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的新式武器在海军方面应用的巨大成功,德国将这种新式武器开始逐渐的应用到陆军方面,并且在4月底到5月初,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第一轮试探性的攻击。
虽然这种武器只装备了不超过100辆坦克之上,但是对于苏联来说是震慑性相当强的。
苏联红军的两个装甲军,在面对这样的攻击的时候,居然全部被击溃了,而且对方还是零损失,这对于士气的打击来说是相当巨大的。
如果说这样的打击对于事情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战役当中发生的事情对于苏联红军来说,就是更加不能接受的事情了,在新式武器投入作战之后,德国军队突然发现自己有了能够和苏联红军的装甲浪潮对抗的武器级的装备。
在之前的作战当中,苏联红军在美国和英国的援助之下,成功的将自己的坦克数量大幅度的提升了上去,并且远超过他的德国对手,但是随着德国人投入了新式的装备,苏联坦克海战术根本已经无法实现了。
现在德国的新式装备,在面对苏联人的进攻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将苏联的坦克摧毁了,而且是在非常远的距离,远远超过苏联坦克的攻击距离。
这在最初的南乌克兰战役当中就展现了淋漓尽致苏联红军在男款以及东乌克兰地区不断的遭到了德国的进攻,并且顿涅茨克地区很有可能马上就被德国占领。
而现在对于苏联红军来说,由于高加索地区油田已经被德国和土耳其人占领,如果在市区顿涅茨克地区的美的话,那么对于苏联来说整体的能源供应就会陷入到非常尴尬窘迫的地步。
为了能够保住来之不易的能源供应,斯大林同志不得不让自己的苏联红军,在顿涅茨克周围构筑坚强的防线。
不过这个坚强防线的高度,对于整个苏联红军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德国人投入的新式武器,再加上德国空军本来就在苏联战场上占据优势,使得防御在顿涅斯克周围的苏联红军不断的遭到攻击并且损失异常巨大。
在最开始的时候,斯大林同志曾经表示,如果实在是无法防守的话,它允许苏联红军从顿涅茨克地区撤退,但是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表示仅仅是斯大林同志想要安抚一下红军的前线指挥官而已,他个人在脑海当中是不存在这种想法的。
这样的指挥思路和斯大林同志自己的私心导致了顿涅茨克方向苏联红军遭遇的惨败,截止到4月14号,德国军队重兵攻克了顿涅茨克,并且歼灭了在顿涅茨克周围的苏联红军。
这一次战役的损失,甚至超过了乌克兰战役的时候的损失,乌克兰战役期间,虽然苏联红军在基辅遭到了包围,但是其他部分的部队也撤退了,而在这一次顿涅斯克战役当中,苏联红军始终都没有撤退,斯大林同志已经向他们下达了不得后退一步的命令。
而对于顿涅茨克战役最终的失败,斯大林同志显得非常的愤怒,并且处罚了超过三个方面军的指挥官,不过在愤怒的情绪消散的时候,更大的是担忧的情绪。
现在对于整个苏联红军来说。由于屡遭德国打击,兵员已经是很难跟得上的了,虽然苏联的人力是非常庞大的,但是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据了解,苏联190年到一九1年之间出生的男性,基本上已经死亡超过90%了。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之下,斯大林同志非常希望能够有一个巨大的进展,至少要阻挡德国人继续的进攻。
虽然斯大林同志可以付出非常巨大的人员伤亡来取得自己的胜利,但是当人员伤亡已经达到这种地步的情况之下,即便是苏联也无法承受。
在这种情况之下,斯大林同志由于在苏联战场上无法取得进展,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同盟国方面,希望同盟国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进展,来缓解苏联现在自己面临的压力。
不过当斯大林同志将目光看向同盟国的时候,只是失望而已,同盟国现在在大西洋方向的海战上面已经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由于无法侦测到德国人的这种新式武器,所以说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的海军,现在都已经风声鹤唳。
而在另外一方面在陆地战场上,印度方向,英国人成功的顶住了日本人的攻击,没有丧失印度的西部,但是现在英国人也没有能力反攻日本军队。
而在距离苏联本土更近的中东战场上,随着德国重兵集团出击中东,现在叙利亚全境已经被德国占领,伊拉克的北半部也被德国占领,而土耳其人的参战更使德国人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后方补给。
虽然同盟国在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伊朗地区拥有超过0万的作战部队,但是这些作战部队只是维持当地的秩序,并且保证同盟国和苏联之间通道的安全性,并没有继续向德国发动反攻的计划。
而不只是没有对德国反攻的计划,甚至在事实上同盟国即将面临的是德国人的攻击,在第一次攻击占领整个叙利亚之后,在希特勒的直接指示之下,隆美尔指挥的德国中东方面军开始准备全面的篮下,其目标是占领整个巴勒斯坦以及伊拉克地区。
这只不过是第一阶段目标而已,在完成了这个阶段的目标之后,德国就可以向两个方向进攻了,要么向西切断苏伊士运河摧毁药英国人赖以生存的地中海航线。
要么德国会继续向东进攻伊朗,甚至进攻印度和日本打通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和日本构筑成遍及整个欧亚大陆的联盟也可以彻底的封死了苏联对外的通道。
而对于现在的苏联来说,如果自己对外的通道被封锁的话,那么苏联现在的石油补给量也是不够的,现在虽然苏联紧急开发了远东西伯利亚油田,但问题在于这个开发的油田依然无法满足苏联自己的需求,还是需要美国人的援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