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羡之长叹一声,苍老的面容上一行浊泪亦缓缓滑落。
张夫人眼眶一热,起身将傅亮搀起来:“傅大人,老身知你心忧天朝,当年随先皇征战也好,顾命佐政也罢,莫不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为国事操劳。我知道,我全知道。”傅亮颤声道:“太后……”张夫人道:“徐大人,昔年伊尹放逐太甲,使商朝得以安宁;汉霍光废黜昌邑王,亦使汉朝行以为转危为安,平定社稷,此为先例。只要能以天下社稷为重,以天下臣民着想,老身决定要当这个罪人!”
徐羡之、傅亮料知张夫人已有废立之心,此言一出还是打了个寒噤。虽有前代先例,张夫人说的安和平稳,可想到诏废当今皇上,无论如何都让人不敢想象。
“太后,此事动辄便是整个天朝根基,非同寻常。”徐羡之顿了一顿道,“须长久计议。”傅亮瞪了他一眼,心道:天杀的,你徐羡之早有此意,今日太后提出你反倒做好人么。当下便道:“太后,事态重大,关乎社稷安危、国计民生,徐大人言之有理,实该细细计议。”同样的话,傅亮话中有话,实同徐羡之弄个满拧,张夫人哪里听不出来?
“两位大人的意思老身清楚,正是为社稷计,为民生计,老身方作此番决定。”张夫人转身从桌上取杯,傅亮赶忙上前沏茶,恭恭敬敬递至太后手中。太后接过杯子,细细呷了一口道:“你们看宜都王这个人怎么样?”徐羡之、傅亮两人恍然大悟:张夫人有意废黜刘义符,立宜都王刘义隆。
徐羡之、傅亮对宜都王刘义隆原本极有好感,徐羡之便顺着张夫的话,沉吟道:“回太后,老臣久居建康,虽未同宜都王打过交道。不过,对宜都王却略有耳闻。”张夫人怀着极大兴趣道:“什么言行?说来听听。”徐羡之道:“听说宜都王心胸宽阔,凡事必是仁慈宽厚;能容纳正直言论,未曾在别人面前失过常态。此其一。其二,宜都王聪明通达善于谋划,有尊者风范。其三,能决断大事,故得以能安抚郡内,且厉行节俭,清心寡欲来纠治不正之风。曾经听说他驾车的青丝绳子折了,他用青青麻代替。在郡内政策宽松,法律长久不变;前年,有人请示修建庙宇,他认为工程耗费很大,不同意。先皇驾崩后,他遵从汉魏礼制,虽脱去丧服,但仍着深色之衣,戴着白帽,吃饭简单,一直持续到礼终。从这一点而言,宜都王颇有先皇遗风。”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再愚笨不过的人早听出徐羡之亦中意刘义隆这个皇帝人选。话题一经挑破,便无所顾忌。傅亮暗暗心惊,废立大事在徐羡之面前简直如同道家常、拉闲话般轻松,很难相信平日里的“模棱人”关键时刻竟毫不退缩!傅亮不由对徐羡之另眼相看。
“傅大人,你在想什么,你怎么看?”张夫人突道。傅亮觉得手心里全是汗渍:“宜都王仁德施政,早已声闻郡内郡外。不过,太后,自古倡立嫡立长,如若真走这一步,庐陵王怎么办?”张夫人道:“是有立嫡立长这一说,可还有立贤立能。依老身看,庐陵王与他何异!”徐羡之蓦觉事态重大,按理废黜嫡长,应该轮着庐陵王刘义真。真若以立贤立能选刘义隆,恐怕要引起朝野振动。到时极难收场不说,弄不好要遭至杀身之祸亦未可知!
此时,殿外飒风渐起,忽啦啦吹落一地飞絮,打着磨旋儿卷作一团在殿外静谥的院落里飞转,一会儿在墙角下聚集成堆,一会儿在甬道中四处旋舞,一会儿在树丛花木下藏匿起来。
屋内,陷入骇人的沉默。傅亮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频临绝境孤立无援,直如无意中闯入一艘毫无目标的行船之上,在滔天的狂风巨浪中飘摇不定,稍有闪失便有船毁人亡之祸。霍光光废黜昌邑王,可他自己的结局如何你徐羡之岂能不知?如若事败,太后总是皇室中人,到时开刀问斩,直至全族遭诛的可是我们两个外戚!
耳边,张夫人仍在侃侃而谈:“……皇帝业已成人,本当有所作为……却不理政务,整天沉缅于宫内女宠,与倡优小丑为伍,不知羞耻,违背祖制家训,败坏人伦次序,颠倒男女大节……象这样的君主皇上,本不可以继承奉嗣先王宗庙……到底是老身的亲生骨肉,我岂情愿看着他牵涉此祸,可为了江山社稷,老身亦别无选择!”
“傅大人。”徐羡之悄悄捅了捅发呆的傅亮。傅亮这才醒悟过来,,一眼却见徐羡之满脸兴奋,直如担承着刘家天下荣辱兴衰的重责,竟未觉察冥冥中难以料及的灾祸。傅亮若无其事的嗯了一声。
“就是这样,徐大人,傅大人,天朝安危已全系于你们两个身上,务要齐心协力,匡扶宋室,造福与民,你们回去再作计议,凡事必要万无一失,最好联络朝内可靠人手,这决定着宋室天下生死存亡,亦干系着千万颗人头之险!你们晓得么?”
徐羡之傅亮两人跪拜于地道:“微臣知其历害。”
“太后,老臣的意思是明日着人召荆州刺史谢晦谢大人、冠军将军檀道济檀大人回朝。”
张夫人道:“你们看着办吧。”
徐羡之、傅亮两人再次叩拜,起身退出殿门。
“徐大人、傅大人!”刚到殿门阶,张夫人沉声道,“今日这话到此为止,倘有一句泄漏,别怪我翻脸无情!”
徐羡之、傅亮几乎同时大震,答应一声,默然走下阶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