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更怕这背后的黑手...是宫里那位。"刘彪和周斌的想法一致:"大人被皇上的兄弟情蒙蔽,只怕想不到这一层。"
杨林想了想道:"我觉得不然,恐怕大人也心知肚明,鸟尽弓藏,大人的意思是想致仕...应该也是感觉到了什么。不过,大人觉得不会这么快的,毕竟现在还有白莲教这的大敌。"
周斌点点头,道:"也是,至少在白莲教被灭之前,大人应该没事。"
刘彪却沉默不语,他心中,有更深的忧虑。
白莲教这二十年来隐藏在怒江,这是刘彪都不知道的。
虽然消息查证确实如此,可是刘彪却还是难以释怀,他总觉得,只要和白莲教挂钩的,必然有更深的阴谋。
陆炳带这么多人手去,也是刘彪极力主张的。
他们都想到了对方没想到的,可惜,却没人能想到,放眼过去,皆是敌人...
杨林修书,将汪直被抓的事情,以及他们商量的计划告诉了陆炳,并且言明利害。
陆炳回信,让杨林和朱六主事,按照他们的计划,将此事弄到朝堂上来议,拖延时间,等自己回京。同时,立刻派得力人手去浙江,想法接近汪直,随时准备营救。
汪直被抓,震动了朝野,立刻有大臣提出,将汪直处死,震慑群贼,以儆效尤。
然后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对,认为汪直主动归顺,乃是天赐良机,若是可以收复汪直,那万里海域,以及海外诸岛都成了大明的领土。
双方扯皮的过程,慢慢的把话题又拓展成了禁海和开海的老争议。
自宋代以来,中国人的海上贸易走在世界前列,步伐之大令人瞩目。它为社会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令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大明建立之后,太祖皇帝实行"片板不下海"的禁海令,当时是因为,大明建立后,并没有肃清所有敌人。沿海地区仍有诸多不安定因素存在。
敌对势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张、方都是元末崛起的地方势力,且靠近大海,部下多是沿海百姓。在张、方被太祖击败之后,余部逃窜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
故有史书记载明初"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
这些残余反叛势力在永乐年间仍人数众多,明初多次围剿不成,索性闭关自守,不给其寻衅的机会。
再有就是倭寇问题。
元代两次征日失败后,官方往来断绝。日本人为了得到中国的物资,在元代就不断在中国沿海抢劫。
胡惟庸案事发时,太祖皇帝怀疑日本人帮助了胡惟庸谋逆,"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到了永乐十七年,总兵刘荣在辽东取得剿倭胜利,倭患大为减轻,但始终未根除。
然后是元朝的残余势力。
元朝不仅是陆上的大帝国,海上也有相当影响。元亡后有些遗臣逃到海上继续反对明朝,例如"誓死报元"的陈友定的余部。
这些海上敌对势力无法轻易剿灭,故而只能消极防守,实行海禁。
总而言之,明初海禁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是才在当时环境下作出的重要选择,其中海防安全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明对于海上贸易越来越需要,所以,开海和禁海之争也随之而来。
大明百多年来,朝廷也利用种种理由,时张时弛地维持海禁。
仅仅在海禁政策方面,朝廷便存在着严禁和弛禁两派,而在民间则出现了诸多的反抗大集团。滨海之民以海为生,海禁断了他们的衣食之本,必然起而反抗。
到了如今,虽然海盗倭寇横行,但是宁波双屿岛却还是成为世界性贸易中心,来自遥远泰西等国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运到这里,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如今汪直被抓,自然有人欢心鼓舞,汪直这样的大海盗,被内地一些民众恨之入骨,却也有称赞汪直者。
汪直在东南海滨"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米酒,或献子女"。
就连名将朱纨也曾说:"三尺童子,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
由此表明,沿海百姓并不把汪直集团视为"倭寇"或"海盗"。
杨林等人,就是利用这点,将朝廷对于汪直的态度扰乱。
当时就有许多大臣提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甚至有人拿出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以此说事儿,更是点燃了朝中一些大臣建立海上强国的狂热希望。他们认为,如果朝廷可以利用汪直,并且宣布海外贸易合法化,不但可以使海盗不剿自平,而且,中国将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就在这时,又爆出汪直给朝廷的《自明疏》说:"窃臣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反罹籍没家产,臣心实有不甘"。
如此,汪直的生死变成了开海和禁海之争,朝中舆论陷入了僵持和拉锯战中。
而背后操纵的杨林等人,此时才稍稍松了口气,只等着朱六回京,商量下一步的行动。
即使不能救出汪直,也要拖到陆炳回京。
...
而此时,陆炳已经到了云南。
陆炳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十万大山,不禁苦笑:"果然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啊!"
张举在一旁笑着道:"探子已经放出去了,孙权和黄莲儿两口子也亲自带人已经先进去了,很快应该就有消息了。"
陆炳叹息一声,道:"这要找到什么时候啊...。"
想着如今汪直还在被关押着,京中也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了,陆炳实在有些忧心忡忡。
张举宽慰道:"放心吧,有杨林和朱六两位兄长在,王兄弟肯定不会出事的,说不定这会儿他们已经把汪直救出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