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八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眼看河南形势危在旦夕,太常使陈祖仁等上书元顺帝,请求重新起用扩廓贴木儿。顺帝无奈,降旨加封扩廓贴木儿为都元帅,归还原领人马,并将关保五万人马归他节制。而太子对此大为不满,他担心一旦扩廓贴木儿兵权在手,会对自己进行报复,便密召关保,要其在合兵时偷袭扩廓贴木儿,然后十五万大军统由他指挥。

关保受命之后,自有他的打算。他趁扩廓贴木儿受职都元帅后,其守地泽州空虚,带兵攻进泽州,并顺势打下潞州,使得扩廓贴木儿失去了老巢。他闻报大怒,在太原城大开杀戒,将朝廷封下的所有官吏残杀殆尽,据有太原后,根本不向河南出兵。

朱元璋抓住元军内讧的大好时机,加紧调度兵力。命康茂才北上,会同大将邓愈进攻南阳,与徐达形成南北合击之势。同时派汤和的舟师自郓城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东北的门户陈桥,水陆同时对陈桥摆出了进攻的态势。

陈州守将左君弼见明军大兵压境,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接到徐达的劝降书信,立即开城投降。而远在汴梁的中书平章政事李克彝,则将城中金银装满一百辆大车,早早退往府城洛阳,将汴梁拱手让于明军。

徐达兵不血刃占领汴梁,交部将陈德守城,自带大军追击李克彝,经由虎牢关直逼洛阳。元军毕竟还有忠勇之将,元将詹同和脱因贴木儿,在塔儿弯列开阵势,五万大军在洛水之北十五里分为三层阻击明军。双方对阵之后,詹同发二十骑持槊向明营冲杀过来,意图在声势上压倒明军。

徐达见状,也欲以二十骑对战。常遇春摘下弓箭:“大将军何需许多人马,看我单人独骑胜他。”一箭射出,元军首骑先锋应声倒地。常遇春大吼一声,执枪冲杀过去,在元军阵中左冲右突,但见三四骑敌人先后落马。

徐达乘着常遇春得势,将令旗一挥,一万精骑呼晡跟进。时值南风骤发,烟尘蔽空,明军呼声震天动地,恰似惊雷滚过。元军阵脚大乱,脱因贴木儿哪里还能节制部下,被席卷着败下阵去。路上收拾残兵不足一万人马,逃往陕州去了,而李克彝慌张之下则窜至陕西行省。

徐达驱兵抵达洛阳城北,对洛阳形成了进攻的态势。慑于明军的气势,元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亲自打开城门,向徐达投降。在他的带动下,嵩州元将李知院,孟县守将参政李成,以及福昌、钧州、许州、汝州、郏县等相继归降。徐达并不满足已有的胜利,遣同知冯胜会同康茂才两路大军进攻陕州。脱因贴木儿闻风而逃,冯胜紧追不舍进逼潼关。

元军守将李思奇守着天险却不敢接战,弃城而逃,冯胜遂于四月二十七日占领潼关。

朱元璋接到捷报,欣喜异常。传旨下去,要亲临前线指挥对元朝廷的最后战斗。他在路上行走二十七天,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汴梁。当即改其名称为开封,并以阳宪为省督,何文辉为河南指挥使,同时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攻取元顺帝的老巢大都。

他先问徐达:“大将军,今取大都,计将安出?”

徐达早有成竹在胸:“万岁,臣自平齐鲁下河南,即已着眼对大都的攻占。今潼关已在我手,李思奇西窜,元将只有王保保尚有实力与我军对垒,然其亦不足为虑,臣想下大都只在两月之间。”

“卿所言极是,但亦不可轻敌。大都城外平旷利于骑战,而元军素以马军为主,不可无备。应以精兵为先锋,大将军督师与其后,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多备山东米粟,围大都三门而放其一,彼外援断绝,城中缺粮,元帝内溃自生,必弃城出逃,则大局定矣。”

“万岁,留一门促元帝出逃,然其遁入大漠,则如鱼之人水,当留下无穷后患,臣意派一支精骑穷追不舍,务将其生擒或击毙,以绝后患。”

“元帝以马军为胜,其战力颇强。有道是穷寇莫追,如穷追则彼必死战,即便我胜也要付出较大代价。其窜至漠北,已属残余,不足为虑。下大都后,当攻云中、太原及关陇,全力扫平内地,而元帝只需防其扰边塞矣。”

“臣谨遵圣命。”徐达这才明了皇上的部署,难怪他要亲临前线。

朱元璋在开封,为取得攻元的最后胜利,传旨令浙江、江西及苏州等九府赶运粮食三百石到开封,以确保北攻大都的粮食供应。一切部署完毕,圣驾即将回返南京。徐达也将要发兵,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回京前夕,再次召见徐达,殷殷告诫:“大将军,元运将终,君有罪民无辜,当严饬部下,破城时万毋妄加杀戮焚掠。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上答天心,下慰人望。有违者,罪无赦。”

“臣遵旨。”徐达与皇帝拜别。

七月三十日,北伐元都的战役正式开始。徐达逐一发布将令,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左丞赵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顾时,右丞梅思祖各领兵马一万准备北渡黄河。同时传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指挥使高显等,统领所辖益都、徐州、济宁的部队,也即时北上,与大军在临清会师。明军渡河后,接连攻占卫辉、彰德、磁州、邯郸、广平,真个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各路军马会聚于临清。徐达又与常遇春在德州会师。

至此,已有三十万太军,对元大都形成了进攻的态势。

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元朝廷,依然是政令不通指挥不灵。将领们虽说是表面上还奉元顺帝为君,但没有一个人听从元顺帝的旨意。败走凤翔的李思奇与关保等合兵,拥甲十万之众,仍然打着元顺帝的旗号,征讨晋宁的扩廓贴木儿,意欲将他的兵马吞过来,扩大自己的实力。岂料扩廓贴木儿避实就虚,不与关保正面交手,而是乘夜偷袭其大本营,关保兵败被擒,李思奇也只有退兵。扩廓贴木儿上表元顺帝,指责关保擅自动兵意在谋叛,请求严厉惩处关保。元顺帝现下已无所依靠,借机恢复了扩廓贴木儿的官职,并准其将关保斩杀,但降旨要他带兵护驾,移兵至通州抵御明军。

扩廓贴木儿将关保依旨斩首,但他并不肯为元顺帝卖命,在山西晋宁按兵不动,以观胜败。同样,李思奇也不愿以自己仅有的实力去与明军硬碰,也在凤翔按兵不动。这样一来,就给徐达一个有利的局面。明军二十日进取长芦,继而兵趋清州,再向直沽,元丞相伊苏望风而逃,元朝上下大为震动。明军进逼河西务,一举击败守城元军,生擒将校三百余人。又乘胜追击,于七月二十五日兵临大都外围重镇通州,在城下安营扎寨。

元顺帝已然慌神,急忙升殿召开御前会议。文武大臣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人要降有人主战。知枢密院布延帖木儿挺身而出:“万岁不必惊慌,明军也非铁打,也是人生父母养,待微臣领十万精兵,前往通州迎敌,定将明军打败。”

