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听二哥说完了刘学士,很开心的说道,“二哥,你做得太好了,小弟真是感激不尽。”
“自家兄弟,说什么谢不谢的,只要你中举,我们张家也改换了门庭,这才是天大的喜事。”
兄弟二人开心的相视一笑,最后张超交代,
“现在我们需要往来湖广和南京运粮,一年有几十万石粮食,一直是郑三爷在管,但是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二哥您看,能不能辛苦下去帮帮他。”
平宁当然非常乐意,这个生意的规模是张超目前最大的,他能参与进来,无论是利益还是地位都是很大的提升,所以他高高兴兴的离开南都去了湖北。
当然平宁被支走还有一个目的,他接触刘震那么早,万一被有心人注意到,可就不美了,这个时候还是避避风头比较好。
张超继续准备乡试,他提前得到考题,这么大的事情既要低调,更要保密,所以他精心筛选了几个人,比如李启思,这是他的同乡和亲戚,比如孔林二位监生,都是一起进过大牢的,经历过考验。
另外当日一起帮忙印刷永乐大典的,也特别挑选了几个口风紧的,共有七个人,来了一个临考前的集中培训,由专业人士进行猜题。
给他们培训的是文章风格跟刘震比较接近的一位高举人,干这一行有些年头了,张超花了巨资把他请来,从刘震哪里得到的那些题目也隐含其中,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修改,一起研究。
与此同时,蒋太监在外帘官那边用力,孙老板的会所对有可能担任内帘官的攻坚也在全力冲刺,比如南京翰林院早就不是问题,现在的注意力是在南直隶各处可能的学官,最终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能招呼到就很满意了。
这种高考冲刺的感觉张超很久没有体验了,感觉回到了少年时光。终于到了八月份,该进场了。一切都很顺利,顺利的进场,顺利的分到黄金宝座,还顺利的摸到一本参考书,最后顺利的完成考卷,然后顺利的离场。
然后是第二场,第三场,煎熬了半个月,张超终于解脱了,这一两年来辛苦操劳,张超耐操的多,这一次就顺顺当当的离场,不用担心什么竖着进来,横着出去。
当然其他七位同仁也是十分开心,猜中考题的感觉就是好,临考十几天的煎熬竟然能猜中了三道四书题,这一回希望太大了,每一个人都欢欣鼓舞,没想到临考赌一把,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当然是偶然还是必然,大家各有所思。
与这七位同仁考完之后,欢天喜地的开始风流快活不同,张超还要苦逼的为了代理谈判,为了卖掉股份而扯皮,还是忙的一塌糊涂。
小妹心疼的不得了,没想到考完了还这么忙,这还没拿皇家的工资呢,以后这可怎么好。
另外一个忙的一塌糊涂的是刘学士,他一路沿着运河来到南京,就迅速的封场,准备考试。到了南京之后,他才发现形势很复杂,南京六部,太监势力,勋贵都在乡试上下功夫。
乡试不仅仅只有主考官,还是副主考,也是翰林,是跟他一起过来的。另外南京六部和地方官挑选出来的内帘官,负责阅卷和初选,这些人是从各地精心挑选的德才兼备的学官。
这些内帘官相比南京六部,应天府尹,南京镇守太监来说,地位太低了,所以往往被他们操纵,所以刘学士对这些人既用也防。
他的管家就私下里收到了这次乡试的权贵子弟名单,好家伙整整二百多个,要是全部录取了,他也别想混了,而且根本做不到,乡试的名额才一百多个,如何平衡,这是他首先需要注意的。
对于权贵,刘学士毕竟是中枢过来的,谁的地位高,谁的前途更加光明,待在翰林院的他看得就相对清楚。现在又是王恕为吏部天官,讲究资历和能力的完美结合,那些幸进之徒想超近道难度大了不少。
所以刘学士仔细挑选了一番,删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就看个人的文章了,总之这些人的数量决不能太多,否则他没办法交代过去。
管家还打探了当日大出风头的五义士,说起来张超的宣传工作做得好,五义士大名远扬,几乎人人皆知,只要提起了就竖起大拇指。刘震听到,很是满意,这省了他不少事情。
另外还有当日印刷永乐大典弄出来的那个考评,也被刘学士注意了,他心中顿时一定,办法有了,这上面排名三等及以外的,根据文章水平,或者拿掉,或者低低的录取。德行有了问题,文章写得再好,也是祸国殃民之辈,只要这么说出去足够堵人嘴巴。
如此一来,刘学士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中举名单,但是试卷是誊写的,又封名,刘学士又怎么可能看出谁是权贵,谁是寒门。
你还别说,刘学士真的看得出来,他在翰林院这么多年,不是白待的,虽然给皇帝太子太监上课轮不到,他的闲暇时光除了看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乡试会试试卷。一般这样的试卷,房师肯定事先跟考生有文字沟通的,比如用哪几个特定的字眼,这是最常见的作弊方式。
但凡需要作弊的人,水准一定不怎么样,那么这些特定字眼的使用,往往就有大问题,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如果被特别推荐给他,他只需要眼睛一扫,就能猜个七七八八。
有了把柄,考卷是谁,那些房师能不交代吗,敢不交代吗,到时候就随他提条件了,考前的文币太少了,想要我放水总要多付出一些。
另外他还准备好好搜一搜落试的卷子,一来是避免他中意的人意外落榜,二来也是挑选一些真才实学的才子。
这也是应有之举,如果一届乡试都是豪门,或者都是寒门,那都是有大问题的,不符合中庸之道。
所以这一次的乡试阅卷就有些波澜不惊,最初有几个不知死活的同考官拿来一些试卷试图蒙混过关,刘震只是扫上几眼,然后划上几笔,这些同考官就立刻脸色大变,因为都是事先约定的关键之处。
刘震也不多说,把这些试卷放在一边,等着房师想办法跟他妥协,如果文字尚可,他也不准备大动干戈。如果文字太差,他是不会随便妥协的,这涉及到他一个主考官的基本原则,不得不小心应对。
一来二去,大家也知道这位主考官看着默默无闻,实际肚子里是很有货的,并不能随便欺辱。所以只能按照另一个方案去做,想法设法的跟他沟通,试图获得他的理解和认可。
十几天的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经过刘学士等人连续奋战,恩威并济,又讨价还价了一番,最终一百多人的应天府乡试中举名单就快要揭开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