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二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ri哩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ri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三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sè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咸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四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我才不信呢
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高兴的神sè。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入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没几ri,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五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ri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六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chun秋阖闾内传:chun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ru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sè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七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yu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八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yu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yu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有类似治验。一位病人诉说她在吃饭时误吞下一条虫子,别人怎么解释也无效。她总觉虫子在腹中作乱,整天不得安宁。病家求张子和诊治。张子开出一帖催吐药方,声称病人服药后虫子必从口中吐出,暗中他告诉病人的贴身丫环,趁病人呕吐之机放入一根红丝线到呕吐物中,哄她虫已吐出。丫环依计而行,病人见吐出的东西里果然有一条虫子,从此再不疑心,心胸也舒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