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恭亲王奕忻
奕忻,道光皇帝与静妃的儿子,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慈禧她们口中的六弟,六爷.咸丰争储成功后就一直排挤这个六弟.因为六弟比自己长得漂亮,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六弟比自己有才干.咸丰临死前安排国事,只是委托了八大臣丝毫没有提到奕忻,他怕六弟夺了儿子的江山,对他防范得很严.而咸丰仓皇逃离北京的时候,国无人可托,只有托付六弟与洋人交涉.为此,弈忻是很有想法的,因为皇帝哥哥在局势惊慌的时候就想到了他,局势平定就坚决不让他插手,把他赶出了权力圈.所以当慈禧和慈安太后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于是他们联手铲除了八大臣.
奕忻很是低估了慈禧的政治手段.他以为孤儿寡母没有主见,大事小事都会来求他.但实际上是,恭王一生为奴.一生只是为国操劳,而权力,牢牢地被抓在慈禧的手里.慈禧借了几次机会整治了奕忻,革除他一切职务与俸禄,让他赋闲在家,然后又在合适的时候恢复他的爵位.如此反复几次,奕忻已经明白,这个女人手腕之高,无人能够抗衡,大清的的确确是在她的掌控中了,是国运也是天数.
或者青年时代的奕忻,一腔热血,然而被立为皇帝的不是他,在皇帝哥哥死后,以为大清可以按他的思路进行改革,励精图治,可是偏偏又遇上热衷于权力游戏的慈禧太后.年轻的慈禧,也许对恭王有过欣赏,爱慕,但是恭王这个人比较守礼,而且恭王发现了她的权力野心之后,只是心寒.一个美丽的女人,只应该属于家庭,相夫教子,这样才有明月一样圣洁的光辉,女人沾上权力就不再可爱.古往今来都如此.或者他们不在这种环境中可能会是朋友,也可以做亲人,甚至爱人,然而在权力的中央,他们只能是君臣.在这里借用一下徐志摩的诗——<偶然>形容他们比较贴切.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同治大婚前,太监安德海借去江南采购龙衣的机会大肆搜刮地方官员,地方官弹劾的折子传到同治手里,同治大怒,他早看不顺眼这个太监,于是他去禀告嫡母慈安太后,表明他想杀了这个太监.慈安召见了恭王,三人商量之后下旨叫地方官员按祖制处决.太监安被斩首曝尸之后,慈禧才得到消息,她气得浑身发抖.正好大公主前来问安,慈禧把折子扔到她面前说:"你阿玛干的好事!"大公主一眼看过,知道是安德海的事情,她故作惊讶地说:"皇额娘息怒,臣女的父亲不是文宗显皇帝吗?"这正是大公主厉害的地方.既然她被封为固伦公主,她的父亲只能是咸丰皇帝."六叔,<按辈分只能这样叫>这样做,也是为皇额娘好,皇额娘下不了手,这个太监迟早会闹出大乱子来的,他太贪了,又招摇得不得了."慈禧的怒气才逐渐平复.
恭王的长子载徽<三点水旁>,也就是大公主之弟自幼在宫里伴读,与同治交好.同治大婚后因与慈禧闹得不开心就在载徽怂恿下游幸北京城的八大胡同,后来染病不治.慈禧恨透了载徽.正是这个原因,同治死后慈安太后推举恭王长孙为帝,恭王当着众王公大臣的面一口回绝.载徽一生好游荡,不务正业,后来他也染病将死,慈禧命恭王去探视.原来清廷的规矩,皇子或贝勒成年都要与父母分府而居.恭王一进贝子府,见到他儿子穿着黑色的丝袍.袍上绣满白色的蝴蝶,这是极不合礼仪的,恭王大怒说:"竖子该死!"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一生傲气的恭王,却有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儿子.
恭王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死于戊戌变法的前夕.在他病重期间,慈禧还是很人性化的,两度携光绪去王府探病.恭王问过皇帝变法的事情,他也替皇帝担心,可惜他真的爬不起来了,最后那次,传言恭王和慈禧私谈,追问慈安皇太后的死因,慈禧默然无语.恭王也只有长长的叹息.当然这些现在没有人能够证实,历史的真相,又有谁能证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