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在调查当中发现,中平线公路工程现在的建筑承包商叫孙卫国。在这次调查过程当中,刘岩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孙卫国每承包一个道路工程,总是让一个叫陈国伟的水泥供应商供应水泥,换个角度说,陈国伟在给公路工程供应水泥时,只跟孙卫国的建筑公司合作。如果孙卫国的工程忙不过来,陈国伟宁愿放弃这笔生意不做,也从来不跟其他的建筑商合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刘岩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陈国伟在水泥供应上偷梁换柱,以次充好,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为了保守这个秘密,陈国伟只能选择与长期的合作人孙卫国合作。孙卫国之所以不顾一切地拿下这个工程,也是处于保守这个秘密的需要。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孙卫国在陈国伟那里拿到的利益,肯定要比按正常的承包费当中获取的利益多一些。
当然了,他们也不敢对工程质量太儿戏了。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秘密,就是让工程的预算土方量与实际土方量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差额。只有超几倍的水泥投放,才能部分抵消因水泥质量的低劣对工程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话,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要让工程的预算土方量和实际土方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就必须有一个公路管理局的内部人员来帮助做手脚,这个人还不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他必须在公路管理局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刘岩在调查当中发现,孙卫国和陈国伟在公路管理局里的关系人,就是局长助理杨天放。
后来刘岩又发现,公路管理局纪委书记方寒博在下面也有像孙卫国和陈国伟这样的建筑商和原材料供应商。方寒博在下面的原材料供应商叫魏守民,是专门供应石灰的。刘岩还了解到,魏守民供应的石灰和陈国伟供应的水泥一样也存在着一些猫腻,但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石灰里面的猫腻远远没有水泥里面的猫腻大,魏守民供应石灰的利润,相比之下比陈国伟供应水泥的利润小多了。
这个发现让刘岩产生了一些想法,如果能够找到合理的借口,把中平线使用的水泥换成石灰,将会在公路管理局内部引起一场怎样的风波呢!
为了稳妥起见,刘岩查了一下资料,先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一下替代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这样的替代没有任何问题。
接下来,就是考虑具体的操作了,刘岩详细向颜伯清交待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又向颜伯清谈了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件事情,从客观上看是用石灰代替了水泥,也就是把水泥供应商陈国伟拿了下来,换成了石灰供应商魏守民。而在公路管理局内部,则是把杨天放手里握着的特权给剥夺了,给了方寒博。
这件事,就算是陈万青居中调停,他能摆平各种利益关系吗?
让魏守民供应石灰,方寒博这边他得有所表示吧,而这个生意等于是方寒博从杨天放手里抢来的,杨天放这边,他也不能视而不见。最主要的是孙卫国那里,孙卫国在工程承包费上一点利润都没有,全靠着陈国伟供应水泥的利润来填补,陈国伟给孙卫国多少,魏守民一点都不能少给。
这样一来魏守民的难题就出来了,原来他只要照应好方寒博一个人就行了,现在又多了杨天放和孙卫国,他能同时摆平这么多人吗?
最关键的问题是,魏守民供应的石灰根本就没有陈国伟供应的水泥那么大的利润,他拿什么给孙卫国?另外,杨天放的胃口估计已经被陈国伟给喂大了,魏守民就那么一点点利润,能满足杨天放的胃口吗?还有方寒博这边,原来他给人家多少,现在还得给多少,魏守民恐怕根本撑不住。
这种情况,即便是陈万青出面调停,恐怕也于事无补。这样一来,杨天放和方寒博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爆发。
听刘岩这么一说,颜伯清觉得这个办法还真的值得一试。
接下来,刘岩又跟颜伯清探讨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颜伯清的工作安排不能在公路管理局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但凡是比较正式的工作安排,都必须拿到局务会上进行表决。每次表决的时候,陈万青那帮人总是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搅合。他们之所以是搅合而不是否决,是因为颜伯清提出来的问题完全合情合理,那些人根本就找不到否决的理由,所以只能搅合了。
对于这个问题,刘岩给出的办法只有一个字——熬!
