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三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中国创世神话中的“三皇”是**盘古开天辟地已经五十五万年,陆续出现的三位伟大的神祇,称为天皇、地皇、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可列为第二级别的神祇。这个三皇的记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秦博士所议后引用之说,即天皇、地皇、泰皇(指人皇);又徐整《三五历纪》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论三皇以来之事,盖“三皇”称谓仅是一种传说,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象中华民族的黄帝部落。

三皇溯源

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实就是原始社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和个人(例如上古洪荒时代的水灾,鲧率领众人治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怀念这些群体和个人的功绩,将他们一一神话,归类为神祇人物以供奉祭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三皇之称

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此前三代以前无此称也。未有专指其称者,《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博士所议“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贵。”“泰皇”即指“人皇”,其实是说“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及传说,惟“人皇”是统治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所以王绾、冯劫、李斯与秦博士皆曰泰皇最贵。”

因为《史记》是记述的中华正史,盖三皇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不想因此误导后人,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未敢采用从三皇本纪起,而从五帝本纪起,不象黄帝姬轩辕确有其人其事,只不过后世一些人为歌功颂德把黄帝神话。

历史源引

伏羲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天皇、地皇、人皇。”

《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

《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

《白虎通义·号》:“伏羲、神农、祝融。”

《风俗通义·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

《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

《辞海》合订本:“最后一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发展情况。”

《古微书》记载的三皇

伏羲

神农

黄帝三皇来历

(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2)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

(3)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

(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5)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义》)

(6)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

(7)盘古、女娲、伏羲(民间传说)

(8)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9)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引用《帝王世纪》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所以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上古社会三位杰出的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三皇地位

道教神灵排位:三清、四御儒教神灵排位:天、祖(三皇五帝)、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

中国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排位:盘古、三皇、鸿钧老祖。三清、四御。道教中没有盘古、鸿钧老祖。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一部分传说盘古、鸿钧老祖、元始天尊为同一人。

女娲的地位,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因为有黄帝姬轩辕这个最接近历史史实人物而被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纪》:“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九云:“(频斯国)有大枫木成林”,“树东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此盖神话之三皇。其余说三皇者甚众,如《尚书大传》(清朝陈寿祺辑)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汉班固等编撰《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春秋纬运斗枢》以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晋朝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唐朝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等等。参见“五帝”。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的故事如下:

燧石取火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

三皇

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人工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伏羲

伏羲渔猎不知过了多少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看、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同积累起来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神农

神农尝百草: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一阵风过,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二是说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蛤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补天,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汉族,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汉族,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汉族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汉族,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风俗通义》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共工氏、祝融氏七个名号均被中国古人列为三皇之一,只是组合不同而已。许多前辈史学家们分析认为,这些名号不仅分别代表着一个原始氏族,也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代表着中华文明史发端的典型标识,是中国史前文化演进的里程碑。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仅这些名号本身可以解读为一个事迹,而且与各自传说事迹相符合,反映了一段历史进程,由此可以连缀出一部相当清晰的中华远古史。

有巢氏

有巢氏“构木为巢”,在树上建造巢穴,基本上可以有效防止毒蛇猛兽的偷袭,人在其中能安然入睡,能得到更好地休息,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黑猩猩等类人猿也有在树上折木为巢的习性,由此可以合理设想,在人类还

有巢氏

没有成其为人类的时候,人类的祖先就具备了在树上折木为巢的习性,有巢氏的“构木为巢”正是源自这种本能,有巢氏所代表的时代正是这一技术逐步发扬光大的时代。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中大量使用木材,在古代更是离不开木材,古埃及和古希腊则善于使用石料,至今中国人还习惯称建筑为“土木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建筑已经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其建造方法是先在地面打桩,兼用榫铆和绑扎方法在桩上搭木成面,最后在其上用木材建造墙壁和屋顶而成,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发现这种建筑形式。黄河流域及辽河流域则由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建筑,其建造方法是,先在地面挖穴,穴沿先以木柱立墙,再用木条搭房盖,然后用草泥涂墙,以茅草遮盖房顶并涂泥而成。以后,又由半地穴式建筑发展为没有地穴的地面上木柱涂泥墙构成的圆形和方形房。很明显,无论是干栏式建筑,还是半地穴式建筑,都离不开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技术积累。

燧人氏

燧人氏“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因为人类对黑暗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所以人类最初用火首先源自追求光明的心理需求。随着用火技术的提高,人们又发现了火的更多

燧人氏

用途,从而更加离不开火。在汉语里,“火”“活”读音相同,意味着“火”就是“活”,“活”就是“火”,火是活命的基础,有火才能活命,要活命就离不开火。虽然如此,在“钻木取火”之前,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火种会受到各种限制,经常无火种可取,不得不忍受无火可用的窘迫。在“构木为巢”的探索中,出现了在木材上加工出榫铆结构技术,而主要的加工方法就是钻研法,人们因此发现了摩擦生热的现象。当人们认识到摩擦之热与火的热可能是一回事情时,就开始了人工取火技术的探索,最终成功地取得第一株人工火苗。所以可以合理推论,燧人氏时代晚于有巢氏时代,是有巢氏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伏羲氏