“爱卿忠勇可嘉,朕先赏黄金千两,胜后还会厚加封赏。”元顺帝为保皇位已是不惜一切。

“万岁,臣料能够阻止明军的进攻势头,但要想击退明军,还需万岁再调遣几支人马。”

“京城之内,所有人马随卿调动。”

“万岁,速派得力大臣,分别前往扩廓贴木儿和李思奇处,要他们两支军马急速赴京救援。到时对明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何愁明军不败。”

元顺帝对于调兵没有底气:“好吧,卿且去前线迎敌,朕即派重臣为钦差,催促两路人马驰援。”

布延帖木儿在京城点齐十万人马,怀忠勇之心杀往通州前线。明军大将郭英亲率两万人马与之交战。双方大战一个时辰,明军不敌,向南溃逃。

布延帖木儿大喜,将令旗一挥:“明军大败,我军士气正盛,全力追击,扩大战果。”

元军首尝胜果,紧咬着明军猛追下去。追出约五里路远近,突然道路两侧连天炮响,百十面旗帜竖起,东侧汤和,西侧常遇春,各引五万伏兵齐出。而败逃的郭英则会合了徐达的五万大军,调转头来痛击元军。遭遇埋伏的元军,顿时阵脚大乱,哪里还能抵抗,纷纷抱头鼠窜,落荒而逃。明军肆意追杀,直杀得尸横遍野,甲仗辎重兵器到处遗弃,死伤有数万人。布延帖木儿逃回大都,收拢的败兵仅有一万多人,余下尽已逃散。

布延帖木儿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是元顺帝与满朝文武始料不及的。整个朝野大为震动,人们完全失去了信心。当夜,元顺帝在清宁殿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局势和对策。绝大多数臣僚已是吓破胆,主张向明军投降。

元顺帝不肯:“想我大元建朝已历百年,疆土广大,受命于天,岂能向一放牛小子称臣,这是万万不可的。”

左丞相失烈门见状言道:“万岁所论极是,堂堂大元,岂能降为阶下囚。想我大都,城髙池深,且城内粮草颇丰,足可坚持数月。待各路勤王兵到,明军粮草难以为继,其必败无疑。”知枢密院事黑厮也是主战派:“我军虽败,然城内尚有人马十数万,足可守城,以待援兵。”

布延帖木儿依然反对投降:“万岁,微臣轻敌中伏致遭败绩,然臣愿统兵守城,可保三月内城池不失。二钦差已是出京,料援军月内可至。届时内外夹击明军,我军定可转败为胜。”

元顺帝长叹一声:“说什么援军月内可至,扩廓贴木儿与李思奇若早听朕的旨意,怎会有今日的糟糕局面。朕料他二人十之有九不会奉旨,只是自保而已。朕不能留在城中,坐等当徐达的俘虏。后宫更不能受明军之辱,朕要及早离开大都,保住大元这面旗帜,也好东山再起。”

“万岁,不能啊。”失烈门以头触地,啼血劝谏,“万岁坚守,大元犹存,万岁逃离,人心即失,大都不能丢呀!”

“是啊,大都不能轻易为明军所占。”元顺帝降旨,“着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同为左丞相,同守京师大都。”言罢,再也不听群臣的奏谏,万分留恋地看看清宁殿,掩面下殿去了。

夜半时分,元顺帝将后宫主要的嫔妃,及贵重金宝等装上百余车,拉上百余人,连夜出宫出城,离大都直趋漠北。淮王等人目送御驾去远,一个个无不摇头叹息,都明白前程就像这无边的黑夜一样,看不出路在何方。而有的人,在天明之前即已提前逃走。眼看离城的人越来越多,淮王不得不下令关闭大都所有城门。

八月初二,徐达大军兵临大都城下。当即派人送进劝降信,淮王自料大都尚可坚守数月,将送信的明军脊杖二十打出城去。徐达见招降无望,便于次日向大都的齐化门发起了攻击。

宽宽的护城河,首先是攻城的最大屏障。明军人众,徐达下令,每人背一袋沙土,倾入护城河中,两个时辰之后,护城河即被填满。明军呼叫着扑向城墙,竖起几百架云梯,争先恐后向城上爬去。

元军早无斗志,不待明军接近城头,即已弃城而逃。淮王与庆同都在城头督战,但二人管不了偌大的战线。眼前的兵士死战,远处的自己逃生。明军源源攻上城头,常遇春跳上来挺枪刺向淮王,只听噗的一声响,淮王被扎个透心凉。而那边汤和手起刀落,庆同的人头也已滚落在地。主帅一死,士卒们顿作鸟兽散,大都转眼之间落于明军之手。

徐达率先进人宫中,俘获大元王子六人,还缴获了玉玺、金印、图籍、宝物无数。徐达下令将宫女赶入大殿中集中看管,并将所有府库加封,又部署对大都的防御,以免元军残余反扑。安排好一切,具表派快马去南京向洪武帝报捷。

至此,统治中国九十九年的元帝国,宣告寿终正寝。一代新的大明王朝,在放牛郎出身的朱元璋手中,于中华大地上崛起。

封侯颁铁券公元170年(明洪武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阳光明媚,和风轻吹,南京城像是一个小阳春的天气。奉天殿显得格外肃穆庄严,文武大臣恭列在两厢。朱元璋在皇子与众亲王的陪伴下,兴致盎然地登上金殿。他满面春风面南端坐。在场者齐刷刷跪倒,同声髙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障微微欠欠上身:“众卿平身。”

“谢万岁。”

朱元璋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场,朗朗说道:“众位爱卿,我大明立朝业巳三年,眼下全国基本平定,朕要仿效先古帝王的礼典,对功臣进行封赏。朕与各位出生人死,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俱皆立下了数不清的汗马功劳。每个人身上有几处刀枪之伤,朕都一清二楚。故今日的封赏,是朕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官之功,首推李善长,他好比朕之萧何,供给军队粮草,留守根据地,朕甫一起兵,即与朕形影不离,虽未直接上阵冲杀,然功劳当属第一,故朕封他韩国公、中书左丞相、银青荣禄大夫,岁禄四千石,众卿可有不服者?”

文武群臣谁敢说皇上有错,同声唱和:“万岁英明,臣等折服。”

李善长感激涕零:“臣叩谢天恩。”

“莫急。”朱元璋和颜悦色,“还有一件重要的东西,这关系到功臣的生死,至为重要。”

群臣无不注目而视,看看皇上有何新鲜物件。少时,太监已将一部铁券递给朱元璋。这部铁册书本大小,半寸薄厚,类似瓦片。上面篆刻着功臣的姓名、功劳以及免死的次数。除谋逆不赦外,其他罪过本人可免死两次,其子可免死一次。分为七等,王一等,公二等,侯三等,伯四等,其子孙世世代代承袭。

朱元璋笑容满面:“李大人,接过这铁券吧。当年宋朝皇帝曾颁发过丹书铁券,可他是名不副实,不起作用。朕这铁券可是实打实,交你一册,朕内府留一册为质,日后如犯死罪可免。”

李善长极为虔诚地接过,顶在头上:“万岁隆恩,天高地厚,微臣即肝脑涂地,也不能报圣恩于万一。”

“李爱卿请起。”朱元璋的目光,又停留在徐达身上,“若论满朝武将,功劳当属徐达第一。”

徐达赶紧跪倒:“臣不敢当。”

“徐爱卿的丰功伟绩,朕不细说想来也是尽人皆知,朕封徐达魏国公,领右丞相,岁禄三千石,授免死铁券。”

“臣谢主隆恩。”徐达将铁券顶在冠上。

“朕再封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朱元捧停顿一下,“勇冠三军屡立奇功的常遇春已然仙去,但他的功劳不能埋没,朕加封他的儿子常茂为郑国公,众卿以为如何“万岁圣明!”

