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和她的丈夫结婚比较晚。婚后没过多久,三姐就生下了一个漂亮的男孩儿。
孩子上学到四年级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将来能上个好点儿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三姐和丈夫毅然决定,辞去老家各自的工作,到北京来闯荡一番,开创一份事业的新天地,多挣点钱,为自己唯一的孩子拼搏一次,积攒一些今后深造的费用。于是,三姐夫妻俩把孩子放在东北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照料。他俩拿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到北京开了一家小餐馆儿。
生意当初,因为人生地不熟、又不太会经营,肯定是赔钱的。但夫妻俩凭借着热情周到的服务、童叟无欺的价格和绝对卫生、保质保量的饭菜,用了不到三年,年就还清了所有的借款,收回了投资,并开始小有收入了。
那个时候不管生意好坏,每个月夫妻俩都要给老家寄回或多或少的钱。所以,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水平在老家当地还是比较优越的。
夫妻俩双方的父母也是非常高兴,以他们俩能够在首都北京站住脚,扎下根,有自己的事业为荣。
小有成绩的夫妻俩看着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老人能够心满意足,夫妻俩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他们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今后生意再好一些,就把孩子接到北京,接受更好的教育。等到孩子学有所成后,一家人就都留在北京发展。孩子长大成人,在北京成家立业……美好的梦想已经在夫妻俩的心中徐徐拉开了帷幕。
时光如梭,转眼间,孩子上了高中。现实并不想夫妻俩想象的那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倒是越来越差。回老家探亲,夫妻俩发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不像以前那样,见到父母回来时的兴奋与开心雀跃,现在看不到了。三姐和家人通电话时,父母总说:“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差,老师经常给他们夫妻俩打电话,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学期不如一学期,已经从班级名列前茅的位置下滑到中下水平。而且没有了以往的灿烂笑容,与同龄人相比,就像个小老头儿,平时就喜欢一个人独处。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也几乎为零。你们做父母的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
夫妻俩以为孩子学习负担重;孩子渐渐长大了,变得成熟了,懂得害羞了;心里有了自己的一个世界……再加上那段时间,饭馆的生意出奇的好,夫妻俩整天就沉浸在工作和忙碌中,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增添菜品的花样和成本核算,就没太往心里去,自认为曾经性格开朗活泼、充满朝气的阳光儿子,一定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这个成长的特殊阶段。
高考成绩下来了。儿子的成绩出乎夫妻俩的意外。儿子连最最普通的大学都没有考上。而且,每天除了上厕所,都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间。一日三餐都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吃。房门总是被他反锁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些什么。
这个时候,三姐夫妻俩仍然执迷不悟,依然错误地认为,儿子现在的状况是高考失利造成的。几次和儿子通电话,夫妻俩也都是在劝儿子:“没关系,儿子。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不够。也许是你临场没有发挥好。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考试,紧张失常在所难免。”、“只要你还想学,明年咱们再考一次。有了今年的经验,明年一定能考好。”、“爸爸妈妈相信,我们的儿子是聪明的,如果你愿意继续考,给你报个补习班……”、“儿子,不愿意考了也没有关系,来北京和爸爸妈妈一起经营餐馆儿,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多好啊!”……电话的另一边总是沉默,悄寂无声,有时也会传来寥寥无几的“嗯”。
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有余。春节即将临近。
有一天,三姐正忙着接受供应商送来的鸡蛋、米面、蔬菜等成堆的货物,三姐夫累的满头大汗地将每一种食材一一过称、记账、算钱。
孩子的姑姑给三姐打来电话,非常焦急地说:“你赶紧看看孩子的朋友圈,他刚发了一条,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已经很长时间了,无法治愈了。”孩子的姑姑焦急的声音变得有些哽咽,“这条朋友圈是前几天发的。这几天孩子又发了一条,说自己是个怪物,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他说他不想活了!”
三姐接了这个电话,一下愣在那里,许久才缓过神儿来。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嗡嗡作响。
怎么会这样呢?曾经快乐、充满朝气的儿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他平日里要什么给他买什么,家里的生活水平在村子里也是中上等的,难道他还不知足吗?怎么会突然起了轻生的念头呢?
三姐顾不上供货商的催促,急急忙忙地说了句:“对不起!”就招呼丈夫说:“你帮忙照看一下,我有急事,打个电话。”就匆匆忙忙进屋去了。
一进屋,三姐慌忙拿出手机,因为紧张,双手有些发抖,平时最熟悉、拨号最熟练的儿子的电话,竟然连续两次都按错了。
三姐听到等候音响起来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重重地吐出来,口中轻声安慰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电话响了十来声,另一端才传来儿子迟缓、有气无力的的声音:“喂,妈。”
三姐故作镇静地说:“儿子,最近好吗?身体好吗?过几天妈妈回来看你。”
儿子停顿了一会儿,仍然用懒散的声音回答道:“我挺好的。您要是忙,就不用回来了。”
三姐问:“儿子,你发的朋友圈是怎么回事?什么抑郁症?”