伏羲氏剖析葫芦作瓢取用饮水,或者把葫芦拴系(匏系)在身上辅助涉水渡河。经过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个时代的努力,先民们有了简单的住房,也大大拓宽了食物来源,一般情况下可以在住房附近获取食物带回住处享用

伏羲氏

或储备。“按下葫芦起来瓢”,饮水问题随之上升为重要生活难题。在对饮水问题的关注中,中华先民发现了葫芦,开创了伏羲氏时代,并在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开发出用葫芦辅助涉水的技术,从而基本解决了饮和行的问题,生存能力再次跃升到新高度。古籍记载的有关伏羲氏传说事迹相当多,包括始作八卦、发明网罟、造书契、取牺牲以供庖厨、制嫁娶之礼、味百药、制九针、发明陶埙、创制历法、发明农业、作瑟三十六弦、继天而王、设立官员等,这些事迹多多少少都与葫芦的使用有着一定联系,可以视为葫芦使用技术全方位立体发展的体现。尤其重要的是,在对葫芦花的了解和认识中先民们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芦花化生葫芦,中华先民因此自称“花人”也即“华人”,自诩为“能使用葫芦的人”,比那些仍然使用兽皮、牛角、贝壳、龟甲、颅骨之类饮水的人们要高明高贵,最终自成一族,这就是中华民族。伏羲氏因此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娲氏

女娲氏烧制陶器,并将制陶技术发扬光大。陶器产生于伏羲氏时代末期,其实是三大技术组装创新的结果:

女娲氏

一是用火技术,二是葫芦使用技术,三是涂泥技术。首先是用火技术与葫芦使用技术相结合,先民们产生了喝热水,吃熟的流质食物的想法。其次是先民们在建造住房过程中,发现涂泥不仅可以堵塞缝隙防风,还可以防止被其包裹的木材被火烧损,形成了涂泥技术。最后把涂泥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最终发明出陶器。这就是最原始的胎模制陶技术。陶器不仅增加一种全新的熟食方法,而且能够大量而安全地储备食物和饮水,摆脱了无处不在的老鼠的骚扰。更为重要的是,陶器导致了人类的男女分工,这是人类第一次大分工,为走向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女人主内在家操持家务,加工烧煮食物,照看教育子女;男人主外获取食物、饮水等生活物资,家庭结构更加稳固。由于陶器比较笨重易碎,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定居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建房技术、用火技术、生活用具(包括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神农氏

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开创原始农业,中华先民从此走向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生产食物的崭新阶段。原始农业

神农氏

的诞生除决定于自然环境之外,离不开四大基础:一是定居生活技术,二是对各种植物可食与否的全面了解,三是有效的储藏技术(尤其是植物籽粒储藏技术),四是初步的植物种植经验和知识。其中,前三个基础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时代到女娲氏时代逐步完善起来,植物种植技术则发端于伏羲氏时代对葫芦种植。虽然葫芦种植技术很可能源自孩童的游戏,但是,由于葫芦在伏羲氏时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先民会比较容易地意识到种植葫芦的巨大意义,从而有意识地种植葫芦,摸索积累种植经验和知识。神农氏时代重要成熟是从野生植物中驯化选育出各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这些品种栽培性状良好、品质优良、产量高,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品种驯化选育还与人类的一个重要习性有关。一般动物采食行为都以“较易获得”为原则,其采食对象都是病弱瘦小的个体或植株上的一部分,人类则截然相反,总是努力寻求更大的“战利品”。在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人类的这一习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倾向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久而久之野生植物就被选育成栽培作物。美国科学家发现南美切叶蚁在五千万年前就会种庄稼,并且还懂得施肥和除草,它们把树叶切碎运进蚁穴中,在上面培育可供食用的菌类。但是它们的菌种都采自野生,所以五千万年中并没有能够培育出一个栽培菌种。

有了阶段的分化。

中华文明纪元从黄帝开始,不论是古籍的记载,还是传说,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中华文明进程主要体现在政治文明的进步上,共工氏和祝融氏两个时代表现出的技术进步因此被淹盖。总之,三皇传说表现的是中华史前文明由鸿蒙逐渐显现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被列为的三皇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共工氏、祝融氏等名号,其实就是一座座里程碑。中华民族的远古技术进步一直延续到五帝时代,但逐渐被政治文明进步所淹盖,之后正史记载的技术进步已经蜕变为政治附庸。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玄尘道途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盖世双谐
相邻小说
幕后真大佬任务系统有点皮隋末我称王旧日传道者九劫道生九劫证道劫天道逆天驭兽师神级小坏蛋游历万界的永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