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o9年的春节眼看着就要到了。1月13日的上海特别的热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将在黄浦江边的市立电影院里次公映而帝国皇妃德龄也将来到公映现场。
大街小巷里到处张贴着电影的海报国防军战士紧握钢枪矗立在战旗下的形象让人们象潮水一般涌向电影院。在这个崇尚振兴、崇拜军人的国度里几乎每个人胸膛里都燃烧着战斗的漏*点。就好象他们的皇帝是个军人总爱把工作方面称呼为“战线”一样人们把观看电影也当成了一场在文艺战线上的战斗。当然人们是自自愿地掏钱参加这场“战斗”。
《血沃中华》是真实再现国防军对俄战争(考虑到日本是属国所以没有采用对日战争的题材和剧本)中一系列英雄故事的影片本来会在元旦前公映。后来又在片子里剪辑添加了一部分国庆大阅兵的场景所以才推迟到春节前映。
映一般的人们是指望不上的他们只能在电影院外早早地等着等两个小时够映结束后的公映第一场。而能够参加映的都是上海甚至东南地区的头面人物、国防军部分官兵、文化界名人、即将出的北极探险队队员、工商人士等等不到两千人。
德龄在文教大臣张澜和上海市长许庆夫、国防军上海警备区司令官白正章少将地陪同下步入影院。皇家的声望和对历史的理解。使得人们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向满族皇妃单独起立鼓掌。
人们都清楚这部电影就是在皇妃的主持下拍摄的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地同期配音技术;而在电影后面重新剪辑制作加上国庆大阅兵的场景作为整部电影地结局也是德龄的主意。
没有剪彩仪式也没有谁去表讲话。皇妃和皇帝的行事原则都一样。简洁、少说多做。
新建成的电影院里电灯一盏盏地熄灭了。让人的眼睛不会因为光线的突变而不适。当整个空间就快陷入一片漆黑的时候一道蓝白色地光柱投射到了屏幕上音乐也同时响起。需要提起的是:音乐正是德龄在19o4年西藏战争结束后陪同龙剑铭出四川去北京时在船上听他哼的歌——《我的祖国》。
电影以对俄战争中的周昆将军和第11师25旅一团的事迹为中心线索展开……
当一个个铭记在人们心里、铭刻在北京**广场中央的民族英雄纪念碑上的名字幻化成银幕上一个个鲜活形象时。人们叹为观止。
当海军战列舰齐射杜奈要塞时。人们几欲疯狂。
当俄军骑兵部队在向一团一营的阵地起疯狂地冲锋时人们紧张地出急促的呼吸有的人甚至惊叫起来。
一营的7oo多名忠勇的官兵倒下了几名警备区的战士跳了起来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手里有枪估计银幕上凡是出现俄军骑兵的地方都会布满子弹洞。
第一次看电影的人们。各种各样的情绪随着情节和银幕上的形象地变化而变化着。令人窒息的战斗场面一营战士表现出来忠勇和刚烈。周昆将军的大智慧和坚毅都让人们为之动情。
银幕上一个帝国女大学生在慰劳部队的时候唱起了电影的主题歌歌声和银幕上显现出来的歌词在人们激动的情绪下迅地转换成为强大的力量。可以压抑住心跳的力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强大地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当银幕上帝国国防军用整齐雄壮的步伐走过**广场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响起了压倒一切声音的“万岁”声……
电影院外的人们惊讶地听着里面的声音更惊讶地看到那些三三两两退场出来边走边抹着眼泪的人们。他们还没有看到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几百个警备区的官兵对着银幕敬礼。没有看到他们的皇妃同样也是感动得珠泪涟涟。他们不知道上海市长在看完电影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警察局长立即加强力量防卫俄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血沃中华》在各地6续上演。从城市开始又被文教部门的放映队带到农村。甚至是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五万万人民整整一代人、两代人都被这部划时代的电影和它的主题歌感动着、激励着……
1月21日北极光号海军破冰船、海析号轻型巡洋舰、南泰号小型快补给舰组成的北极探险舰队悄悄地从张家港军港拔锚起航。
已经晋升为海军中校的汤廷光担任这支小型编队的指挥官也全面地负责这次北极点征服行动。在上一次的航行中中**舰已经能够达到接近北纬乃度的海域。再往北。就是根本无法逾越的了即使是装备着撞角可以对付一些薄冰的海析号。
隆冬季节向北进。先是为了在海参葳接载一些人员和装备顺便让北极光号破冰船在海参葳港口练习一下破冰。时间显得很紧这艘船虽然是由有经验的海军官兵们控制的但是上面的稀奇玩意总得在进入危险的冰域前使用纯熟吧?
因此边航行边训练成了权宜之计。而中校的军服上衣口袋里还有德龄皇妃亲手交给的皇帝的亲笔信。陛下交给的任务只用了一句话就写清楚了:19o9年4月5日以前帝国地国旗必须插到北纬9o度点上!
