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曹孟德说:善。
刘大耳说:然。
只有袁绍一人,他朝天咆哮,放屁!你们一个个的活够了本,当然看的开生死了。
其实有个人比袁绍更有资格说这话话,那就是壮年身死的将星孙坚。
不过,这两人又是有些些许不同的。对生死的选择上的不同,对人生态度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则是,孙坚他儿子好歹也混出了个名堂,在这乱世中占有了三分之一的江山。但是他袁绍的儿子呢?只能落得个惨淡的下场。
若是提起这段乱世,那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有没有文化,都知道个刘关张曹操孙权周瑜,而他袁绍的知名度那可就难说了。不过,袁绍换了种思路来想,你看,大家提到我的时候好像都特别的兴奋,这好像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历史渊博程度一样。
原来,他还有这么个作用,袁绍欣慰了。不过,后来听说专门有人去研究了霸主谋士,然后挖出了戏志才张松法正等等旮旯里的谋士,又在那儿点评什么韩遂颜某某的他压根就没有听说过的人物。
最后,就连那上不得台面的,他的手下败将公孙瓒都被挖了出来,而硬是把他袁绍给忽略过去了。究其原因,还是源于袁绍的背景以及各种领导能力。
不上不下,不偏不倚。
最后,那些研究历史的人研究来研究去,硬是把袁绍给故意的略了过去。
不过,这都是两千年后的事情了,至少在袁绍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人敢和他说这种话,废话,人家袁盟主是什么身份呢?这不要命了?
有的人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谢幕,而袁绍很庆幸,同时,他又有几分苦涩。
因为他的死亡,与这个时代的开始与结束无关,而是,为别人奠定了某种基础。以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救了这整个时代,袁绍是高兴的。他活了一辈子,最后成了牺牲品,袁绍是愤怒的。
不过,想到他是成了昔日的兄弟的踏脚石,袁绍又变得喜怒无常了。
这种结果他不是没有想到,不,他还真的没有想到。
袁绍垂临病榻之时,他想起了过去所发生的种种,那一幕幕,都无比清晰的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来。
当初他和阿瞒开玩笑的说着,如果咱们俩都能兵戈相向,那这大汉估计也亡了。他并没有想到一语成谶,既然这话会成为现实,那其他的又何尝不会呢?
袁绍这么想着,心中只觉更加纠结。
所以,当阿瞒偷偷过来看望他最后一面时,袁绍对阿瞒说着那些推心置腹的话语。
如果你一定要建一座大台子的话,那么希望你可以在冀州建,就在这儿,这样的话,我也可以看见。这样的话,你也能让我看见。
袁绍语气渐渐的低了下去,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在临死前,居然还能见到阿瞒。他原本以为会是这光秃秃的墙壁的。他原本以为这光秃秃的墙壁就会是他人生的终点。
虽然现在也不算什么“柳暗花明”,不过,至少把之前要好多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他想抓住的东西从来都抓不住,朋友,兄弟,天下,还有他自己的生命。
袁绍并不害怕死亡,提早死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想起了那个早死的孙坚,如果他还活着,未必不会在这个乱世绽放异彩。可惜,可惜啊!
江南是片富庶之域,或许,这孙家还会有后世子孙,等待着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他可以想象着孙家,但是却无法为自己家族的未来的运势而构想。
自己那儿子是什么情况,他这个当爹的还不清楚吗?
袁绍心中又想了很多,只不过,一切都变成了枉然了。
他本来不想问的,最后还是鬼使神差的问出了阿瞒为什么会在刘备面前那么说他。
对方只是苦涩一笑,当着你的面骂你再多你也无所谓,我这在背后说个坏话你倒是真积极。
这话把袁绍说的脸色一红,原来,这一切是他误会了。
幸好曹孟德并没有追问他为什么不顾旧情直接开战,不然的话,袁绍还真的没有办法给他一个答案。
因为我想和你比比,咱们两个谁更厉害。
因为我不想总是被你鄙视。
因为我看着你变得德高望重,我想让别人看看,你并不是什么常胜将军。
因为我想打败你,就当做是与你做兄弟做对手第一次出击,可惜还是没有把你打败。
这些话,袁绍考虑到了他和曹孟德之间的情谊,又考虑到他也没有多少活头了,而今后这冀州的命运都在面前这人手中呢,他还是不要说这些话来刺激他了。不然,弄到最后,在伤了别人的同时也未必不会伤到自己。
尽管曹孟德赶来见了袁绍最后一面,不过袁绍这病可是劳久的心气所压而至,所以,即便大罗神仙前来,那也是回天乏术了。
袁绍不恨任何人,他也不会怪那什么莫须有的老天和命运。佛渡终生,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是他自己不行,怪别人又有什么用?
