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内十分整洁,金屏银烛之前是一处火炉,火光迎着小野夜雨桃山刺绣和服十分美丽,屋内借着蜡烛灯光可见夜雪乌黑浓发,白皙细腻的皮肤,平静有神的双眼,高鼻梁,细长的手指脚趾,乃是一个标准的倭国美人。眼看柴火将尽,小野夜雨从炭笼中取出一尺左右的细柴薪放入火炉中,火焰的颜色相当美丽,淡雅的香味沁人心脾。
茶屋四次郎道:“这是什么薪木啊?不像松木啊!”
小野夜雨道:“这是牡丹薪。”
“牡丹树枝么?”
“这周边尽是牡丹园已有百年,牡丹薪就是牡丹树的枯枝啊!”
茶屋四次郎道:“真是雅致!嗯!配上这滩区的名酒,实在舒适的享受啊!”
“那就请四次郎为我在此名画上题诗吧!”
茶屋四次郎惊诧道:“这是谁的画作?”
“狩野永德的《唐狮子屏风》、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屏风》。”
“噢!这两位老前辈来这里了么?”
“是啊!前几日,越前中纳言结城秀康、本阿弥光悦、织田有乐斋、细川忠兴、高山重友以及二位长者到这里来饮茶。一时高兴,便为我画了这两幅屏风画。”
茶屋四次郎趴在屏风前仔细观瞧,一脸崇拜的模样,道:“前辈高人的画作,小僧不敢唐突啊!这位中土的雅士极善书法和诗词,还是让他题吧!”
小野夜雨道:“若是有中土雅士的诗词,那真是求之不得啊!”
柳之咏题诗云:“由来吾得云水身,叨董名蓝紫陌春。叵耐明朝南海上,白鸥终不起红尘。”又在《松林图》上题到:“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小野夜雨欣喜为两人奉上美酒,道:“这支《花相比》舞献给两位。”翩翩跳起座敷舞,动作轻柔洗练、含蓄而静雅。
这时,门外响起砰砰砸门声。
小野夜雨花容失色道:“四条武馆的人来了。这如何是好!”
茶屋四次郎道:“中土雅士可是得剑道高手,你不用怕!”
茶屋四次郎打开房门,只见门外站着五六人,为首男子三十岁上下,身材颀长、穿着绣着三朵苎环家徽的暗茶色羽织。
茶屋四次郎道:“你们是何人?”
一个醉醺醺的武士大声道:“何人?我是四条武馆的十剑之一的祇园藤次,这位是小老师吉冈清十郎,乃阴阳师鬼一法为祖师传人,京八流的末裔,室町将军老师吉冈宪法的儿子。”
茶屋四次郎道:“哎呦呦!就是那个出身染房工匠嘛!”
祇园藤次喝道:“你说什么?”
吉冈清十郎制止祇园藤次,温言道:“冒犯了,在小野夜雨姑娘的门前大喊大叫。在下多日不见小野夜雨,十分思念,只是想一睹小野夜雨的容颜而已,只要一眼就好。”
另一位门人植田良平道:“春雪越来越大,小老师担心贫苦者受冻,带领我们为孤寡老幼送些米粮和棉被,正巧路过牡丹园遗芳斋,所以有次请求!祇园藤次这家伙醉了,说些无礼的话,请见谅!”
柳之咏见众人果然推着米粮、棉被的板车,笑道:“不愧是名门弟子啊!扶贫济弱的家风依旧在啊!京都第一道场果真名不虚传。”
柳之咏道:“小野夜雨那就打开窗户吧!”
吱呀一声,窗扇打开,露出小野夜雨的温婉容颜,吉冈清十郎微微一笑,转身离去,潇洒从容。
柳之咏则去牡丹园遗芳斋赴约,竟是碰见了新免武臧正在街头与人打架,只见祇园藤次率领吉冈门人南保余一兵卫、御池十郎左卫门、小桥藏人、太田黑兵助等人轮番殴打。新免武臧毫无还手之力。
祇园藤次大骂道:“乡下农夫的野孩子,竟敢轻视我吉冈拳法!”
“浑蛋小子!不长眼的农夫!“
植田良平相劝道:“我说祇园藤次你太过分了啊!”
祇园藤次道:“说什么呢?这孩子伤了我的额头,你没看见么?血还正流呢!”
植田良平道:“谁让你答应了这孩子的挑战呢?若是这还用的不是竹刀而是铁剑呢,你怕是已经死了吧!”
祇园藤次道:“你不要说风凉话。若不是醉酒,我才不会被打伤呢?”
御池十郎左卫门道:“是啊!挤吉冈流不能败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夫手里啊!我说植田良平,快来打死他。”
柳之咏拦住众人。
植田良平道:“这不是牡丹园的雅士么?”
柳之咏道:“新免一时妄语,还请诸位见谅。”
植田良平道:“看在中土客人的份上,放过他吧!”
祇园藤次等见有人出头,只得悻悻然离去。
柳之咏看看新免武臧已经昏死,正不知所措。
一名江湖游医道:“哦!真是可怜的家伙!我来救治他吧!”
柳之咏道:“多谢了。”
医者道:“我叫穴山小助,奉了主人之命,游走江湖,救治可怜之人,以望减少天下人的痛苦。”
柳之咏道:“你的主人是谁?”
穴山小助道:“九度山真田幸村,若是阁下无处落脚,可到九度山,我的主人最是欢迎天下英雄啊!”
柳之咏拜谢,背着新免武臧回到客栈,立花宗茂的家臣皆来探望。
柳之咏叹道:“可怜的孩子,如此争强好胜!如今伤成这样,真令人心痛!”
新免武臧醒来,看见柳之咏,迷迷糊糊道:“多谢师父救命!下次比武我一定用真剑,杀了他。”
柳之咏安置好新免武臧,才向牡丹园而去。
牡丹园遗芳斋内已经有两位客人,一名是吉冈清十郎、一名是和歌山城主浅野幸长。
吉冈清十郎道:“来自中土的雅士,幸会啊。我终于能在牡丹园遗芳斋的屋檐下欣赏美景。但是非幸长阁下,我依旧进不得牡丹园遗芳斋的门啊!”
小野夜雨道:“家母生前得浅野长政公照拂,方能安居京都。今小女仰仗浅野家的恩泽。幸长公所言,小女定然无不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