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42章 战前准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倒是不仅百姓家的田地要收粟,他的官庄一样也要收粟。

他曾经说过这些官庄的收CD是羽林军的,这也是他实现承诺的时候了。

洛水河畔,姬安和姬平驻足而望,对面便是羽林军的官田,此时金黄色的粟米一望无际,一阵阵风吹过,卷起层层叠叠的粟浪。

看着这田中的庄稼,姬安比看见第一门火炮铸造成功还要高兴。

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有了吃的,百姓才会安分下来,军队的士兵才会安心打仗,否则穷兵黩武换来的只会是百姓的揭竿而起。

因为马上就要收获,姬平特意安排了羽林军的士兵在官田巡逻,防止有百姓偷粟米。

大部分百姓是安分守己的,但是总会有些偷懒不劳而获的人。

三天前这官庄的一角便被趁着夜晚偷偷割了一小片粟米,这可把姬平气的暴跳如雷。

在他的心中,这官庄比他的命还重要,这可是他和士兵们牵着牛耕种,拿着锄头除草,一天天看着成熟的。

当即他就派出了士兵日夜看守,并且亲自命令捕快严查此事。

这府衙知晓这件事的严重性,不出两日便抓住了偷粮的人,姬平去了就是一顿揍。

不过尽管如此,这百姓的田地上这种事还是时常发生。

“君上,这次收成过后,百姓们的日子应该就会好过一些了。”姬平笑着说,眼睛被粟米染成了金黄色。

姬安在城外大搞工坊区,目前惠利最多的是商人,百姓倒是没有得到多少利益。

毕竟这工坊区只是比较小的一个商贸区,无法带动整个东周。

“是啊,今年减免赋税,这收成官府不取一分,百姓家中应该可以有余粮了。”姬安同样面带微笑。

一旦百姓手中有了余粮,就会卖出一部分换钱。

家中有了余钱才会消费,如此一来,东周的经济就会慢慢盘活。

为了在这大争之世安身立命,一展抱负,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得民心,攀科技,搞商业。

“这收粟的事情你们可不能马虎大意,到了时间抓紧抢收,免得到时候下雨让粟米烂在了地里。”姬安对姬平说道。

“是,君上。”姬平说道。

“府兵屯田也是无奈之举,东周困窘,为了羽林军不会缺衣少食,只能农闲练兵,农忙种地,所幸不是很耽误羽林军的训练。”

姬安的田产是一百顷,也就是一万亩地,大周如今基本上每亩地可以收一石半粮食左右。

这次如果不出意外,十五万石粮食是足够了。

毕竟羽林军如今只有一万人不到,这十五万石粮食足够一万人吃上一年多时间。

而且今年还可以再收获一季,其他地方还有军队开垦的耕地,这么一来,军队的粮食问题是解决了。

牛犇的话彻底让青州提前进入了战备的状态,庞玉坤需要负责将各项物资运到沧州城去,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萧铭下午的时候则是去了器械司,让陈琦将生产出来的十门火炮交给庞玉坤一起运到沧州城,这剩下的一门火炮留作训练之用,这次若是如牛犇所说,他的计划就被彻底打乱了。

这还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殿下,这十门够吗?”陈琦担忧地望着准备将火炮运走的奴隶。

“不够也没有办法了,只希望蛮族大军能够来的晚一些吧。”萧铭眉头紧锁,“对了,让你生产的火药罐如何了?”

提起这个陈琦一脸的古怪,他说道:“殿下,这火药罐里装着锈铁钉我懂,只是塞大便进去是为了什么?”

“这个说了你也不懂,你只需要照办即可,现在你立刻抽调出多余人手填装火药罐吧,这样也能稍稍弥补火炮数量的不足。”萧铭说道。

陈琦郁闷地点了点头,这火药罐的事情还是真够让他诧异的。

说过火药罐,萧铭又问道:“投石车如何了?”