袁绍想起了那个生的平凡,死的壮烈的公孙瓒。当初被自己逼到绝路,于是,他效仿着商纣王用了那么一种惨烈的方式自尽。
后来袁绍还听过关于他的小道消息,传闻他在死前把老天爷狠狠的咒骂了一通,颇有几分壮士断腕西楚霸王自刎的情形,不过,这公孙瓒到底是棋差一着,做后也只是弄了个画虎不成反类犬。
袁绍还赞叹过他的为人仗义,只是在后来才想明白,这哪是什么仗义?这就是在逃避责任,逃避问题,然后故意整出这些个东西给自己脱逃罪名。
败者就是败者,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的人,才能在过失中找到进步。
所以,袁绍只是想着,死了就是死了,他可不想整些那玩意儿,只是给自己丢脸罢了。
也所以,最后的他是病死的。
当关于袁绍的那一页薄薄的记录翻过去的时候,一位在灯火下佝偻着腰的老人正准备记录下一个故事。袁绍的故事都是出现在别人的讲述中的,也就是说,他白白活了一辈子,最后还活成了配角。
人生就是这么可笑。袁绍还活成了他兄弟的配角。
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意义,兜兜转转,袁绍也找到了,如果说那曹孟德是为了他的丰功伟业,那么袁绍就是曹孟德的一个屏障,在历史的前半生中,那么如此说来,他活的岂不是太没有自我了?
于是,意识到这一辈子都不能如此碌碌无为的时候,他终于向命运做出了反抗,也真正的将他的位置卡在了固定的关卡上。最后的结局没有发生变化,最后的一切都不会变。
发生改变的,只是他的认知。
但是这世间本来就不是公平的,并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也不是说,你付出了什么,就必须要去索回什么,那只是用来骗人的。
袁绍也明白了,他之所以要开战,不过是想和自己可以看得见的命运拼上一把,与刘备无关,那么,他又为什么要把刘备当做借口呢?
如果没有一个借口,他怎么会如此的不介意?寻找借口,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罢了。
即使他拥有那百万大军,最后还是被算计了,大军有什么用?人数有什么用?
当他们这一行人在渡江逃跑的时候,袁绍故意在金银珠宝中掺杂了那些书信。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找人伪造的。
袁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然后来消耗曹军的军力,或者,他想证明一点,那个姓曹的也并不是那么的德高望重,他也有私心。
真真假假,若是半真半假,剩下的不必验证,别人也自然会认为这是真的了。
不过,后来袁绍在打听了这事之后大吃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输了。
他想过阿瞒处理的多种方法,却没有想过,他竟然将所有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于是,那些所有的见不得人的过去都被大火烧的干干净净。
想到这儿,袁绍头脑也不怎么清晰了。或许,他离离开也不远了。这个世间并没有什么值得他留念的,但是细细想来,有很多都是他所留念所不舍的。
不过,都无所谓了。若是有幸,他会在冀州看见未来的阿瞒应承过的人才之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其实“但为倾故”也未尝不好听。若是过去皆是烟消云散,那么未来又是什么呢?
幸好,咱们没有许过同生共死的誓言。不过,即使许了,我想你也不会在意的。别了,兄弟。
此生有你这个兄弟,我已经知足了。
或许我们真的是生死之交,一人生,一人死。再不会有人知道我们的交情,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希望你,完成我们的誓言。
剩下的如画江山,你代我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