朱元璋把目光停留在汤和身上,意味深长地叫了一声:“汤将军,朕的同村老乡少时一同玩耍的伙伴。”

“万岁,过去之事不提也罢。”

“过去的事更不能忘。”

“难得圣上有情有义。”汤和想,这第七个国公应该是他了,若论功劳,他虽不及徐达、常遇春,但比起邓愈、李文忠是毫不逊色。

朱元璋的话,令汤和大吃一惊:“汤和,你可知罪?”

汤和一下子如坠五里雾中,这大封功臣的日子,皇上怎么说起这话:“万岁,臣愚钝不知。”

“朕说过去的事不能忘,怎么你就真的忘了。”朱元璋脸色严肃起来,“你不是声称,你镇守常州就像坐在屋脊顶上,想往左边倒就往左边倒,想往右边倒就往右边倒,谁能把你怎样?你可说过此话,朕可是凭空编造?”

汤和一下子蒙了,那是因为时值端午佳节,汤和要求朱元璋准许他的部队解除禁酒令,过节了让全军开怀畅饮一场。可朱元捧认为战事在即,说不定敌军会来进攻,不许全军饮酒,而特许他一人饮酒一斤。汤和认为是朱元璋不给面子,心中闷闷不乐,自己喝了三斤,直喝得酩酊大醉。在酒醉后才说出这番话来。事后他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很怕朱元璋治罪,因而勇猛作战,攻占无锡、江阴,朱元璋对他进行了嘉奖。他以为这事早已过去,没想到事过许多年,今日在大封功臣时旧事重提,他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回答。

朱元璋厉声追问:“朕在问你,可说过此话?”

汤和嗫嚅地:“臣,是曾讲过。”

“那么朕来问你,是向左边倒,还是向右边倒。”

“臣,那是酒后失言。”汤和赶紧叩头,“臣罪该万死。”“你确实当死。”朱元璋声色俱厉,“对待违犯禁酒令之人,朕是如何对付的你该有所耳闻。”

“其实,喝点酒并不影响打胜仗。”汤和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大胆汤和,你至今仍不悔悟,还在坚持错误,难道就真的不怕死吗?”朱元璋怒了,“想一想胡大海之子胡三舍的下场。”这句话可把汤和吓得失魂落魄,在场的文武大臣都认为汤和的命保不住了。因为这件事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体现了朱元璋治军是何等严厉^那是大将胡大海领兵围攻绍兴时,他的儿子胡三舍正在攻打金华。朱元璋刚刚在军中下达了禁酒令,而胡三舍等三人却在阵前违禁饮酒。三人被押解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毫不犹豫下令斩首。身旁的都事王恺劝他,胡大海统领重兵正在绍兴前线作战,杀他的儿子须防生变。可朱元璋却说:“宁可胡大海反了,也不能坏我的号令。”可是他再三下令,却谁也不肯执行,都担心激出变故。朱元璋见状急了,抽出刀来,亲手将这三人逐一杀死。这件事震动了全军,以后再无人敢犯酒禁。

今日朱元璋提起这个话头,不禁让人们对汤和的性命担忧。汤和当然不甘丧命,他低声但却理直气壮地辩解:“臣并未违犯禁酒令,是万岁特许的。”

“朕许你不假,但许你喝一斤,你却喝了三斤,直喝得烂醉如泥。”朱元璋怒问,“难道这不是抗旨吗?”

“臣有罪,万岁治罪臣死而无怨。”汤和又辩解道,“臣那番无状之言,乃臣酒后失性,乞请万岁饶恕。”

“朕若是怪罪你,还能活到今天。”朱元璋的口气缓和了,“朕念及乡情,看在你有功的份儿上,也不相信你会背朕反叛,故而才留下你的性命。”

“臣谢万岁不杀之恩。”

“朕不封你国公可有怨恨?”

“臣不敢讨封,万岁不杀已是皇恩浩荡。”

“朕向来赏罚分明,不封你为公,还要封你为侯。”朱元淳郑重宣布,“汤和功勋卓著,因其嗜酒好杀不由法度,封其为中山侯。并有金书铁券,本人免死一次,岁禄两千石。”

汤和连连叩头:“臣谢万岁隆恩。”

“汤和之例,说明朕对群臣功过在心。再如廖永忠,其功不在汤和之下。鄱阳大战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乃朕亲眼所见。然其使属下儒士窥朕意向,以邀封爵,乃投机钻营者,朕不予封公,只予封侯。赵庸亦有大功,然私蓄奴婢,废坏国法。郭兴者建有殊勋,但其不奉将令,不守军纪。此二人均不得封公,当为日后诸臣所戒。”

“万岁圣明,臣等谨记。”众文武明白,这次的封赏是由皇上一人一手所定,而皇上是把多少年的功过皆烂熟于心。作为臣子,必须时刻留心,不能稍有放纵和违规。

接着,朱元璋宣布了封侯的名单。除汤和外,他们是: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毕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陵侯吴良,靖海侯吴袖,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海,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景,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宜宁侯曹永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名单念罢,所有人都感到明显遗漏了一个人。这是无论如何都该封侯的人,甚至可以封公,那就是太史令刘基。他对于朱元捧,好比是汉之张良,其功无人可比,堪称朱元璋的膀臂。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虽未明言,但都明白彼此的含意和心情。

朱元障开口了:“众卿,看尔等诧异的神情,朕已明白是有人当封未封。你们想到的是刘基。”

文武百官齐声:“万岁圣明。”

“刘基刘先生,为了大明殚精竭虑,功高盖世,朕怎能忘记呢。但朕已深知刘先生的心,他是不愿做高官的,朕即使不加封,他也决不会怪罪。但朕又不愿让他离去,还要他享受国家的俸禄。故而,朕封他为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亦颁给金书铁券。”

刘基跪倒叩头:“臣谢主隆恩。”

朱元障故意问道:“刘爱卿,你未能封公侯,该不会对朕心存怨恨吧?”

“万岁对臣有知遇之恩,臣得以常侍万岁左右,即为天大的福分。得以封伯,此生足矣。”

“朕自信对先生知之甚明,看来并非虚妄。”朱元璋问,“朕之加封,可还有不平之处。”

“万岁,臣有一事奏闻。”李善长出班。

“李大人有话只管奏来。”

“万岁大封功臣,还有一人多年来勤劳王事,兢兢业业,累积有功,亦当加封官职。”

朱元障颇感兴趣地问:“噢,是哪位臣子?可不要埋没了有功之人。”

“太常寺卿胡惟庸”

“朕想起来了。”朱元璋和颜悦色,“胡大人是早年即跟随朕的淮西同乡,为人精明干练,确是难得的人才。李大人,意欲擢升他何职?”

