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即位刚刚稳定,自觉凭兵力打不过齐国,就派人去约郑国一齐救援纪国。鲁庄公带兵开到滑邑驻扎等待。
郑国公子仪和祭足商议,公子仪即位,国内还没有稳定,公子突随时都有可能打进来,不敢出兵。
鲁庄公见郑国不出兵,担心救不了纪国,又和齐国结下冤仇,在滑邑停留三天就返回了鲁国。
纪侯听说鲁国退兵,大失所望,自知单凭纪国的兵力打不过齐国,国家保不住了,自己又不想投降齐国,就把城池、妻子儿女都交给弟弟嬴季,到宗庙祭拜告别,大哭一场,半夜开门出城,自己一个人走了,再没有人见到他。
嬴季心里十分明白,纪国危在旦夕。为了百姓的利益,他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他把大臣们找来开会,问大家:“为国牺牲和续存宗庙,哪一个重要?”
大夫们说:“应该以续存宗庙香火为重。失去宗庙是最大的不孝。”
嬴季说:“如果能够留存纪国的宗庙,我就豁出忍辱负重。”
于是嬴季就写了降书,愿意做齐国的外臣,只求自守纪国酅城的宗庙。齐襄公答应这个条件。嬴季就把纪国的土地登记簿、户口登记簿都交给齐国。齐襄公命人收下,在纪庙周围划拨三十户归嬴季管理,让嬴季做庙主,仍然可以称侯的名号。嬴季称纪威侯,称号又下传九代,在纪国灭后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167年。
齐襄公灭纪国时是周庄王七年(前691)。这一年南方的楚武王去世,楚文王即位。
纪国灭亡,纪侯下落不明,两个夫人十分忧愁。两个夫人都是鲁侯宗亲,齐襄公为了不再惹怒鲁国,非常善待。不久伯姬去世,襄公命以国君夫人的礼仪下葬。还动员二夫人叔姬回娘家鲁国安度晚年,叔姬没有答应。叔姬说:“女人的道义是,已经出嫁的就是丈夫家的人。我活着是嬴家的人,死了是嬴家的鬼,哪有离开自己家的道理?”
叔姬讲的合乎礼制,襄公也只得尊重她的选择,守节而终。
齐襄公灭纪回来路过禚地,文姜在路上等待,迎接到自己的住处祝邱,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文姜对哥哥齐襄公报了祖辈九代的深*雪了父亲釐公伐纪惨败的新恨大加赞赏,说:“你这是对祖宗的大孝,为雪祖宗的耻辱尽到了心,尽到了力。”
襄公说:“妹子的心还是在娘家呀,哥哥就是喜欢。灭掉纪国,这不仅仅是报了家仇。如果仅仅是报家仇,现在的纪侯本人并没有罪过,祖辈的仇恨不能加在他身上,打他们的家族就是不对的。这是国仇,当时的纪侯利用天子的昏暗陷害我们的君侯,是加害我们齐国。老纪侯和新纪侯都是纪侯。如果当时天子是明君,纪侯就会被诛杀,就没有纪国了。所以寡人只是灭了他们的国家,并没有灭掉他们的家族,仍然善待他们的后代。”
文姜说:“我不懂得那么深的道理,但是,我看到哥哥爱国爱家,可以称霸一方,显示出齐国的强大,显示出哥哥的英雄气魄,我就高兴。”
襄公十分喜欢听的这样在称赞,兄妹两人尽兴尽欢。宴会之后,齐襄公又把文姜带到齐国地界的阜邑离宫,同居作乐。为了压抑鲁国的怨恨,齐襄公又让文姜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让他到禚地相会,派文姜的从人送回鲁城。
鲁庄公不想和齐襄公见面,但是他特别孝敬,母命又不能违背,左右为难,最后还是来到禚地与母亲见面。文姜领着他去见齐襄公,要求施以甥舅之礼。庄公不能违背,又非常不情愿,也只得对齐襄公称呼“舅舅”。
齐襄公非常高兴,设宴款待鲁庄公。当时,齐襄公的偏妃刚刚生了一个女婴,是齐襄公唯一的女儿,襄公非常喜欢。酒宴之上谈到了这个孩子,文姜就为庄公聘娶这个女婴,让庄公和这个女婴订婚。庄公不同意,说:“这个女孩还在襁褓之中,怎么能给我做夫人?”
文姜生气发火了:“怎么?你要和母亲的娘家疏远吗?!”
襄公也觉得这事有点不靠谱:“他们虽然是同一辈人,但是年龄间隔太大了吧?”
