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出乎我们的想象,在他们的部落里有许多人东倒西歪,坐或躺在树荫底下,看来都病得不轻。有个巫师正在一边做驱鬼法事。
“不瞒你们说,我部落的人们都在流传,这是贵部落有意派出的鬼神所致,”炎帝在一边气愤地说道。
本来我没注意,现在发现女娲也在我们的身边。她蹲下,翻了翻一个病人的眼皮,说道,“这些从北方过来的人由于水土不服,应该是得了瘟疫”。
她站了起来满有把握地对炎帝说:“请你们放心,我们姐妹们会把这些病人治好。”女娲叫大家等一会,自己带着几个姐妹离开了人群。
炎帝叫那巫师暂时停止驱鬼,“我倒要看看,贵部落将用什么法术”,炎帝斜眼看着我们。
女娲和她们的姐妹们去过无数地方,善于与当地陌生人打交道,见多识广,以前他们也碰到类似瘟疫,她们从当地人那里学到了用一些草药来为患者治疗瘟疫的方法。
没多久女娲和那些姐妹来了,她们带来了一大堆植物,旁边还多了一个当地妇女。这位妇女正与女娲她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当地话,手拿一只大陶罐。看来定是位能手。
陶罐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通常是较为高贵人用于储存、烧食,或者更重要的用在祭祀,奉供祖上或鬼神食用的器具。
女娲冲着我们说道:“请帮我点一下篝火”
“用火驱鬼?……嗯对,”炎帝点头自言道。
在我们点篝火的时候,女娲忙于用木条搭个支架,那个当地妇女放上那个大陶罐,里面已经有些水。火烧起来了,那个当地妇女则忙于把带来的植物折成小段,在大陶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她把折成小段植物扔进大陶罐。
炎帝和他们部落的人都屏住呼吸瞪眼观看。这看来是一种略胜一筹的驱鬼法术。
尤其是女娲用一把很大的植物叶子在一边扇火的样子,有时还用嘴对着火堆吹气,一定是用自己的真气加进火里和大陶罐。
过了一阵,那个当地妇女移开了木条支架连同大陶罐放在一边,女娲用那把大的植物叶子轻轻地煽风着凉。那个当地妇女走了。
没多久那个当地妇女带了许多切成小段的竹子,能够充当小碗。她用一个装有柄的像是汤勺子的竹段子从大陶罐捞出一些汤药倒进一个竹段子,端给了女娲。女娲把那竹段子传给炎帝,“请让那些生病的人一人喝一竹段子。我们一天将用这种方法烧三次,每次都让他们喝一个竹段子的量。
由于是对症下药,果然药到病除。
这让炎帝开了眼界。这些植物居然还有驱鬼的灵性!炎帝把那些遗留下、没有使用完的植物端详了好一阵,最终放置在祭祀的供桌前。
炎帝以后经常过来向女娲询问周围常见的植物。他问的是灵性,女娲回答的是功效。为了更多地获得灵性,炎帝都要亲自品尝一遍。
炎帝还经常自己到丛林野地里,用他那赭鞭开路,来认识、品尝各种植物。
“请大王不要乱尝植物”共工在一边提醒道,“有些植物可能有毒”。
“没事,”我会小心的炎帝不以为然地说。
有一次,炎帝正在品尝一种植物,忽觉得口干、舌麻,感到是中毒了。慌乱中他看到一种矮树,顺手摘了几片叶子放在嘴里咀嚼,感觉好多了。这种叶子一定能解毒。他把小叶叫“查”,是查巡的意思。后世人用文字记载的时候,写成了“茶”。
后人在说故事的时候,总喜欢把丰富复杂的事件简化于一个人的故事,把所有功劳都归结于一人,这才有所谓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尊为医药之神。
现在两个部落的农田不分彼此了。共工,也就是原来的康回,现在我们都是这么称呼,发挥他的水利技术天才,引洣水河水灌溉农田,统一规划了大规模的运河水利。
炎帝的手下大部分是农民出身,他们把北方种植粟米的技术与当地种植水稻的农具结合起来,同时模仿周边农户的工具,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于是才有后人所说的“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炎帝被后人封为神农。
注意到吗?伏羲明明白白地说过“首任帝,神农”,姜来只是其后裔。“神农”起先只是个称呼,但后人在传说中嚼出字面上的意义,就这么干脆简单地把始祖“神农”按在炎帝头上,确实至高无上。
炎帝部落想到了建造神庙,但无头绪,共工积极地前去帮助。共工根据我们建神庙的经验,参与、主导他们建庙的全过程。
当着神庙建成后,这些施工人员又学着当地人房屋的样式,建造了为防止水患而抬高地基的房子,后人记载有所谓炎帝“建屋造房,台榭而居”。女娲的姐妹们从当地的亚麻等植物纤维制成麻布,有所谓“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我们也共同制作陶器,于是有“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反正后人都把这些算做炎帝的功劳。
至于“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有点过于拔高。这时还没有形成常规的商业交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