“这个倒是已经有三十台了,我让张梁借了不少木匠过来,这又是简易的投石车,速度很快。”陈琦指着隔壁的院子,“现在他们正在那里组装投石车。”

这次萧铭让器械司制造的投石车射程只在二百米内,而且投石车的个头很小,方便运到城墙上去。

现在谁也不知道蛮族何时来,他只能加快生产这火药罐,用数量弥补质量。

到了隔壁的院子中,此时数百木匠正在敲敲打打。

这是一种类似弓箭构造的投石车,一根扁担一样的竹子弯在前面,两侧是麻绳,中间是一个类似勺子一样的东西用来放入火药罐。

发射的时候只需要拉住勺柄,就和弓箭上弦一样,松手的时候便可将勺子里的火药罐射出。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需要三个士兵同时操作。

这种投石车是萧铭从科技库中翻找出来的,结构最简单,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他不得不依仗这种生产速度快的投石车。

“让张梁再调拨一些匠人过来,沧州城最少需要五十台,这几天沧州城就需要。”萧铭说道。

从萧铭的生态和急迫语气中,陈琦意识到了什么,他问道:“殿下,难道蛮族来了?”

“恐怕如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将城防准备妥当。”萧铭说道。

陈琦点了点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说道:“殿下,马上第四个铁模要成型了,下个月底器械司能造出十六门火炮。”

“一共二十六门火炮,希望能足够应付。”萧铭苦笑一声。

以牛犇的口吻,蛮族的三个月,其实能给两个就不错了,这就和打拳击数一二三,还没数到第三声对方就出拳一样。

不过兵者诡道,蛮族若是中规中矩,大渝国的军队也不会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陈琦挠了挠头,这是他最快的速度了,想起了什么,他忽然说道:“对了,殿下,你让玻璃坊打磨的玻璃已经妥当了,在我这里。”

“是吗?那快给我,明日牛犇就要前往沧州,在这之前这东西必须要给他带上以便侦查。”萧铭说道。

陈琦转身走了出去,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盒子走了过来。

萧铭打开,里面是三对圆形的玻璃,这玻璃中间厚,两边薄,正是现代的放大镜,另外一半则是中间凹陷的凹透镜。

让陈琦准备这些自然是为了组装望远镜,不过这望远镜并不是两个放大镜在一起就够了,因为如果缺乏棱镜看到的图像会是倒的。

所以萧铭采用了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凹透镜来组装望远镜,这样看到的图像会是正的。

但是视野相对会窄一些,倍数也会小一些。

对于目前的情况,萧铭一切追求从简,而且单筒望远镜,这个也足够用了。

“自今日起,凡见形迹可疑者,百姓可先行抓捕,后由府衙盘问,若发现属蛮族奸细,参与者重重有赏,同时各村可自行组织民兵巡逻乡里维持治安,抓捕细作。”

“民兵?”庞玉坤眼前一亮,这又是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办法,“妙呀,如此一来,各村便有了自己的自卫力量。”

萧铭叹息一声,他这也是没办法,对付这些卖国求荣的人,必须得发动广大的百姓参与。

接下来,他和庞玉坤说了这民兵具体操作办法。

简而言之,这民兵属于各村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战时抵御外敌,平时负责维持治安,巡逻各自的防备区域。

“其实这是一种战争时期,防御敌人的办法,充分发动了百姓的力量,如此一来,等于我们有了封地一百万户百姓的帮助。”萧铭说道。

庞玉坤点了点头,“嗯,而且这民兵还可以压制地方的豪族叛逆,真是一举数得。

李冬在徐岗的练兵工作持续了一周,工作虽有波折,但是还算顺利――土匪围攻徐岗把徐家的老爷们都吓破了胆,都指望着“大宋军爷”能救命,别说整编民兵,就是叫他们献出小妾都乐意。

如何整编民兵,北炜是发出过一个通知的。基本上,民兵要突出“地域化”,强调“本乡本土”,这样缺少政治训练的人才能有充分的“保家卫乡”的动机来战斗,只要不离开家乡,战斗力反而比官兵强。