“臣意可令他出任参知政事。”

朱元库想了想,扭头征询刘基的意见:“刘先生看人最为精准,依你看韩国公意见如何?”

刘基如若反对,便是开罪了两个人,但他又不是顺情说好话的人,便斟酌着言道:“万岁,臣对胡大人所知甚少,不便置评。而韩国公乃当朝宰辅,自有识人之见,想来所荐不差。只是日后万岁用人,或国公荐人,还当以才德为是,莫要论及同乡与否。”

“刘先生之言切中要害,完全是以国家为念。朕与韩国公俱应引以为戒,要任人唯贤。”

“臣记下了。”李善长赶紧应声。

“那就升胡惟庸参知政事一职。”

胡惟庸出班跪倒:“臣叩谢万岁,万万岁!”

朝散了,应该得到封赏的如愿以偿,自然也有不满和失望的人。今天最为风光得意的当属李善长。他回到府中,妻子儿女围在身前身后,大家免不了议论一番。

他的儿子李祺掩饰不住喜悦之情:“父亲,这一下我们李家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李善长瞪他一眼:“切莫得意忘形,须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伴君如伴虎,福祸本无常。”

“父亲,您这是过于小心了。”李祺完全不以为然,“想想在朝堂上,刘基与父亲同为谋臣,您封公他只封伯,差了整整两等。再说岁禄,您是四千石,他才二百四十石,这真是天壤之别。”

李善长总是小心谨慎:“皇上对刘基的态度,让为父也参详不透。如你所说,这样对待刘基,实属是过于压低了。”

“父亲无须多虑,皇上就是器重您,而明显是要疏远他。”李祺是兴奋难抑,“今后我们李家自然是风光无限,就连儿都有一次免死,我们还有什么不能称心如意的。”

“不可造次胡来,”李善长警告儿子,“免死不免死,还不是皇上一句话,对那个铁牌不要太认真。”

管家进来禀报:“相爷,胡惟庸大人前来拜访。”

李善长今天提拔他升了官,料到胡惟庸会来致谢,便传话说:“让他客厅等候,我这就去相见。”

客厅内,胡惟庸倒背着手在房中打转,看到墙上李善长的一幅字,这是工整的楷书,录的是一首七言诗一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胡惟庸立刻明白了,这是朱元璋的诗。李善长特意把皇上的诗抄录在墙,其用心可想而知。这个人真是老奸巨猾,时时处处想方设法向皇上讨好,自己还真得学着点。

李善长缓步进入:“胡大人,让你久等了,很是对不起,老夫是更衣来见,方显对客人的尊重。”

“相爷如此说,惟庸实不敢当。”胡惟庸深深一躬,几乎到地,“胡某能有今日,全赖相爷提携,因而特来致谢。”

“老夫不过是说几句话而已,不算什么。还是你在万岁心目中早有良好的印象。”

“不然,今日若非相爷举荐,惟庸如何能做上参知政事。”胡惟庸将桌上的锦袋打开,露出里面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元宝,“相爷,这是三百两黄金,实在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这如何使得,如此厚礼,如若收下,老夫不就是受贿吗?”李善长将金袋推回去。

“相爷,这是下官的一片心,是给您买些人参之类的补品保养身体的。”胡惟庸再将金袋推到李善长面前,“您年事已高,辅佐皇上,日理万机,确需保重身体,这大明朝不能没有您哪。”

“胡大人说得也是,这每天的事物委实太多了,令我应接不暇。”李善长没有再将金袋推回,“不过这下好了,有你在我身边,帮助处理一些琐事,老夫就轻闲多了。”

“下官情愿效劳。”胡惟庸极其虔诚地,“惟庸初任新职,一切还望相爷多加教诲。”

“这倒也是,”李善长看看他,“你可知晓老夫举荐你的良苦用心。”

“务请相爷明教。”

“你我同为淮西人,我们要抱成一团,对付以刘基为首的那伙浙东人,决不能让他们在朝中得势。”

“这,刘基不是已经败在了相爷手下,您是韩国公,他不过是个诚意伯,已经不足相提并论。”

“不然,刘基此人万万不可小视。”李善长告诫,“这人是相当难缠的,一旦有权在手,就会令我们难堪。”

“刘基竟如此目中无有相爷,敢一意孤行。”

“老夫为你讲一事例,你便可知他的为人。”李善长说起来依然气愤难抑。

徐达攻占河南后,朱元璋大喜,亲自前往汴梁部署北征灭元。他离开应天时,诏令李善长、刘基二人监国。中书省都事李彬是李善长的侄子,因为叔父大权在握,李彬行事便肆无忌惮。盐商沈万五家有一吴道子的名画,李彬意欲低价买来孝敬李善长,但沈万五财大气粗,便万金也不肯相让。李彬便用权势诬良为盗,将沈万五下狱,在其家中抄走了名画。其家人告到应天府衙,案情报到刘基处,他坚持秉公断案。李善长为救侄儿,亲身前往刘基家求情,但刘基坚持禀报朱元璋。这种诬良为盗的恶行,朱元璋大为恼怒,下令将李彬问斩。为此,李善长心中对刘基记下一个大大的死结。

听罢李善长的讲述,胡惟庸咬牙切齿地发誓:“这种不识抬举的人,下官早晚会寻到他的罪状,为相爷出这口恶气。”

“只要你与我同心,凡事同我一致,老夫就不枉提拔你一场。”李善长对胡惟庸还不完全放心。

走出相府大门,胡惟庸的心里就急速盘算起来。自己虽说靠上了李善长这棵大树,但也不能指望他一人。万一这棵树倒了,自己不也就跟着倒霉。看皇上对刘基的态度,和刘基的为人,此人还是得罪不得。何不同他套套近乎,以免他在皇上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打定主意,便拐到了刘基府邸,通报之后,进府拜见。

刘基将胡惟庸让到客厅,上茶后询问:“胡大人,你我素无来往,今日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特来登门致谢。”

“这就怪了,下官与胡大人无任何好处,这,谢,字又从何提起呢?”

“在金殿上,刘大人回答万岁的问话,有利于下官,胡某方能得以升任新职。理当致谢。”

“此说实不敢当,”刘基解释说,“那是下官对胡大人没有了解,不敢轻言否认,而又相信韩国公之故。胡大人何言,谢,字?”