刘岩告诉颜伯清,以后再开局务会的时候,你只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交由局务会讨论,便什么都不要再说,摆出一副这样的姿态就行了——老子今天提出的这个意见,你们一个个的必须得有个态度,不管是赞成也好还是反对也罢,都得给老子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要是不说出个小老鼠上灯台,老子决不散会。
陈万青那帮人就是再胡闹,总不敢公开罢会吧?只要他们不敢公开罢会,那你就熬他们。
一个小时不行就开十个小时,白天没有结果就晚上接着开,一天不行就两天。熬他们一个天昏地暗,熬他们一个精神崩溃,熬他们一个鸡飞狗跳,我就不相信了,他们能熬的住。
听了刘岩的这些建议,颜伯清难得一见地笑了。
刘岩给颜伯清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在瓦解掉那些人的斗志之后,找一个非常敏感的提案,给杨天放致命一击,让他真正跳起来,彻底与陈万青这帮人翻脸。
颜伯清觉得刘岩提的建议非常切实可行,他表示回去之后要好好琢磨琢磨。
送走颜伯清之后,刘岩一连接听了好几个电话,有两个电话比较重要,其中一个是母亲张明月打来的。
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刘岩,父亲刘启月已经被调离了钧都市文化馆,调到一个叫民间资本协调委员会当主任。
这个民间资本协调委员会,刘岩是有一些了解的。它是一个非正式的政府机构。是最近才设立的,关于设立这个机构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最可靠的说法应该是这几年民间借贷正在兴起,需要有这样一个机构来进行监管。
因为是非正式的政府机构,现在还不好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工作人员的编制还没有具体的归属。母亲在电话里说,父亲的工作编制还在文化馆,只是把行政级别从副科级提到了正科级。
听母亲的意思,父亲好像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对于父亲的想法,刘岩是能够理解的。多少年了,父亲一直在文化馆担任副馆长,早就没有了再进一步的雄心壮志,再加上文化馆的工作完全迎合了父亲的喜爱,他早已经打算在文化馆干到退休了。
现在,父亲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了,他的那些书画作品,拿到市场上能卖不少钱呢!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父亲从来就没有涉及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各地虽然都成立了相应的民资本协调机构,但上面对这方面的事情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政策。如何去把握一些原则上的东西,还要靠具体的执行者自己去领悟。弄的不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刘岩不知道父亲这次调职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这里面是否包含着自己的因素,如果是自己在钧都市的那些熟人,单纯地想让父亲的行政级别往上提升一点,刘岩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与这个毫无关联,那刘岩就要慎重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是什么因素让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呢?而且刚才还听母亲说,到目前为止,这个民间资本协调委员会只有父亲一个人,并没有其他的工作人员。
刘岩把电话打给了曹水江,听到刘岩介绍说刘启月是自己的父亲,曹水江在电话那头愣了半天没有说话,很显然,他并不知道这层关系。
刘岩的心里越来越沉重了。
曹水江告诉刘岩,父亲的这个职位是李松林副书记提名的,当时在市委常委会上还引起了一点争执,争执的焦点就是刘启月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工作阅历。不过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个机构的设置只是为了赶潮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也就没有那么较真,李松林的提名最终还是获得了通过。
听到这些,刘岩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据他所知,李松林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在工作上他们之间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接触。那么李松林怎么会突然提名父亲担任这个职位呢?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一急躁起来,往往就容易胡思乱想,刘岩一会儿联想到许多地方在民间资本运作当中出现的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一会儿又联想到郑华敏曾经放过的要收拾自己家人的那些狠话,弄的他心里还真有点发毛。总觉得父亲的这次调职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可现在这件事已经木已成舟,刘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刘岩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希望父母一切都好,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