明末日趋恶化的社会治安环境,使得各个稍具规模的村落,都以宗族或本村大户缙绅为核心,组建乡勇。这些村落的乡勇,少得十几人,多得上百,实际已经是一种“民兵”的雏形了。只不过这些民兵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未经训练,其中也混迹了不少乡村里的“歹人”,反而先祸害起村民来。而且以宗族和大户为核心的乡勇,往往会沦为“私兵”。所以北炜的整编民兵,基本上就是以改造乡勇为主。

虽然有人质疑这样的不触动乡村社会经济基础的改造到底有多少效果,但是眼下的局面使得元老院别无选择。只能采取“煮夹生饭”的模式,向各个村落派出武装巡逻队,将基层村落初步组织掌握起来。

组建民兵的经验在海南的治安战中就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用到广东也差不多。大致按照大村两丁抽一,小村全丁皆兵的模式,组建村民兵,为他们配备冷兵器、少量缴获的火器和铠甲。并且督促各村修建防御设施。

目前,以元老院的能力来说,不可能也做不到对这些村民兵的直接领导和训练,所以北炜把目标定为:村民兵队的正副队长必须由当地的县国民军警备中队来任命,同时接受县里的指挥。

民兵队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本村的安全,同时与周边各村建立联保关系。联保并不简单的指定多少村落,基本上是以地形条件为基础。一般村和村之间的距离,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徒步能在半小时之内抵达。以便各村能互相支援。

民兵队受县里调动外出执行任务,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正常情况下,村民兵不到外县作战。

人口过少的村落,采取集村措施,多个小村落合并在某个有较好防御条件的小村内。做到保证每村的丁壮至少在三十人以上。

在各村严格保甲制度――之所以说是“严格”,是因为保甲制度在明朝就已经存在了,两广地区因为有瑶乱的问题,各村都有保甲。现在又进一步整顿延续下去。北炜命令各县警备队派出小队下村,逐一健全保甲,同时建立村民户籍登记簿:一份由本人保存,一份由县里保管。对无固定居所的外来人员必须取得本村殷实人家担保,无人担保、背景可疑或是村内的“不良”,一律集中收容到县城的劳动营进行再甄别。

在各村执行“守望相助”政策,各村均设立信号塔,相邻各村白天用狼烟,晚上用火光联络告警。一旦发生警讯,便以接力的方式向县城告警。求助信号一旦发出,除夜间可延迟到第二天天亮出动之外,联保各村都必须出动民兵救助。在通过水旱路运输物资的过程中,由各村民兵接力护送,如有丢失,由本段护送的各村照价赔偿。

平时,进行这种改造必然会大费周章,特别是村民兵的负担极重。但是现在土匪烧杀掳掠的威胁,使得各村设民兵建保甲修寨墙颇为踊跃。集村工作执行的也比较顺利。虽然集村意味着财产受到损失,但是土地是土匪抢不走的,只要人活着,世道太平,家业总还能重新积攒起来。

李冬在徐岗的工作也算顺利,徐为诚对他的各种要求全部答应,很快就编练出一百二十人的民兵队来,全部用标准矛和砍刀武装起来。从郁南县库存的缴获获物资里分了十几杆鸟铳和轻型佛郎机炮给他们。还专门搞了几身铠甲过来。

这铠甲拿来的时候着实不像样:锈迹斑斑,有些地方连缀的皮革条已经断裂,失去了部分甲片,不过这玩意被民兵队的几个“选锋”穿在身上炫耀的时候,李冬手下还是有不少人露出了羡慕的眼光。

不管怎么说,有铠甲在身,活命的机会总大一些。

对于徐岗上下来说,这些武器装备的到来,使得他们对元老院的信任更进了一步:危急关头邻县国民军的及时救助,现在县里又给他们发武器帮着练兵,百姓们无论穷富,都觉得在这危如累卵的乱世里有了一个可靠的依靠。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偷窥的幽灵网游之神话三国剑魂风云录傲世剑魂剑魂惊梦三国之大周天下大周武皇主播教你如何打脸篮坛冠军主教深渊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