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骑驴, 那是比较常见的事。
主要是适宜养马的地方连年战乱,马匹供军队和达官贵人用尚且不够,普通百姓如何能用得起。
像寇世子这样年纪就能肥马轻裘到处玩乐的, 全是仰仗着家中权势, 那个家里没点门路的人家连马车都用不得。
要不怎么寻常百姓全家咬紧牙关也要供出个官, 当了官不仅可以让家里免除一大笔赋税, 方方面面也是能许多优待的。
驴子虽也能干活, 不过驴子好养活, 价钱便宜, 两三千文就能买一头, 普通人家咬咬牙也能买上一匹。
读书人考上功名前便时常以驴子代步,比如杜甫就曾自嘲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代表着他整整十三年都没混出头, 待在长安靠友人接济周转过活。
寇世子这次是去读书的,不是去摆架子的, 便与姜若皎约好买了头驴一同骑着去报到。
寇世子没骑过驴, 不过他马骑得不错, 骑驴不成大问题,就是驴比马矮, 他又长手长脚的,跨/坐在上头很不习惯。
出了城门,过了护城河, 野外清新的空气就扑面而。
昨夜似乎下了场雨,官道两旁的树木被洗涤一新,举目望去到处绿油油一片,看得人满心欢悦。
两人沿着官道走了半日, 寇世子忙着与姜若皎说话,说得很口干舌燥。
姜若皎见前头人支起茶摊卖茶,招呼寇世子到路旁的茶摊上歇片刻,买了两碗粗茶配上带出的干粮填饱肚子。
辛勤张罗着茶摊的妪听说他们是要去鹤庆书院,死活不收他们茶钱,取出个包袱问他们能不能帮忙捎去给她孙儿。
她孙儿大半年没回家了,她又不好去扰着他读书,难得碰上鹤庆书院的学生经过,想劳烦他们把新纳好的鞋送去给他。
姜若皎听着妪絮絮叨叨,不觉烦人,只觉人家实在不容易。她笑着应下:“没问题,我们一定帮你带到,不你孙儿叫什么?我们到了以后也好找人。”
妪报了孙儿的名字,说是姓杨,叫杨峰清的,家住杨家庄。
这名儿是乡里的先生帮忙给取的,谁听了都说一看就是读书人,十里八乡应当不二个叫这名儿的了。
姜若皎记了下。
寇世子却不大乐姜若皎给旁人捎鞋,纡尊降贵地拍拍自己的竹笈,说道:“放这儿,我去给他。”
姜若皎不他怎么突然这么热心,却也没拒绝,打开寇世子的竹笈把那裹着双鞋的包袱放了进去。
两人继续骑驴上路,等走远一,寇世子还和姜若皎嘀咕:“家住这么近也不回家看看,叫家中祖母这般牵肠挂肚,那个叫杨峰清的家伙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
姜若皎稀奇地看了寇世子一眼,很惊讶他还能这样的见解。
寇世子怒了:“你那是什么眼神?我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
姜若皎晓寇世子对卢氏和平西王太妃还是很孝顺的,见到旁人慢待家中祖母免不了对对方的品生出几分怀疑。
姜若皎说道:“到了以后再看看,若对方品确实不好,我们远着点就是了。”
寇世子点点头,两个人又骑驴走了半日,终在晌午时分走到鹤庆书院一带。
鹤庆书院挑的地方确实很不错,不远处就是个南北往的大码头,周围更是商铺林立,十分繁荣,与姜若皎印象中那种治学圣地很不一样。
寇世子也好奇地左看右看,发现自己以前只在州府那边玩耍着实太浪费了,这里竟许多他前所未见的新鲜玩!
寇世子道:“早前不道这里这样热闹,道的话我早就过了。”
姜若皎道:“鹤庆书院的都是那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别处自然大不同。”两人翻身下驴,牵着驴边聊边走,很快便到鹤庆书院大门前。
鹤庆书院大门前竖着块大石头,上头写着横渠先生的名句“为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笔锋锐利逼人,瞧着便不同凡响。
寇世子虽不学无术得很,读书向不求甚解,与姜若皎一同驻足这“横渠四句”之前,却还是备受震撼。
他与姜若皎嘀咕道:“这人口气还真大。”
姜若皎道:“志当存高远。”
寇世子觉得这也太高太远了。
不过既然鹤庆书院把这横渠四句刻在书院大门前,应当是对这传说中的横渠四句颇为推崇。
寇世子没再多说什么,拉着姜若皎前去书院报到。
五月不是新生入学的时节,寇世子两人牵着驴子走进书院,很快引不少人的注目。
鹤庆书院是很少关系户的,寇世子两人却明明白白写着“我是关系户”这么一大字,不能怪旁人频频侧目。
姜若皎和寇世子都没在这目光,径直先去寻山长鹤庆先生报到。
鹤庆先生住在半山腰,早已不怎么管事。
姜若皎两人骑驴上山,还得牵着驴走上一段山路,才能找着鹤庆先生所在的精舍。
对文人这种幽居山间的癖好,寇世子着实不能理解,还凑近和姜若皎埋怨两句:“好端端的,干嘛住到山里,山下什么不好,出去玩儿多方便,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姜若皎看了眼给他们引路的书童,声提醒道:“你少说两句。”
人鹤庆先生难道还和他一样,闲着没事就喜欢到处玩儿吗?