“谢也非口头而已,”胡惟庸将一锦盒置于案头,“刘大人,这是夜明珠一颗,聊表寸心,务请笑纳。”

“不可,”刘基一口回绝,“下官从不收受礼物,更何况贵如夜明宝珠,还请收回。”

“下官的心意刘大人还望领受,今后同朝为官,少不得还要相互关照,彼此交个朋友。”

“胡大人若说此话,恕刘基直言。为官之道讲的是忠心报国勤政为民,最要不得的便是拉帮结伙。”刘基倒是正直,“胡大人若不收回此珠,休怪我明日上朝时交与万岁。”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胡惟庸也只得悻悻地收起宝珠:“刘大人清廉,令胡某钦佩,此后遇到胡某有事,还请大人多多夫口0

“哼,”刘基冷笑一声,“还真不知胡大人是投机钻营之人,早知如此,万岁问起我就该反对你升职。”

“这,大人取笑了。”胡惟庸显得有些尴尬。

“我这说的是真话,岂有取笑之意。”刘基进一步阐明,“日后万岁如再问起关于你的品行,我会如实向万岁禀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胡惟庸讪笑一下:“刘大人还是会口下留情的,毕竟我来贵府登门致谢。”

“你这种人我是不欢迎的,请你即刻离开我的家。”刘基下达了逐客令。

“刘大人,真就这样不留情面。”胡惟庸还意欲挽回,“下官是从内心里敬佩大人的。”

“好了,休再多言,”刘基站起身,“送客。”

胡惟庸只得告辞:“刘大人的批评使胡某茅塞顿开,我当铭记在心,洗心革面,去掉身上的坏毛病。”

“但愿你能做个正直的人。”刘基到客厅门前止步。

胡惟庸表现谦恭地出了刘基府门之后,心中恨得咬碎钢牙。他回头对刘府大门唾了一口,心里暗暗发誓,刘基你不用假正经,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他步出巷口,看到路边恰是徐达的府邸,心中又动了一个念头。心想这徐达也封了国公,还兼右丞相,是武将中的首领,与李善长同为皇上的左膀右臂。这个人不能不交,若能取得他徐达的好感,自己在朝中定可飞黄腾达。他打定主意,立刻登上了徐府的台阶。到了门前,他躬身一揖:“门上,烦请通报相爷,下官胡惟庸特来拜望。”

守门人福寿不敢怠慢,到正厅里禀报徐达请他示下。徐达看了看面前的福寿说道:“这个人是李善长新近举荐的,我不想� ��他交往,你且去应付一下,就说我偶感风寒,不便见客。”

福寿回到大门,与之见礼之后言道:“胡大人,真是不巧,相爷身染小恙,不能见客。”

胡惟庸想了想:“相爷不能见客,可否请大管家借一步说话。”

“小人只是个看门的,可不是管家。”福寿不知对方是何用意,便应承了:“就依胡大人。”

“有道是宰相家人七品官,大管家何需过谦。”二人到了墙角无人处,胡惟庸怀里掏出夜明珠:“这颗宝珠是下官对相爷的一片心意,烦请转交徐大人。”

福寿推辞道:“这可使不得,相爷从不收受礼品,小人本是个奴才,断然不敢自行做主。”

胡惟庸强行塞到福寿手中:“你无论如何也要代下官表达对相爷的敬重,万望辛苦。”他又取出一锭银子。

福寿略加思忖:“胡大人如此真诚,待小人即去禀告相爷,看相爷是否收留,小人去去就来。”

徐达正在书房读书,听了福寿的报告,沉吟片时:“福寿,看来此人是个钻营大家,越是这样的小人越不能得罪,需严加防范。你对他就说本相从不收礼,胡大人的心意领下,日后如用着本相,自会出言出力。倘若他将宝珠与你,你就略作推辞后收下,以使他不对我等生恨。”

福寿很快回到墙角处:“胡大人,相爷不肯破例,但相爷说了,心意已领,日后如有要相爷说话之处,定会美言尽力。”

胡惟庸深深一躬:“多谢管家玉成。”

“这个就完璧归赵吧。”福寿递还宝珠。

“岂有送人礼物再收回之理?”胡惟庸大度地说,“那就送与大管家吧。”

福寿做出感激的样子:“多谢胡大人厚赠,以后用着小人时,定当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言重了。”胡惟庸心满意足地离去。

散朝后,朱元璋信步走到充妃的寝宫。自从在寺庙艳遇,朱元璋对这个胡妃一向是宠爱有加。只是因他嫔妃众多,已有月余未与充妃见面了。以往都是夜间掌灯后,皇上决定去何处过夜,由执事太监通报该处宫院,该宫的妃子才沐浴梳洗迎接圣驾。没想到今日朱元璋一反常态,竟在太阳尚未落山之际,自己步行到了充妃的吉庆宫。

当值太监看见皇上走来,大吃一惊,转身向宫内便跑。

朱元璋呼唤一声:“站住,哪里去?”

太监脸上是哭笑不得的表情:“奴才我,去给娘娘报个信,也好让娘娘整妆出门接驾。”

“不必了。”朱元璋吩咐,“你还在门前当值吧,朕自己人内便了。”

“这,娘娘毫无准备,”太监还想移步,“若是懒散随意,在万岁面前失礼,那该如何是好?”

“不妨,朕不怪罪她就是。”朱元璋径直进人院中,向宫门走去。

太监打个沉,还是招呼了一声:“万岁驾到,娘娘接驾啊!”

朱元璋已到门前,就听房内有嬉笑之声。太监这一喊,嬉笑声戛然而止,朱元璋便有些生疑。急步走入房中,只见充妃和一宫女在内,二人俱有些手足无措。惊愕少许,二人跪倒接驾:“万岁万万岁!”

“平身。”朱元璋表情严肃。

宫女起身后慌慌张张退出,朱元璋扫了一眼,觉得这宫女身材有些臃肿。充妃有意讨好,挨近朱元璋:“难得皇上想着妾妃。”

朱元璋还没有顺过气来:“身为皇妃,同何人髙声嬉笑,岂不有失仪德,成何体统。”

“万岁,妾妃闲来无事,就是同宫女说笑,她讲了一个惹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故而有些放纵,万岁宽谅。”

“以后不可,主人奴才的身份不可混淆。”朱元璋口气和缓了,也把充妃揽入了怀中。

充妃暗暗松了一口气,也主动送上了樱唇。朱元璋紧紧抱住充妃婀娜的腰肢,放情地亲热起来……

成坛的绍兴花雕已去了泥封,黄酒的香气在厅中弥漫,桌上的冷荤热菜业已摆满,整尾的长江鋳鱼更显得宴席档次之髙。

御史台中丞杨宪抱起酒坛子,把桌上的酒碗逐一斟满,之后将在座的检校凌说、高见贤、夏煜轮,还有监察御史韩宜都巡视一遍,表情严峻语气庄重地说:“四位大人,我等今日喝的是结义之酒。酒后我们便要义结金兰,也就是坐在了一条船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这福祸是难以预料的,弄不好也许会身败名裂,严重时也可能祸及家小。先要把坏事想在前面,哪一位若是反悔还来得及,现在抽身离席也不迟。”

韩宜率先将酒碗端起:“杨大人,也太小看我们了,谁也不是三岁孩童,为了大明江山永固,是福是祸,我们都认了。”

凌说等三人也举碗站起:“与杨大人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便刀山火海,也此心不变。”

五个酒碗相撞,五人同干。众人落座,还是杨宪先行开言:“各位大人,想我等浙东同乡有一最得力的同事刘基,然他不肯加入我们的行列,使我们倒李的计划大打折扣。”

韩宜接话:“刘大人虽然不肯入盟,但他内心还是支持我们的,万岁面前,还是会为我们说话的。”

凌说提议:“从现在起,我们就开始行动,用我们的坐牢或者砍头,来唤醒当今万岁。”

