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命太史慈从民众中挑选精壮,组建一支2000人的守军,装备一应从江东运送过来。并嘱咐他好好训练士卒。待军队战力卓越,便会用他上阵杀敌。
太史慈明白成为一军之首的重任,欣然领命!
随后孙权便带着赵云1000骑兵为先锋,典韦,朱治各带500士卒为中军跟随孙权向徐州进发。
路上,孙权努力回想史料上曹操屠徐州的记载。
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在《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有记载。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4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造成数十万百姓遇难。当然,曹操的徐州大屠杀仍有争议,也不少人对此事件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曹操并没有屠徐州或者遇难人数不符合史实。
古代的徐州,位于今天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和安徽北部,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徐州人民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魏武帝曹操在这里制造了徐州大屠杀。
按照曹操的人生哲学,从来只许他对不起别人,不许别人对不起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里演化为:“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公元193年,曹操得知老爹曹嵩和弟弟曹德等全家人在徐州惨遭杀害后,他二话不说决定起兵报仇。但是凶手张闿已经跑了。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陶谦跑不了,徐州更跑不了。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南)、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屠杀。这就是徐州大屠杀。
曹操为报家仇可以理解,乘机攻城略地可以理解,追究凶手张闿的责任可以理解,甚至不论陶谦知情不知情追究他的连带责任也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责任是追究不到手无寸铁的徐州百姓头上的,不分男女老幼几乎全部杀光,这实在是罪大恶极!
对于徐州大屠杀的死难人数,《后汉书》和《三国志》有争议。后汉书记载是数十万百姓遇难,死于曹操屠刀之下。而且泗水为之不流,显示了曹操的极度凶残和暴虐。
而《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可见,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不是《后汉书》的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
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这一直有争议,急需人们进一步研究。
孙权决定要在曹操屠徐州之前把百姓迁移出来,而不是在徐州抵挡曹操。因为这个时候,曹操兵锋正盛,江东根基尚浅,还达不到与曹操较量的实力。并且,孙权还要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只是把百姓迁移走,便只会让曹操扑个空而已。
孙权还要考虑到迁移的百姓迁移到哪去,若是按距离看,迁到江东更近,在这个年代,有百姓的城市才是有底气的城市。若是这十万百姓能充实江东,无疑也会让江东发展更快,更加繁荣。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徐州百姓不想跟着孙权走怎么办!这才是所有问题的前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权在通知朱治来的时候,同时密令孙静孙贲安排锦衣卫入徐州。到处散播谣言: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手下害死了,现在正在准备进攻徐州,而且曹操还发话了:“若攻下徐州便鸡犬不留,全部处死,以解他的杀父之仇!”
因为流言四起,顿时让徐州百姓人心惶惶。
朱治也是第二重保险,因为朱治这两年征讨黄巾,在徐州多少有点威望。这也是孙权这次带着朱治的原因。
若是这样徐州百姓还是不跟着走,那么便是生死由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