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15 江南乱起、朝堂商议
三个月后,时间已经进入了永正十四年三月上旬,京城皇宫,乾清门前大朝会后的御书房内,料峭的春寒中,仍带着些许寒冬气息的春风不断吹拂,宛若此时的气氛。
“不到一个月,江南糜烂?”一份奏折被狠狠的砸在了青石地面上,发出“啪”的一声,让这些算是大顺朝核心的官员全都有些哆嗦,“你们现在告诉朕,你们也没想到?
好啊,都是我大顺朝的好臣子,一个个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杨爱卿,朕记得你今年年初的时候,还信誓旦旦的向朕保证,长江水灾已经平息。
可是现在呢?你来告诉朕,‘贼势宏达,或有百万之众,所过之处如飞蝗过境,官民百姓,概莫免焉’是什么意思?”
“这——”豆大的汗珠从工部尚书杨南额头不断滑下,却丝毫缓解不了他的情绪,“启禀陛下,微臣收到的地方公文,确实说水势已经.....”
“朕问的是那些流民!”另一份奏折毫不客气的砸在了杨南脸上,“你再解释一遍,‘寒冬之际,流民几无衣食,日有冻饿毙命者百计’是什么意思?
还有,江爱卿,朕记得户部专门拨发了先后超过八十万两白银用于赈灾,还专门要求各地常平仓开仓放粮,现在呢?为何会有这么多流民?”
“陛下,当务之急是要把贼势平息下来,至于追究之事,不妨等问题解决后......”户部尚书江兴硬着头皮开口建议。
“好啊!”永正帝冷冷一笑,“江爱卿说的有道理,那你来告诉朕,该如何平定这百万贼势?江南附近有没有可用之将,能够立刻出兵平乱?”
“这——”江兴一下子被问蒙了,“微臣并非武将,实不知江南兵力分部及战力情况......”
“牛爱卿,你说!”永正帝也是被气糊涂了,被江兴提醒才想起来询问武勋方面。
“陛下,江南历来为朝廷财税重地,富庶之名天下皆知......”牛继宗无奈的打起了官腔。
“朕问的是调兵!”永正帝的声音已经完全可以说是“咆哮”了,因为牛继宗的回答让他知道,这事儿怕是不太好办。
“自前年开始,五军都督府协助兵部裁撤内陆卫所,因江南之地承平百年,几乎没发生过什么乱象,因此裁撤力度堪称天下之冠。
截止去岁年底,超过一半的原卫所、驻军被裁撤,如今兵力大约剩下两万余人,分布在二十多个千户所,一时间怕是难以尽数调动。”牛继宗也只能想办法甩锅。
不过他这话还真甩对了,刚一说完整个朝堂上都变得鸦雀无声,武勋这边是知道情况没人敢接茬,文官那边就更清楚了,因此罕见的连弹劾之人都没有。
自从武勋方面提出了“裁撤内陆卫所”的建议后,原本的意思作为交换条件,虽说确实有大规模裁撤的计划,但目标基本上是那些早已是样子货的内陆卫所。
没想到的是,兵部拿着鸡毛当令箭,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一个削弱武勋的好机会,因此就向永正帝请示,以“节省军饷”的名义开始大刀阔斧的裁撤。
而且裁撤的主要对象也变成了北直隶、江南省这两处武勋老底子,下手之狠已经不是“吃相难看”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脸面。
以江南省为例,兵部的计划是裁撤掉八成卫所、兵力,理由是“江南承平百年,历来无甚乱事”,还是五军都督府多方角力才算是保住了一部分。
更何况,军队吃空饷是惯例,刚刚牛继宗所谓的“兵力两万余人”,能有六成落实到实处、一万可战之兵,那都是底下的将领两袖清风。
这种情况下,江南民乱完全是一个大泥坑,面对几十万饥民搞出来的巨大风暴,谁碰已经不是谁倒霉的问题,而是很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牛大人,周边兵力呢?江南贼势糜烂,想来各处驻军损失不小,调动不了也是可以理解,若是从周围调兵呢?”吏部尚书沈言说话罕见的客气。
你们的破事儿大家都明白,所以这次我们可以算作损失了,就当这些卫所全都“为国捐躯”,那就赶紧从周围调人,把事情办了。
“沈大人,非是兄弟推脱,各地卫所之凋敝贫困已经不是一日,若是平时绥靖地方,他们尚能支应,如今这百万贼势,怕是......”牛继宗也是无奈。
平时你们把卫所的粮饷吃掉多少,心里没点C数吗?指望这些人打仗,还是面对百万乱民,你咋不上天呢?