高见贤表态:“让我来充当这出头鸟,我来开这第一炮。”“不,”韩宜抢话道,“我是监察御史,是我职责范围之内,还是我来打头阵合适。”

夏煜轮插话:“万岁曾经透露,有意用杨大人为相,只要我们扳倒李善长和胡惟庸,杨宪大人如愿以偿,那么我们大家就都有个好前程了。”

“杨某若能得居相位,定然不会忘记各位大人的鼎力相助,也一定会给各位谋一个好官职。”杨宪已然在许愿。

五个人说得情绪激昂,无不摩拳擦掌,发誓要将李胡集团拉下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年事渐髙,在他的举荐下,胡惟庸又晋升了右丞,成为了右丞相汪广洋的助手。第二年正月,李善长因病致仕,徐达又以大将军身份去往北边驻防。汪广洋则因在任上没有建树,被贬去广东任行省参政,朱元璋在李善长的提议下,迁升胡惟庸为右丞相,李善长仍然兼领左丞相。这样一来,淮西的李胡集团就完全把持了朝纲。胡惟庸也开始放开手脚任用亲信,网罗同党,收受贿赂,为所欲为。

时值八月中秋,朱元璋在宫中大宴群臣,众人开怀畅饮,宴席上气氛极佳。李善长为人低调,言语不多也不张扬。而胡惟庸则不然,显得特别活跃。他的两名亲信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更是吆五喝六,轮番敬酒,旁若无人。监察御史韩宜实在看不下去了,想起同杨宪的约定,却总也没有合适的机会,而今也顾不得许多了,离席起身奏道:“万岁,臣有本章奏闻。”

朱元璋正在兴致大好之际,倒是和颜悦色相问:“有何急事大事,非要在这中秋宴会上启奏。”

“万岁,此事关系到国家兴亡。”

“喚,这等重大,卿且讲来。”

“万岁,请治胡惟庸、陈宁、涂节结党营私之罪。”韩宜没有将李善长牵连在内,因为此时李善长的儿子已迎娶了临安公主,李善长和皇上是儿女亲家了,轻易是扳不倒的。

胡惟庸等三人全都如惊雷在头顶炸响,一时间无不呆呆无言。在座的文武大臣也都大吃一惊,万万想不到在这喜庆的节日里,韩宜奏出这样弹劾当朝丞相的本章,简直是不可思议。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起来,许久没有开言,谁也不知他在想什么,奏本的人和被弹劾的人,吉凶祸福如何,实在难以预料。

弄权害忠良细碎的雨丝无声地飘落下来。大殿内的宴会处于停顿状态,静得可以听见人们的呼吸声。韩宜似乎无所畏惧地昂然而立,他的目光斜视着微微发抖的胡惟庸三人。

人们屏住呼吸,在等待着一场风暴的到来。

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根本没有询问韩宜,弹劾胡惟庸三人结党营私有何凭证,而是张口便加斥责:“大胆韩宜,竟敢诽镑当朝宰相,分明是存心不良,另有所谋。如此御史,无事生非,令朝堂不宁。要尔何用?锦衣卫,与朕拿下。”

锦衣卫随时侍立在旁,听到旨意,哪管三七二十一,上前扭住韩宜,推起他便走。韩宜竭力挣扎:“万岁,臣不服,为何不问青红皂白,陛下是有偏心。胡惟庸结党尽人皆知,他依仗韩国公李善长做后台,在朝中为所欲为卖官鬻爵,对万岁的朝纲已是大威胁。万岁,不可不防啊!”

看来,韩宜已是无所顾忌,连李善长也咬上了。但朱元璋似乎不为所动,而是将手一挥,不耐烦地催促:“快些押走,打人天牢,听候发落。”

杨宪等人思忖再三,没敢站出来求情。

宴席不欢而散,人们无声地退出。刘基瞥了杨宪等人一眼,这是杨宪等人策划的,他心知肚明。不料,皇上开口了:“刘先生,请留步。”

朱元璋对他讲话总是这么客气,使得刘基分外不安:“万岁,叫为臣有何驱使,尽请吩咐。”

“朕有话问你,”待到人们走光,朱元璋开门见山,“刘先生,今日朝堂之上,韩宜弹劾胡惟庸这事,卿是如何看待?”

“万岁,微臣也不明就里。”

“刘基,这可不是你为人的本分。”朱元璋鼓励,“朕留下你,就是想听你说说真话,如何想的,但说无妨。”

“万岁,臣想,韩宜作为御史,不会无的放矢。”刘基的性格使他不会耍滑,“陛下不问究竟,便拿下韩宜,是有些欠妥。”

“韩宜他是不合时宜,朕正在兴头上,他偏偏来扫兴。这人狱被关,也是他自找的。”朱元璋又问,“刘先生,胡惟庸是否有结党之嫌呢?”

“万岁,胡惟庸为人陛下心里清楚,他现在是万岁一人之下,百官万民之上,权力炙手可热,去他门下钻营之人甚多。长此下去,百官只知有胡丞相,而就把万岁忘记了。”

这句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上,一段时期以来,他已明显感到,相权与皇权矛盾,中书省权力过重,影响到他对朝政的控制。他想了想又说:“刘先生,韩国公年事已髙,朕有意让他颐养天年,他这左丞相的位置,就由你来接替如何?”

刘基何等聪明,朝政了如指掌。他清楚皇上并未真心用他,便真的启用他也干不长,他觉得丞相之位而今是个险位,只怕不要很久李善长和胡惟庸都要与皇上摊牌,自己还是不要蹚这浑水。他笑了笑:“万岁,臣做太史令已是小材大用,焉敢再望高枝。”

“刘先生不为名利官爵所动,诚正人君子。”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李善长辈把持朝纲,朕早晚废之,只是这为相之人当德才俱为上乘,你觉得杨宪这个人可是相才。”

“杨宪才气高于胡、李二人,如若为相也强过二人,”刘基明白皇上早有此心,“不过杨大人肚量尚嫌狭窄,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还算不得最佳人选。”

朱元璋禁不住说:“先生,杨宪与你俱为浙东人,你理当为他美言才是。,,

“万岁问臣是为相之人,并未要臣举荐同乡。”刘基直言,“臣曾要万岁不要只用淮西人,等同此理。”

“好,”朱元璋发自内心地赞许,“朕有先生在朝,如唐之有魏徵。诤臣难得,先生不可离朝。”

“臣为万岁出力自当尽心。”刘基退下了。他边走边想,这个皇帝虽说是放牛娃、和尚出身,但确有过人之处,难怪能削平群雄位登大宝。可是这城府之深权欲之重,也是大臣们的隐患。但愿自己能够躲过劫难,不要对皇上构成威胁。

朱元璋和刘基的谈话,只是二人之间进行,但这风声还是传了出去。胡惟庸重金收买了皇上身边的亲随太监,一点点风声都能及时报他知道。

获悉皇上要用杨宪为相,胡惟庸急忙来找李善长:“相爷,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想办法阻止杨宪拜相啊。”

“万岁如若执意要任杨宪,我们也无可奈何。”李善长的口气似乎平静,其实他内心也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相爷,你可不能这样掉以轻心,”胡惟庸着急了,“杨宪得志,浙东集团掌权,我们都得完蛋。”

“那又能如何,我们也没有杨宪犯罪的把柄。”

“这罪证吗可以给他安一个。”胡惟庸附在李善长耳边,嘁嘁喳喳讲说了一番,“管叫他有口难言。”

“这,要是出了破绽,就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李善长有些心里没底,“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要出拳就得下死手,打蛇不死反为蛇咬,这事我决不干。”胡惟庸狠狠地,“这一招,定要他们的性命。”

“那你就做吧。”李善长有点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味道。

“相爷,届时你可要助一臂之力。”

“话我可以说,万岁的态度我不好把握,”李善长语意凄凉,“此事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几天之后,御史中丞涂节在李善长的安排下进宫面圣。朱元璋心存疑虑:“涂大人,你声称有要事奏闻,讲吧。”

“万岁,近日可有头痛的感觉?”

