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先前和吕布交战里表现不佳而声望大跌的曹操转瞬间就成为了一代军神般的人物,成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英雄。
这样的局面也使得袁术的手下对未来开始绝望,大批人开始想着如何能转换门庭好保全自己和家人。
首先是广陵太守吴景和将军孙贲在收到孙策寄来的书信后,背弃了袁术率部南下投奔了孙策(两人皆是孙策亲戚)。
他们俩的突然出走使得袁术直接丧失了对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的控制,势力为之一挫。
然后是部将陈兰、雷薄等人在饥饿的士兵挟持之下发动了叛变,抢掠了大批粮草后干脆逃到了灊山落草为寇。
除了这两件影响巨大的叛离事件外,普通的小官吏、士卒逃亡事件更是不计其数。
这下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看出来袁术已经是即将倒塌的大厦,只要轻轻一脚就会轰然倒地。
顿时痛打落水狗的人蜂拥而至,李傕、孙策、吕布、郑宝、祖郎甚至连一些水盗、山贼也都盯上了袁术这块大肥肉。
而从始至终,袁术也仿佛完全失去了斗志,一直没有离开寿春城半步,没有像以前一样表现出率部亲自决一死战的血性。
到了七月间,袁术终于走到穷途末路,所有的城池都已陷落,只留下了一座孤城寿春。
虽然寿春城池十分坚固,而且城里还有近两万袁术的看家部队,但是所有人都认为寿春的陷落应该是迟早的事情了。
不过就在这时候一个意外使得袁术得到了暂时喘息的机会,那就是吕布的手下趁着刘备大军尽出的时机突袭了徐州,一举拿下了徐州州治下邳。
原来,刘备虽然意外的从陶谦手里得到了徐州,但是他在徐州的统治一直就不太巩固。
毕竟,刘备的家世不够高贵,而自身的实力又相对弱小。
徐州的世家大族对他这个外来人一直有着比较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是以曹豹为首的丹阳籍将领更是对他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刘备明知道吕布危险但也只能允许他留在下邳附近的原因。
因为他除了三千旧部之外没有可以太多依靠的武装力量,也因为徐州大族的暧昧态度,所以他根本无力驱逐城外吕布的近万大军。
而吕布除了名义上依附于他以外其实有着完全的行动自由。
这次借南征袁术的名义刘备成功的带走了大部分原徐州的部队,而将曹豹等将领留在了下邳。
他的想法是在出征过程里整编徐州旧部,实在不能争取的干脆直接送到袁术的刀口下好了。
所以在之前的战斗里,丹阳籍将士伤亡惨重,这自然激起了曹豹等人的强烈不满。
但是说实话即使如此曹豹等人暂时真的还没有背叛的想法,因为他们目前也没有合适的投奔对象。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刘备这次南征之际,留守的大将张飞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中错手杀掉了曹豹,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军中的丹阳籍将士。
大将许耽趁着夜色开城邀请吕布军入主徐州,大喜过望的陈宫等人立即挥师大进,一举击败了兵力薄弱的张飞。
得到消息后吕布连夜撤军赶到了徐州,对他来说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丢了兖州居然还能得到徐州作为补偿。
而刘备则是彻底悲剧了,虽然他也迅速赶了回来,但是大局已定,随着麾下的徐州籍将士的纷纷离去,兵微将寡的他根本无力反攻徐州。
不过好在吕布也并不愿意和他火拼,因为还有曹操在边上虎视眈眈呢,所以两家最后和解,刘备回到小沛,吕布得到了下邳。
面对着得到了徐州作为根本的老对头吕布,曹操也不能淡定了,也押着大批俘获的物资连夜赶回了兖州。
见到曹操、刘备、吕布等人纷纷撤走,其他的小势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顿时没了底气,畏惧袁术的威势也争先恐后的准备撤走。
这样一来袁术将要面对的将只有李傕和孙策的人马了。
李傕轻骑来袭,只有不到四千人,也没有携带大型的攻城器械,孙策乳臭未干,根本不足为惧,守城的袁军从上到下都感到松了一口气。
就连孙策自己其实也打了退堂鼓,毕竟从父辈开始孙家就为袁术效命,要说完全不怕袁术那是说谎。
更何况现在别人都撤退了,自己的后方其实也并不稳固,山越部落和地方豪族的叛乱那是此起彼伏连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所以孙策也准备撤退了,但是这时候李傕派使者送来了一封信。
“破寿春城,斩袁术,与尔扬州牧。”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顿时像磁石一般勾走了孙策的魂。
扬州牧!有了它,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号令地方!有了它,自己就可以和袁绍、李归等人平起平坐,再也不是一个毛头小子!
这可不是父亲得到的那个由袁术私相授受的豫州刺史,而是正儿八经由朝廷颁发的委任,父亲一生的愿望,孙家一族的荣耀,突然就这样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可是自己行吗?这会不会最终只是一场幻影?
好像是看出了孙策的犹豫一般,周瑜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朝廷敢给,我们就敢拿。袁术军心已经涣散难以收拾,寿春虽然坚固又有何用?”
而从宛城赶回来的张纮也给他打气道:“袁术就如将死之猛虎,已经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岂是一夜之间就能恢复元气的?”
“本来天赐曹操这泼天功劳,他却有缘无分,这正是老天将这等机缘送到了将军您的面前啊!”
“当初李归以数千疲惫之兵破西凉十万之众,袁绍以三千步卒击败公孙瓒数万百胜边军,都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不畏艰险才得以成就大业。”
“现在袁术待死之人岂能比得上李傕、公孙瓒?而将军的勇武胜过李归和袁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