“陛下,根据近期各地军报,贼势虽然很大,但并无多少组织指挥,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因此破坏虽重,但至今并无多少府县陷落。
微臣以为,应当尽快调集兵力,以快打快,否则一旦这些贼兵中出了一个各方认可的头目,怕是短时间内难以根治。”石光珠及时开口,想把话题引开。
“不知石大人以为,应该从何处调兵啊?”永正帝也意识到,这事儿没法再拖,此时追究哪个或者处理哪个都没啥意义,当务之急是调兵干活。
“陛下,如今京营三大营经过了一番整治,战力恢复不少,微臣的建议,是调拨五军营三万人,再加上神机营五千精锐、三千营三千精骑。
有了这些兵马,一月之内即可到达平乱,不过在这些时间里,还是要请陛下下旨,严令各地紧守城池,保证乱象不再深入。
只要入不了城,得不到足够的补给,所谓的‘百万贼势’不过是镜花水月,毕竟吃饱了才能打仗,饿着肚子迟早溃散。”别说,石光珠的意见还算靠谱。
唯一的问题就是......
“石大人,你这一张嘴就是四万大军,再加上征调民夫与各地供应,怕是人数再翻一倍都打不住,如此巨大的行动,粮饷何来?”户部尚书江兴恼火的吼道。
“江大人,兄弟我是粗人,只会打仗,后勤方面一直都是兵部在打理,具体情况还请向王大人咨询。”牛继宗及时开口,轻飘飘的就把皮球踢走了。
“你——”江兴差点被怼的憋过气去,但又只能忍着,一方面人家说的是事实,另一方面这次得用武勋,那就只能客气点。
“牛爱卿,刚刚石爱卿所说,确为老成谋国之言,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江南方面只靠各地自守,怕是很难撑得住。”永正帝难得客气了起来。
“陛下,平远伯卫旭以及他的金陵卫就在江南腹心,若是能够允他组织兵力,至少......”欠了卫旭大人情的柳芳开口说道。
“柳大人所言有理,但金陵本为江南腹心之地,一支精锐之师镇着,朝廷也能放心一点,万一大军调走后有什么闪失,怕是会天下震动。”没等他他说完就被沈言打断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柳芳开口建议的时候,只有侯孝康试图开口支持,朝堂上其他人全都没有说话的意思,文官方面可以理解,武勋的表现就耐人寻味了。
说起来,这个问题还真就是卫旭自己造成的。
就在他获封平远伯的时候,牛奔、柳栋还有侯飞带走了三个千户兵力,因为三人调任的位置都在北地,干脆合为一处,三千余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赴北疆。
结果牛奔还好,他本就在金陵卫干了两年,早已习惯了,柳栋和侯飞完全被这些士兵的精锐程度镇住了!
哪怕是数千里的长途行军,这些士兵依然能够自发的保持住阵型,看架势随时都能转入作战状态,虽然军官都被抽调,但他们很自然的就以职务最高者为核心重新完成了组织。
急切之下,两人全都以最快的速度把情况报到家里,大军经过北直隶的时候,六大国公承爵人乃至在京勋贵家主全都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就近观察,然后他们也被镇住了。
套用当时马尚的评价,“这些士兵每一个放在我们手里,都能算得上伍长甚至小旗,只要稍加整合就是一支铁军,除了粮饷消耗过大之外,几乎没有毛病。”
消息传出之后,所有人都看出了卫旭的带兵、练兵能力,以至于整个武勋、文官阵营罕见的迅速达成了默契,不能让这小子再动了,如果可以的话,让他老死在金陵就好了。
柳芳和侯孝康之所以愿意帮忙说话,根本原因也不是什么欠了人情,而是两人的主力被调动,负责人不论是谁,损失大了两人都心疼。
这时候如果能有一支本地强军配合,胜率自然可以大幅度提升,到时候若是立了功,他俩作为两营主将,好处自然少不了。
结果在看到如此统一的态度之后,两人对望一眼,都没再说话。
再有一点,哪怕这时候边疆并无战事,哪怕是理论上的大顺朝最强战力四大边军全都闲着,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提过要调他们平叛,包括武勋阵营也没有。
“柳爱卿、沈爱卿所说都是谋国之言,不如折中一下,命平远伯卫旭就地组织兵力,保证金陵不失;待大军一到,能够及时组织反攻。
兵力就以刚刚石爱卿所言,以五军都督府右军都督陈瑞文为主将,即刻发兵平定叛乱,兵部、户部协同署理,确保大军粮饷万无一失!”永正帝最后收尾。
“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