朱元璋很是纳闷:“涂大人这是何意,朕这几天有时头晕,还伴有干呕,只是不太明显。”

“这就对了。”涂节煞有介事地说,“万岁,龙体这是被人巫蠢了。”

“巫蠢?”朱元璋捉摸不透,“此话怎讲?”

“万岁,就是有人在暗中给您做了手脚,用巫术咒您。”涂节伤感地说,“想不到这人如此阴险。”

“你说是何人?”

“杨宪。”

朱元璋审视地望着涂节:“杨宪如要加害朕,也是在暗中偷偷进行,你怎么便知道是他?”

“万岁,是他的一个小厮无意中透露。”

“你且详细讲来。”

“万岁,事情是这样的。”涂节心想,好厉害的皇上,幸亏事先虑事周密,不然还被他问露馅了,“臣的书童春儿,与杨宪的贴身小厮文儿,本是姑表兄弟。二人时常见面,是文儿对春儿提起,杨宪用木头刻个小人,上面扎了无数钢针,说是夜夜三更起来,对着星月咒念皇上速死。”

“哼!”朱元璋不肯相信,“若是杨宪所为,像这等灭门之罪,他怎会让书童得知?”

“万岁,是文儿半夜被尿憋醒,起夜时撞见的。”

“黑夜之间,杨宪便咒朕,也不会高声喧嚷,你说的文儿,便怎知主人是在深夜咒朕。”

“万岁,是杨宪将木人藏于假山石中,文儿白日偷偷取出观看,始知那木人却是万岁?”

“难道木人之上有朕的名字?”

“万岁,那木人他的外形是……”涂节故作害怕,顿住不言了。

朱元璋气急:“说下去。”

“是个和尚。”

尽人皆知,这是朱元璋最为忌讳的。此时他的脸色已是煞白:“涂节,你可是与杨宪有个人恩怨,故意编造谎言。”

“万岁,臣有几个脑袋,敢开这种玩笑。”涂节这才点到问题的实质,“如若不信,万岁何妨派人去杨府搜上一搜。”

朱元璋没有立即表态,他在思考。

一直没有开口的李善长觉得是他说话的时候了:“万岁,此事非同小可,一是事关万岁龙体安康,甚至性命。二是也关乎杨宪大人的清白,理当派人去杨府查个水落石出。”

“去査。”朱元璋还在深思。

“万岁,”李善长明白计划成败到了关键时刻,“御史大夫陈宁,是专管査案的,派他查办此案。”

朱元璋点点头:“是要查清此事,陈宁也无不妥。”

“那么,臣这就传旨。”

“且慢。”朱元璋不是糊涂人,“这种事罪大欺天,若陈宁一人办案,恐杨宪不服,朕再加派一人协同办案。”

李善长心中立刻忐忑起来,他不知皇上要加派何人,如果是个精明的官吏,与胡惟庸又不睦,那么这个计划就有流产的可能。而且戏演砸了,涂节就会下狱,胡惟庸免不了会被涂节供出,自己也免不了要受牵连。这都是他内心中一瞬间的活动,他表面上还是顺从地恭维:“圣上虑事细密,如此也免得有人做手脚,还请万岁选人。”

“着刑部尚书吴云为本案正审官,陈宁为副审官,即时前往杨府搜査,朕在宫中专候结果。”朱元璋的想法是,你陈宁与涂节同衙为官,二人又交厚,朕派吴云官为尚书在陈宁之上,免得你陈宁做假。

李善长听后暗暗叫苦,吴云明显不是他淮西派的人,平素交往也不多。便将这消息让他在宫中的耳目,一个小太监,火速报与胡惟庸得知。

胡惟庸闻报,也觉有些意外,但他不甘计划流产。情急之下,也顾不得许多了,亲身来到宫院外门等候。吴云、陈宁领旨出宫正要上轿,胡惟庸闪身出现:“吴大人,请借一步说话。”吴云大为诧异:“相爷,在此专候下官吗。”

“正是。”胡惟庸靠近些,“吴大人要去杨府搜査,本相要提醒大人,杨宪的官路已尽,皇上是要除掉他,万勿与圣上相悖。”

“这……”吴云从未见过这样率直的忠告,何况对方又是当朝丞相。他还在发傻时,胡惟庸已快步离去。

杨宪在府中无事读书,忽听圣旨下,感到甚为奇怪。他将吴云、陈宁接进府中,吴云宣布要对他家进行搜査,要找所谓的小木人。杨宪真是啼笑皆非:“吴大人,这简直是莫名其妙,我的家中哪有什么木人!”

“杨大人,我也是奉旨行事。”吴云态度还算柔和。

陈宁则不然,他火气十足:“有没有搜查后才能定论,你说没有,万岁为何降旨搜査。满朝文武百官,为何不搜别人家。”“你们只管搜好了。”杨宪心中有底,“我身正不怕影斜。”

“好了,吴大人,我们开始吧。”陈宁二话不说,径直向后园走去。

杨府后园很小,一座假山,也是太湖石堆砌。吴云跟在陈宁身后,边走边问:“陈大人,为何来到后园啊?”

陈宁回答得干脆:“举报人声称,是在假山中看见的小木人,自然要到这假山中寻找。”

吴云注意着陈宁的一举一动,陈宁早巳快步抢先到了假山旁,只见陈宁的右手往左衣袖里一探,随即伸向假山石内,便惊讶地叫了一声:“啊呀!好痛啊,我的手扎了。”

吴云跟过来问:“陈大人,怎么了?”

“吴大人,你伸手摸摸,里面是何物。”陈宁用手向里一指。吴云将手探进去,随手抓出一件东西,阳光之下,是一个五寸多高的小木人,是光头和尚模样,身上刺满了十多根钢针:“这,这真有小木人呀!”

一旁的杨宪惊呆了,旋即声噺力竭地叫起来:“这是怎回事?这不可能,这不是我家的!”

吴云手拿小木人,心中犯起合计。自己眼见得陈宁右手伸进了左手的衣袖,十有八成是陈宁做了手脚。但他想起行前胡惟庸的叮嘱,感到自己不能当面说破,一是说破没有证据,陈宁死不认账,自己也无可奈何。而且那样做,就是得罪了胡惟庸,这个当朝宰相红得发紫,皇上对他言听计从,开罪这个大红人,自己还不是自找苦吃。他打定主意,要顺着陈宁的话说:“杨大人,说不是你的,但是从假山石中取出,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是有人栽赃陷害。”杨宪捶胸顿足,“吴大人,你可要为我做主啊,我没有木人呀!”