“我瞎写的。”儿子淡淡的、轻描淡写地说道,“没事的,妈。也许是最近感冒一直没好,影响到了心情。”
“儿子,别胡思乱想。过几天爸爸妈妈就回来了。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过春节。出了十五咱们一起来北京,带你到处去走走。北京好玩的地方可多了。你好好放松放松,开心些。”
三姐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了一些。“儿子和平常一样,只是感冒使他感觉身体不适,可能感冒挺严重的吧。混身酸痛,也许还发烧,只是儿子不想让我担心罢了。孩子的话不能轻信,尤其是在朋友圈的发的……等儿子来了北京就好了,到时候带他好好玩几天。如果他愿意,就留在北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三姐畅想着美好的未来,脑海里编织着各种和儿子团圆后各种情景,对一家三口即将开始幸福快乐生活的憧憬,再一次让三姐忽略了儿子的真实感受。
命运就是如此的折磨人。
就在三姐和丈夫准备启程回家,春节即将到来的头三天!噩耗传来!
年仅二十岁的儿子,在家上吊自杀了!
死因是极为严重的抑郁症导致的!
三姐和丈夫当时觉得——天,塌了!
夫妻俩悔青了肠子,整日就是茶不思,饭不想,以泪洗面、寻死觅活、痛不欲生。
俩人整天不离开儿子的房间,手捧着儿子从小到大的相册,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遍;面对儿子的遗像不停地念叨:“儿子,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呀!一心只想着挣钱,没有好好地关心过你,更没有顾及过你的感受……要钱有什么用啊?!没有了你,这还是家吗?!……当初,爸爸妈妈要是多关心你一点,也不会让你走到这一步啊!”
经过这次突如其来的、无比沉重的打击,三姐夫妇俩内心对儿子的愧疚、失去儿子的极端痛苦和家庭的支离破碎,使得三姐夫妻俩在煎熬中苦苦挣扎,不能自拔。他俩始终纠结、不能原谅自己的,就是对儿子关心、照料不周所酿成的悲剧。
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做父母,连自己的独生儿子都照看不好。
久而久之,三姐夫妻俩也患上了抑郁症。睡不着觉;时常头痛得象要炸开一样;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不愿意与亲戚朋友、街坊四邻交往沟通;整天整天的发呆;还经常出现幻觉,看见儿子放学回家、一起吃饭……
不得已,他俩只能靠药物减轻痛苦。一天三顿药,舒缓神经的、降血压的、治疗头痛的、治疗抑郁症的……整把整把的药往嘴里送。
眼看着,人,一天天消瘦;精神一天比一天萎靡不振。如果再不深入治疗的话,夫妻俩也即将踏上命丧黄泉之路。
为了治疗,开饭馆挣的钱花光了;一生的积蓄也将要告罄。
夫妻俩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沉沦下去了。既然已经有了这次失去儿子的痛彻心扉的痛,就不能让悲剧重复上演。家里双方的老人还需要人照看、养老送终呢。
于是,三姐和丈夫离开了令他们无比伤心的老家,再次踏上了来北京的路。
三姐来到食堂后,依然要靠药物缓解失眠、头痛、急躁等抑郁症的病症。
她很少和其他人交流。工作时也会经常发牢骚、骂大街,但都是小声嘟哝,像是在自言自语。大家都习惯了她的言行,知道了她的不幸,也都非常的包容她。
但是,三姐对病人那是相当的上心,工作也是非常的负责任。
记得我第一次为鼻饲病人准备午餐时,三姐就再三告诫我:“大多数鼻饲病人已经病得快不行了,但知觉还是有的。他们之所以顽强地活着,就是要给亲人一个交代。”
“鼻饲病人身体非常的虚弱,给他们的食物用打碎机打碎时间要长一些,把食物打得越细越碎最好,以免造成食物用食管灌进去,通过鼻腔进入食道是呛到病人,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这时三姐的表情是非常严肃的,非常凝重的。担心是写在脸上的。
她接着说:“食物里要多放蔬菜,给病人增加维生素;多放蛋汤,里面有鸡蛋,可以增加营养;打碎的食物不要太稠,稀一点儿,好往食管里灌,病人呛不到,还舒服些。”
三姐卖餐的时候,如果遇到有病人或家属因为治疗而错过了订餐时间;或遇到有的老年病人,当天就想吃碗龙须面、面片汤;还有比较特殊的情况,病人是上午做完手术,中午饭不能进食,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吃,可这个时候食堂又没有开始售餐、送餐,而需要临时补订或当时就需要的时候,三姐那是绝不犹豫!
需要补订的,三姐马上记在本子上;当时要吃馄饨、龙须面、面片汤的,她会在卖完餐后第一时间去厨房要求厨师马上给做。做完后就连跑带颠儿地给送到病人床前。
一开始,厨师们都对她的这种“霸道”做法非常有意见。可后来知道了三姐的良苦用心,厨师都非常赞同三姐的做法,也都一致鼎力支持。
三姐常说:“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帮他一把,也许他就能继续活下去,可以享受好长时间的幸福快乐的人生。多做善事,为自己和家人多积点德,自己也会好过一点。”
这就是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自言自语、牢骚满腹、脾气怪异、爱骂人的,但又非常热心、为了病人不怕得罪人的,患有抑郁症的三姐!
希望她能够早日康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