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的故事主题,是许多小孩子都曾经想过的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在一夜之间长大。
一个十二岁男孩在许愿机前许下愿望,翌日竟变成一名三十岁的汉子,在毫无心理准备下,他被雇用为玩具市场研究及发展的职务,并领略到当成年人的好处:自由、有很多钱花、有无数玩具。
原版的电影里,汤姆汉克斯的表演让观众们相信,这就是那个拥有13岁小男孩灵魂的大人,眼神清澈又纯真,举止可爱不扭捏。
所谓“外表成熟,内心懵懂”,一方面,汤姆汉克斯的演技确实出众。另一方面,这也跟他得天独厚的长相有一定的关系,他不像是传统西方帅哥那样成熟,英俊高大的身材偏偏配着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
后来的《阿甘正传》里,他同样饰演了一个类似的角色,身体成熟,内心却童真。
而若是想要翻拍这样的一部作品,那女主角的选择就得花费一番的心力。
童年阶段的女主角很好找,即便不从公司那帮小姑娘里头选,娱乐圈里也有一批符合要求的:蒋一一、张紫枫、赵晶麦,她们都完全符合电影的要求。
而长大后的女主角就比较难找···
她应该具备跟汤姆汉克斯一般无二的特质:成熟的身材,懵懂纯真的眼神。
这种特质,也许可以被称作少女感,相当玄妙的一个词汇。
若是单纯指外表,那符合这个形容的女演员就多了去了。只要化妆够用力,p图够功力,那谁都能是浑身的少女感。
但若是看气质,或是看感觉,那娱乐圈里符合这个形容的人就很少了。
尤其是还要在成熟女性这个前缀限制之下寻找少女感,难如登天!
说句不好听的,圈子里这个年纪的女星,基本都是啥腌臜事情都见过的状态。让她们保持少女的清澈懵懂感,要么是演技拔尖,如巩皇,要么是身份得天独厚,就比如于飞鸿。
这是一个极为有谱,也极为任性的女人。
对世事通慧透彻,又不受家庭跟社会的制约,活得潇洒自主,真正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生活。
总结起来,便是既有成年人的通达智慧,又像是少女一般任性天真,倔强自我。
于飞鸿来演《长大》的女主角,简直再合适不过。
不请她还能请谁?难道请大密密?
顺带一提,大密密最近直接在微博上跟那位前夫哥官宣了,近日还传出两人香江见父母的传闻。
《仙剑三》之后,她就跟香江搭上了线,之后的《孤岛惊魂》、《八星报喜》等都算是香江圈子给的资源。
没想到,去了香江,最大的收获是二次发育,而最大的作用,是被蹭热度。
香江药丸!
不过,人家估计也不后悔,毕竟得到了跟偶像谢逼王合作的机会。这回没有《画皮2》的压力,估计她也能专心跟偶像在《消失的子弹》里“合体”了。
密姐未来虽然营销了十多年的少女感,但是《仙剑三》,甚至说是《神雕》之后,她就已经长大了。不管如何的扮可爱,眼睛里总是缺少了某种东西。
这不能怪她,成熟的人,总是需要去丢掉某些不合时宜的气质,天真,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于飞鸿不一样,即便是显了老态,青春不在,谁看了那双眼睛也不得不赞叹一句:那十六岁的眼神!
但是呢,太倔,可能也不是什么好事。
就比如现在,听完万年的一番鬼话和分析之后,于飞鸿沉默半晌,还是来了一句,“我还是觉得不太适合,选角还是改天再说吧!”
“挺好的呀,您也好几年没正经演过戏了,徐静垒都能自导自演,没道理您不行啊。”
她幽幽的看了过来,“《爱有来生》的评价可不怎么样!”
言外之意,《爱有来生》还尸骨未寒呢,你就放心让我再来一次?
万年哑然,总不能说,那本子就不适合市场吧?
“您不是还拿了大学生电影节的导演奖吗?那电影也不是您的问题。再说了,之后的几部电影,市场表现和评价不也挺好吗?”
反正不管她怎么说,万年算是认准了就让她来演《长大》的女主角。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不能放过啊。
于飞鸿难得纠结一把,这种反年龄的角色,每个演员都难以拒绝。
年轻演员想扮老,成熟演员则想扮年轻。
她对于这种事情虽然没什么执念,但是看到这种有趣的剧本,自然也是想尝试一下。
万年见她纠结,便继续劝道,“要不先这样,您先把角色接下来,剧本肯定没问题。等之后筹备的时候,您再找找,有合适的演员就换,没合适的演员您再上?反正咱们也不急着开机!”
“我剧本都没看到呢,还是等完整剧本出来再说吧!”
“您放心,肯定是既有情怀,又有感动,还有笑料的本子,保准质量合格。”万年知道她的喜好,故意往这方面引导。
说罢,他想了想又道,“至于配角的话,我们准备请些老艺术家过来,吴钢老师,金时杰老师,剧组肯定和和气气的,特别靠谱!”
果不其然,于飞鸿更加纠结。这货见状,连忙开始感情攻势,“您可是第一选择,刚才也说了,这种类型的演员太难找。您要是不答应,咱们就真找不着人了,就当帮帮忙呗,您还是导演呢!”
这话一出,她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只得点点头,“我就先应下了,不过,剧本要是不行,我还是不演啊!”
“您放心,剧本肯定行!等会儿庆功宴结束,咱就签合同!”
“啊,这么着急?”
“省的夜长梦多···”万年呵呵笑道,万一你回家一想,觉得自己不能演这角色,我不白费口舌了吗?
······
1999年的寒冬,中美双方签署协议,允许外资进入国内的电影放映业,在所占股份不超过49%的前提之下建设、改造或者经营影院。
而这一协议,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最大的影响,便是国内市场每年需要允许20部西片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分账。
当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一个个研讨会连着开,报纸上相关社论连篇累牍,大家关注的重点只有一个:国内电影行业要如何应对进口大片。
“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其后果将直接导致国内电影的彻底毁灭。”
大部分观点都相当悲观,但是,也有不少影迷弹冠相庆,认为自己终于结束了二等观众的历史,可以跟西方观众同时甚至更早的看到某些电影。
当时国内电影还处在刚起步的状态,缺少能引领市场、占领市场的商业大片。
在众人的眼中,这种情况下引入好莱坞大片,无异于自寻死路。
于是,国家便一方面扶持国内电影产业,中影也大力跟各方合作,搞出不少口碑或好或坏的大片,十几年下来,倒也确实把国内市场给做大了。
另一方面,国家也限制着进口片的数量和分账比例,每年的票房冠军虽然都是好莱坞大片,但是也有不少国产好片露头,总算是没让市场被直接占领。
如今,双方签订的双边协议已经过了有效期,面对仲裁,国家也只能放开市场,允许更多的进口大片进入国内。
二月份,中美电影协议谈判重启,新的协议也随之出台。
新的协议规定,在原本的进口片数量的基础上,每年要再增加14部特种分账影片配额,一共34部进口片,分账比例也提升至25%。
同时,中美合拍片也将享受中港合拍片的同等待遇,跟国产片相同,在国内的放映不受引进片配额的限制。
这一协议便拉开了好莱坞大举进攻的序幕,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狗屁倒灶的合拍片,国内取景一秒钟,国内演员憋尿上场,国内“特供版”内容层出不穷···
拿钱蹭上好莱坞烂片的尾气,回国就敢吹一句“加盟好莱坞巨制”巴拉巴拉···
观众们也特给面子,上来就吹国际巨星。
结果一上映,好家伙,就一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