最多也就能拿出个两三千石的粮食,这个数量指望着一位王爷能记住自己?谁信啊!
更何况,即便让郓王记住了自己,还心存感激,又能如何?能换钱吗?
所以,李存找那些地主们借粮的想法,可行性并不太高。
李存闻言,原本兴奋的心情也渐渐冷却了下来。
又是一条路被堵死了。
是啊,就连李存他们自己家,都打算趁着这个机会用低价来盘下一些店铺,更何况其他人呢?
“爹爹,那若是找大伯他们几个借粮食呢?”李存还是不愿放弃,毕竟郓王手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这几日十多处灾民营里施得粥已然比开始的时候稀了不少,若不是郓王拉下脸皮,找了他的几个舅舅和郓王党的几个财主们筹借了一些,恐怕现在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而且,即便是如此,剩余的粮食也不够城外的那些灾民们吃上五日的。
所以李存现在急需要再找到一批粮食,用以再拖延一些时日,拖延到郓王回来,汴河疏浚,纲粮北上……
“应该能借到些吧。”李清略微沉思了片刻答道。他对自己的那些个弟兄们还算了解,自然会趁着这此机遇来挣上一大笔,不过却也不会做的太过分了。若是自己出面,应该是没有问题。
“不过最多也就是五六千石而已。”李清补充道。
“五六千石?够了!”
李存闻言,重重的点了点头。这个数量可以解燃煤之急了,至于以后……那就以后再说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