文姜独断地说:“二十年以后再嫁娶也不晚。”
襄公不想冷落文姜实心实意贴近姜氏家族的热心,满口应承;庄公不想违背母命被指责为不孝,只得勉强答应。
舅舅又变成了岳丈,外甥又变成了女婿,姑姑做婆婆,亲戚加亲戚,血缘关系把他们紧紧捆在一起,鲁庄公就无法处理杀父之仇了。
为了拢住鲁庄公,齐襄公又是设宴庆贺,又是和鲁庄公一起狩猎。庄公射箭技术十分高超,猎物只要在射程内,庄公就搭起弓箭,猎物应声而倒。襄公对此称赞不已。
鲁庄公打猎显示了他的英武,有人写了一首当时的通俗歌曲《猗嗟》,夸奖鲁庄公是一个英俊少年,箭不虚发的高超技术。
歌曲指责鲁国执行礼制有漏洞,鲁庄公任凭母亲文姜出人齐国和哥哥兼情人齐襄公幽会,丢尽了鲁国的人。
这首歌词后来同样被收入《诗经齐风》。文姜是《诗经》中写到最多的人。
自从齐襄公和鲁庄公在禚地相会之后,襄公和文姜的关系达到了半公开的程度。两人经常在一起,有时在禚邑,有时在防邑,有时在谷邑,有时公开一同回临淄,就像一对真夫妇,形影不离。
齐襄公从禚邑回到都城临淄,流亡在齐国多年的卫侯朔亲自迎接,并摆下酒席宴请齐襄公,为他庆功。卫侯朔说:“舅父灭了纪国,为祖上报了大仇,对外赢回了面子,在各个诸侯国面前显示出齐国的强大。特别是平了郑乱,发挥了方伯的作用。”
这话齐襄公愿意听,襄公说:“外甥是不是想复国了。好,寡人答应过的一定要办。现在王姬已经去世,我也没有大的顾虑了。但是,只凭齐国的力量把握不大,需要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出兵。”
卫侯朔马上致谢说:“一切还请舅父操劳运筹。”
齐襄公命人写了讨伐卫国的檄文:
天降大祸给卫国,生下逆臣公子泄和公子职,擅自废立君侯,致使卫君流亡到我国,到现在已经七年。寡人坐卧不宁,只因周边事多,抽不出精力,没有立即讨伐。现在已经腾出时间,我国竭尽全力,愿意同各位君侯一同讨贼,扶持卫侯朔归国执政。
齐襄公派人把檄文分别送给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的君侯,邀请他们出兵共同讨伐卫国。
郑庄公去世以后,齐国的地位不断上升。齐襄公的檄文到达之后,宋闵公、鲁庄公、陈宣公、蔡哀侯都亲自带兵出动。
齐襄公出动兵车五百乘,与卫惠公朔一起先行到达卫国边境。其他四国的兵马也都相继赶来。卫侯黔牟听说五国联军压境,急忙和公子泄、公子职商议对策,决定派大夫宁跪去洛阳向周天子告急。在正常情况下,诸侯国互相讨伐,周天子要出兵制止,必要时调动诸侯国的兵马参加。现在王室衰微,诸侯只是承认周天子是天下的君王,并不服朝廷的实力。当年郑庄公射伤桓王也没有办法处理,楚国称王也没能问罪。现在五国伐卫按理说朝廷应该管,可是没有能力管。卫侯黔牟是周王的女婿,又是朝廷承认的诸侯,按照这个道理,五国伐卫就是犯上作乱。朝廷不应该认可。
宁跪来到洛阳,周庄王问群臣:“谁能为朝廷去救卫国?”
周公忌父说:“王室自从讨伐郑国失败威望大大损减,诸侯不听号令。卫国原君侯朔被左右公子赶到齐国,现在齐侯诸儿仗着兵强马壮,打着讨伐叛乱的旗号,送原卫侯朔复国,名正言顺,不好对付,朝廷好像不该出兵。”
下士子突出班反驳:“周公说错了,当初卫公子朔即位没有禀告朝廷,现在的卫侯黔牟已经禀明朝廷得到确认。既然确立黔牟为侯,朔就是已经被废掉。所以说,齐侯讨伐卫国,送朔复国是违背王命的,怎么能说名正言顺呢?周公不以王命为顺,我不理解。”
虢公认为,卫国左右公子废君擅自废立是不法行为,黔牟上台也不正常。但是他是周王的女婿,而且周王已经表态确认,周王有错,五国伐卫是拨乱反正。但是话不能照直说,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战争应该根据实力,量力而行。王室威望下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讨伐郑国,先王亲自率军,郑国竟敢对垒,箭射先王肩膀,到现在已经两代了,也没能对郑国问罪。现在五国的兵力比当年郑国强大几倍,如果强行救援卫国,以卵击石,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损伤王室的威望。”
子突说:“天下的大道是:道义战胜力量是常规,力量战胜道义是特例。一时胜负在力,千古胜负在理。如果有王命不遵,如果让无理之徒为所欲为,没有一人敢于制止,千古是非道理从此颠倒了,天下还有王道吗?各位王公大臣还有什么脸面称为王朝卿士?”这一席话,说得众人无言答对。
周公忌父非常生气,就难为子突说:“如果现在朝廷发兵救援卫国,你有能力带兵打仗吗?”
子突心里非常明白,自己不是战将,看来也要为了真理而献身了。他挺起胸膛说:“带兵打仗本来是司马掌管的事。我职位低下,才能不大,实在不堪重任。如果没有人肯去,我愿意代替司马带兵救援卫国,决不惜命!”
周公又说:“你去救援卫国,能保证一定胜利吗?”
子突说:“我这次率师出征,在道义上已经胜利。这次出兵代表的是周朝正统,凭着文王武王的圣威,直接向五国诸侯讲明道理,使得五国认错罢兵,这是天子的福分。我本人一定竭尽全力。”
大夫富辰非常感动,说:“子突说的理直气壮,就派他去,也让天下知道朝廷有人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