“有也罢,无也罢,你且到万岁面前分辩去罢。”陈宁阴沉着脸,“杨大人,请吧。”

杨宪被带到朱元璋面前,听了奏报之后,他手拿着小木人,脸都气白了:“杨宪,你好大的胆子!”

“万岁,这不是微臣家的,是有人加害微臣,万望万岁明鉴。”杨宪急切地表白,“陛下,臣冤枉啊。”

朱元璋如隼的目光,直盯着吴云:“吴大人,你在搜査杨府时,是如何发现这个小木人的?”

吴云将经过回禀一番:“就是这样,臣亲手从假山石中搜出朱元璋恨恨地:“杨宪,你还有何话说?”

“万岁,这是有人栽赃。”

“会是何人?”

“这,”杨宪目光像锥子一样射向陈宁,“十有八九就是陈宁所为。”

“他为何要加害于你,总得有个理由吧。”

“他与胡惟庸结党营私,想要把持朝纲,就要排挤打压我们浙东的大臣,正如韩宜大人弹劾他们一样。”

“万岁,他这是无稽之谈。”陈宁反驳,“小木人是吴大人当众取出,他是抵赖不掉的。”

“万岁,就是他将小木人放入假山中,然后故意喊吴大人取出,制造这一假象,他实在太狠毒了。”

朱元璋已有八成认定杨宪,但还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传旨下去:“将杨宪收监,听候发落。”

事后,陈宁、涂节、胡惟庸齐聚李善长府中,陈宁以功臣自居:“这下杨宪是玩完了。”

胡惟庸提醒:“只要杨宪还没死,就不能掉以轻心。”

“铁案铸成,他还能如何。”涂节认为已是板上钉钉。

李善长不禁叹息一声:“你们哪,都高兴得太早了,依老夫看来,大家的祸事不远了。”

“相爷,此言何意?”大家异口同声发问。

“难道你没看出。”李善长对陈宁说,“万岁只说听候发落,他没有处死杨宪,说明还在心中存疑。说不定还会让哪个大臣审理这个案子。若一旦指派刘基,就是我等的丧钟。”

“事情会这样严重。”胡惟庸已是头上冒汗。

李善长深人下去:“当今万岁是个精明的圣主,凡是我们想到的问题他都会想到。涂节提到他的小厮春儿和杨宪的书童文儿,皇上都会差人审讯,小孩子哪经过阵势,一经严厉审问,不出漏洞才怪呢。你们哪,就等着戴着镣铐身穿罪衣蹲班房去吧。”

胡惟庸半晌无言,涂节和陈宁也都傻了,一时间束手无策。片刻,胡惟庸问陈宁:“陈大人,那杨宪的书童,可在你的府上?”

“在呀,”陈宁不知用意,“相爷不是说,为防杨家再哄他说出实话,一定将其留在我家吗?”

“好,交你办一件事,”胡惟庸吩咐,“把他们两个弄死,尸首沉到长江,要绑上巨石,不得浮出。”

“这,”陈宁有点为难,“十几岁的孩子,有些难以下手。”“顾不了许多了。”胡惟庸警告,“他们两个不死,我们的命就难保了。心善不得,必须下手。”

陈宁想想也是:“也只好这样了。”

“这就叫无毒不丈夫。”胡惟庸脸上满是杀气。

陈宁问:“若万岁问起,这两个孩子的下落,该如何对答。”胡惟庸冷笑一声:“那自然是杨宪杀人灭口了。”

“好。”李善长表态了。

陈宁回到府中,儿子孟麟上前问候:“父亲,脸色有些不好,是皇上交办的差事办得不顺。”

“并非如此,而是有急事要办。”陈宁吩咐儿子,“将春儿和文儿给我叫来,我有话说。”

“父亲,莫不是要叮嘱他们案情的事。”陈孟麟对两个少年更多怜悯之心,“两个孩子,是天真烂漫的玩耍时代,不要让他们背负过多的恐惧,还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唤他二人前来就是陈宁知晓儿子的性情,不对他讲真话,“为父叮嘱他们几句,就没有他们的事了。”

“他们就可以解脱了?”

“是的,永远解脱了。”

“当真?”

“孟麟,为父骗你做甚?”

“好。”陈孟麟欢天喜地地去了。

很快,两个孩子被领来。陈宁走下座位:“孟麟,你且去后面厨房,安排一下为父的晚饭。”

“父亲,你要对两个孩子说些什么?”

“这不关你的事,去厨房吧。”

“这。”陈孟麟迟疑着不肯走。

“怎么,为父的话还不好使了,不想做孝子,要行忤逆吗?”陈宁的脸色严峻起来。

“儿不敢。”陈孟麟无奈出了房门。

室内,陈宁走向文儿,二话不说,将双手扼住他的喉咙,用尽力气狠狠掐个不住。文儿喊不出,双腿直蹬。一旁的春儿看着不好,上前来又踢又打又是喊叫:“你干啥,放了文儿,你不要把他弄死。”

门外,不放心的陈孟麟又返回来,听到春儿的喊叫声,他用力猛打门:“父亲,开门。”

房中,文儿业已断气,陈宁罪恶的双手又伸向春儿。小小年纪怎是他的对手,春儿渐次也被陈宁扼死。陈孟麟还在不停地打门。

陈宁气呼呼地将房门打开,陈孟麟一闪身跌进房来,未能收住脚,扑通跌倒在地。陈宁回手关上房门:“你喊什么?也想找死啊。”

陈孟麟看看地上躺着的两个孩子,叫叫这个喊喊那个,二人皆不言语,待他试过鼻息,始知俱已死亡。他站起身:“父亲,是你害死了两个孩子。”

“便是,又能怎样?”

“父亲,你这是丧天良啊。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朵花还没开,转眼死在你的手下,这是要遭报应的。”

“你懂个屁!”陈宁没好气,“我若不要他们的命,他们便会要我的命,为父如若没了命,哪还有你的命?”

“儿我不懂你这番拗口的话,只是觉得你不该这样残忍。”陈孟麟擦去眼泪,“官府如若问起,儿子不会撒谎,便要如实讲出这一切。”

“什么?你要将你亲爹供出去?”、

“儿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

“好儿子,那你不是要了你亲爹的命吗?”

“是否要你的命,那是官府的事,我只能实话实说。”

“孟麟,你真就认准这个死理了?”

“这是母亲自小教导的,请恕孩儿不能讲假话。”

“好你个逆子,看我不要了你的命。”陈宁胸中怒火升腾,两眼也冒火了,他到墙角抄起了一根木棒。(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穿成首辅大人的黑月光网游之民兵传奇天才宝宝:爹地,我是妈咪偷来的?回到清朝当海盗黎明边缘LOL:你管这叫混子啊随身之我有一颗星球从孤岛开始的神话大陆母老虎升仙道混沌血脉
同作者其他书
大漠恩仇 北魏孝文帝 武则天 大金帝国 于谦 明成祖 汉武帝 契丹萧太后 隋炀帝 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