信是沉甸甸的。这让汤廷光想起了自己的老官长任荐孝准将。这位被破格从中校直接提拔为将军的军官在上次航行中成功地组织了冰面探险却因此失去一条胳膊。将军的称号和爵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帝国对这位海军军官地补偿。但是有一点很明确为了能够站进光荣的国防军将军行列为了大中华帝国地龙旗第一个插在北极点上。中校也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清楚。在和平年代展开的这类竞争。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样!国防军在历次战争中没有败绩在今后在自己承担的任务上也绝对不能够出现败绩!只有胜利。只有成功才是中校唯一的追求。
“中校赣江号驱逐舰打来旗号。祝-北-极-探-险-队-马-到-成-功!”了望员的声音通过传声筒在舰桥上响起他显然是边读旗语边汇报地。
“来人。挂旗语帝国海军万岁!”中校边说着边走到了左舷边侧看到那艘由好朋友汪家劲上校(前嘉陵号驱逐舰大副参与击沉浪号战斗和长江口战斗)指挥的新型驱逐舰。也许自己这次完成任务回来也可以指挥一艘新型驱逐舰吧?陈良准将的驱逐舰队正在不断地扩大需要有经验的航海军官。
赣江号和北极探险编队相对在海上交错而过双方都鸣响了汽笛一方是壮行一方是表示答谢。在随后的航程里。编队一路上遇到的帝国海军军舰都用同样地方式向编队致意。
19o9年2月2日编队在海参葳进行了次破冰航行试验成功地进入了被浮冰封锁着海参葳港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破冰船开辟航道在冬季进入该港口。
19o9年2月4日稍许休整后的编队出向北于一天后来到黑龙江的出海口庙屯。这里再向北就是帝国在去年11月从俄国手里换取的新国土了。勒拿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北、北冰洋以南地大约5o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大中华帝国的领土。
19o9年2月15日编队从庙屯出转向东面绕过勘察加半岛向北冰洋进。在进入北冰洋后。会建设一个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等待天气稍微转暖后起对北极点的冲击。
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紧急求见了帝国外交大臣唐绍仪要求波斯王**队撤离波阿边境以避免大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正在密切中的双边关系出现裂痕。
阿富汗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5世纪以前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纪末欧洲至印度的海路开辟后阿变得闭塞。1747年阿人民赶走波斯侵略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1838-1842年英国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并与阿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丧失外交权。1885年沙俄强占阿领地“彭迪”绿洲。1893年阿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和英国签订阿富汗和英属印度间的“杜兰线”新国界协定。1895年英俄缔结协定。私分帕米尔地区并将瓦汗地区划为英俄缓冲地区。如今因为俄国在中俄战争中地失败。使得这个缓冲区实际上成为中英缓冲区。此时波斯王**队在波阿边境对穆斯林部落的战争。已经有逐步扩大到边境线上的迹象。因此引起了英国人的恐慌。
对于两个大国来说这是属国波斯和阿富汗的问题但是两个属国的外交都由帝国中央政府代理自然就成为中英两国层次上的问题了。
唐绍仪礼貌地送走了英国大使转身就到总理大臣办公室作了汇报而后又和本春煊一起赶到了紫禁城里。
“在汉代。阿富汗叫大夏因为地理位置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帝国所以非常地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希腊著名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最先看到阿富汗对于连通东方和西方的重要性出兵攻占了这里。而后波斯人、蒙古人、突厥人都先后侵入过现在地阿富汗人一大半都讲波斯语。也信奉伊斯兰教。对帝国而言这个地方是连接帝国与波斯王国的要冲。两位阿富汗可谓必争之地啊!现在英国人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我看波斯王国的军队可以稍息一下。军事手段不行我们可以采用其他的手段。扶植阿富汗王室仇英力量等西方陷入战争后等印度陷入混乱后英国人想控制阿富汗都不成了!因此现在中亚的工作重点不再是阿富汗。三年打通交通的计划只能通过政治手段来完成波斯王**队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使命。英国人既然要就这个问题谈一谈。那么帝国完全可以就经济领域的联系问题与英国磋商一下。石油输油管道要铺。这是大前提。通过什么手段来达成管道安全便利地通过阿富汗呢?我看恐怕我们必须秘密地与阿富汗王室接触一下了。商业完全的商业接触。”
岑春煊和唐绍仪听得头晕晕的。皇帝陛下这样说究竟是放弃还是继续三年打通与波斯6上联系的计划?对英国人的照会又如何的答复呢?
幸好龙剑铭没有让两位迷糊多久就说话了。
“中亚问题的关键不在阿富汗而在英属印度。请注意阿富汗完全是一个内6国家。英国人是通过南边的印度联系阿富汗俄国从西北面与阿富汗接壤。帝国则是从东、北、西三面夹住了阿富汗。如果英国人在南边的通路出了问题。他还能控制阿富汗吗?不能!因此工作的重点就在印度河西岸的英属印度穆斯林地区。英国提出了这个问题证明他们很关注阿富汗。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让阿富汗的控制权落在帝国手里的。那么我们只能去制造万不得已的情况。四方面的工作同时做:一。继续强化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可以通过某些渠道透露两国在帝国采购、获取的军事技术装备。二联系、影响、支持阿富汗王室中仇英力量。三。在英属印度展开军事情报行动从波斯方面培养、派遣一批宗教和民族主义分子实施对印度河西岸的渗透。四联系印度国大党和民族主义分子提拉克在印度河东岸给英国人制造点麻烦。这样一来只要英国在欧洲战争初期失利我们就有可趁之机而英国人面对一系列的麻烦和德国的战争。他们只能顺手推舟了。”
老奸巨滑的龙剑铭把话一说透总理和外交大臣就露了了然的神色。这样的皇帝不用来搞政治阴谋也太可惜了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