寇世子住了嘴。
两人由书童领着入内,就见园圃中开满了花,花间处闲亭,亭里坐了个年近六旬的文士。
文士年纪虽不了,却还是看得出他年轻时必然是个俊逸非凡的翩翩君子。
这位便是鹤庆先生了。
比起传言中那位才华卓绝、手段凌厉的传奇人物,眼前的鹤庆先生满身风雅,倒像个无欲无求的隐士。
他一把琴抱在膝上随手弹奏着,琴声浩浩汤汤,偏又带着几分隐而不发的味,犹如眼前千军万马却全都按兵不动。
书童在亭前止步不再上前,姜若皎也拉住要迈步入亭的寇世子候在亭外,耐心等待文士弹完一曲。
寇世子虽不耐烦听琴,却被姜若皎抓过的手吸引住了。
他动了动手腕挣开姜若皎轻轻拉着自己的手,接着又趁着姜若皎没把手收回飞快抓了上去,反客为主地抓紧姜若皎的手,兴致勃勃地用指头去碰她的指头,玩得不亦乐乎。
姜若皎本还想仔细琢磨一下鹤庆先生的琴音,被寇世子这么一闹却是根本听不进去了。
她忍不住转头看了寇世子一眼,却只对上寇世子得洋洋的笑容以及更得寸进尺的戏玩。
姜若皎深吸一口气,告诫自己别与他计较。
鹤庆先生弹完一曲,姜若皎才飞快挣脱寇世子胡的手,随着书童入内拜见鹤庆先生。
寇世子也迈步跟了进去。
鹤庆先生把琴给了书童,让书童把琴拿回去放好,才让姜若皎两人坐下说话。
姜若皎不鹤庆先生注到刚才寇世子那番动作没,面上只能强作镇定地向鹤庆先生见礼。
她平日里接触过不少州学生员,对读书人之间的礼仪倒是熟悉得很,做起也落落大方,没露半分怯。
较之下,寇世子举手投足都透着股敷衍劲,一看就道他平时鲜少和人正儿八经地见礼。
鹤庆先生对此并不外。
他对姜若皎两人的态度并不热忱,淡淡说道:“让你们进书院是看在你祖母的面子上,你们要是学业上跟不上或者闹出什么违反书院学规的事,我不再为你们破例。”
这思就是要是你们跟不上书院的进度,那就赶紧自觉地滚蛋。
姜若皎道:“多谢先生愿给我们进书院的机。”
寇世子不曾研究过鹤庆先生过去做过什么,对这个瞧着风压过头的家伙没什么兴趣,只问道:“我们住哪儿啊?不要跟你一起住在这半山腰吧?真要住这里的话,每去讲堂都得费不少功夫吧?”
鹤庆先生多看了寇世子一眼,才说道:“一人领你们过去。”
正说着,就位年轻人急匆匆地到亭前告罪道:“先生,学生迟了。”
鹤庆先生道:“不妨事,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儿。你带他们去青云舍那边吧,”他说完又和姜若皎两人补充了一句,“青云舍是我以前讲学时住的院子,许久没人住了,可能需要你们自己收拾收拾。”
姜若皎自然不见,寇世子觉得鹤庆先生这儿待着没趣,也跟着姜若皎谢过鹤庆先生下山去。
年轻人乃是书院中的职事生员,既是学生,也是半个书院职事,平时帮着鹤庆先生他们处理书院杂务。
他边领着姜若皎两人下山,边向他们道歉:“夫子讲学多留了我们一,所以我上山晚了。”
说完他又自我介绍了一番,说自己姓柳,名春生,顾名思义就是春生的。
一路上柳春生又热忱地给姜若皎两人介绍了举目所见的建筑,鹤庆书院大致可以分为学区、生活区和介两者之间的活动区。
上课都是在学区,吃住都在生活区,平日里想要打打驴鞠、练练弓马之类的,可以去校场和球场那边玩儿。
姜若皎听柳春生介绍鹤庆书院的藏,不由感慨鹤庆书院不愧是举国上下排得上号的大书院,光是藏书就不是她们女子学堂能比的。
她心中已经期待起全新的书院生活,眼神不免随着柳春生的讲述多了几分热切。
柳春生性情体贴,边解说边不时地看看姜若皎两人的反应,想着要是他们不感兴趣便转开话题。
不想姜若皎十分捧场,不仅听得仔细,竟还主动追问起藏的事。
柳春生也是爱书之人,谈兴也起了,给姜若皎讲起藏何时开放、怎么藏那边借书等等事宜,还给姜若皎介绍了一鹤庆书院独的孤本。
姜若皎眼神熠熠发亮,挨个把柳春生说的孤本记了下,压根没注到旁边的寇世子脸色越越黑。
柳春生把姜若皎两人送到青云舍,还没聊尽兴,主动提出要帮忙收拾。
他觉得自己和这个眼睛特别清亮的师弟很投缘,以后说不准能当好朋友。
眼见柳春生还要跟着往里面走,寇世子终忍无可忍地开了口:“我们兄弟俩还点私事要讲,这里就不用你帮忙了,你改日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