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的见识老臣是越来越佩服了,今日殿议之时便有金石之言,现在王上所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更是让老臣觉得振聋发聩,请受老臣一拜!”梁尚君说完站起来对着宋杰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
看老梁的做派,一点都不似在拍马屁,而是真的对宋杰提出的看法表示钦佩。
在场的进士们也跟着行礼,弄得宋杰还有些不太好意思,毕竟这些想法在后世看来并不稀奇,自己不过是仗着穿越者的优势罢了。
不过毕竟宋杰也是当了国王的人,为君之仪已经逐渐适应,尽管心里有些发虚,面上还是要端起来。
“老师言重了,还是老师教导的好,老师请坐。”宋杰摆摆手,让梁尚君坐下,然后说道。
“王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王上之言若能成典,必能教化万民,其功当与一统神州相当,若是老臣有生之年能见之,便是死也能瞑目了。”梁尚君又是一统彩虹屁拍来,让宋杰舒坦不已。
一统神州的功德自不必说,但能留下传世之言,也是能彪炳史册的功绩。
“不知王上可有具体的想法,天演论当包含哪些内容?”梁尚君问道。
“嗯,此事还需斟酌,不知各位可有和想法,张元素,你是今科状元,说说你的看法。”宋杰直接点了张元素的将。
“回禀王上,学生方才听您与太师所言,作天演论之目的是为格物,而格物是为求道,而大道三千,皆出于易,然后有道,再有宇宙天地万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人、社稷、物、法等等,便皆在这宇宙万物之中,故学生觉得若是一切皆为天演之结果,不妨从宇宙说起,说清楚这宇宙是何物,如何运转,便能逐一证三千大道之法。”张元素站出来对宋杰躬身说道。
宋杰听完张元素的意见后,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看着点他为状元还真没错。
一直纠结于宋杰心中的一个点也由此解开。
正如张元素所言,宇宙就是物质与时空,物质是讨论哲学的根本,引出的是唯物与唯心的概念是世界观的基础,时空是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载体和研究对象,哲学和科学的便是建立在对时空的认知之上。
正如牛顿的大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科学革命,这本书通篇都是在论述物体运动和宇宙系统,并由此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其实是一本哲学著作。
当然宋杰并不知道苹果砸中那位大神的当时的想法,但这个时候他的思路与却与牛顿出奇的一致,便是先从哲学讲宇宙,讲宇宙的起源与运动,进而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探索其原因。
华夏的先民很早就创造出易经,很早就了解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对宇宙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而且有《道德经》这样集大成的著作问世,但后世的许多研究者把它搞成了玄学,而最有希望的墨家又不容于世,结果导致华夏在自然科学思辨哲学上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
见宋杰一直默然不语,仿佛陷入了沉思,众人也不敢打扰,特别是刘完素,只得一直躬着身子,等着宋杰的回话。
“王上,状元郎的提议是符合你的心思?”梁尚君见宋杰久久不语,刘完素又一直躬着身子,他不得不出声问道。
“啊,老师,方才刘完素之言正合我意,天演论就从宇宙洪荒开天辟地开始论述,然后讲述人是天地演化之结果,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此处可用《论衡》之说,一说宇,即人、物、道,再说宙,讲演变,是为天演。”
“万物皆有道,先说天地演化之道,可用《浑天仪注》和《浑天仪图注》之见解,不过像,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这样的话太局气,天应该无穷尽,地只是天宇中一微尘,如金木水火土月一般,皆在其中。”
“刘完素,此事你可去与韩衡商讨,他家时代观测星象,你们先把第一章写出来给我看,后面的内容我在斟酌。”宋杰摸着自己的小胡子说道。
“是,学生记下了。”刘完素躬身回答道。
下面的诸人此事手里没有笔,心中只得默默的记下宋杰的话。
“王上,此事依臣看,就让今科状元刘完素为总编撰官吧,一甲和二甲为编撰官,协助成书,三甲同进士出身便可进各部中,也可解决一下各部中人手不足的问题。”梁尚君接着说道。
“嗯,可以。”宋杰点点头道。
这时下面的几十名进士,脸色各有不同,结果三甲同进士出身的反而先被派去做了京官,而一甲和二甲的成了编书的官儿,大家的心态一下子都发生了变化,三甲的窃喜,二甲的有些垂头丧气,但一甲的三人却面不改色,对宋杰刚才提出的编撰内容反而十分感兴趣。
“入了翰林院的一甲和二甲的编撰官,可按七品来确定品级,一甲三人为总编撰官和副总编撰官,可定为从六品,进了各部的三甲按从七品来定吧。”宋杰刚才看了看大家的表情,遂又补充道,让刚才心中窃喜的三甲之人顿时如坐过山车一般,刚刚有的兴奋变成了怪诞的无语。
一甲是从六品,三甲是从七品,同样是进士就差了两级,光是每月的俸禄就差了三十贯钱,这下诸人算是品过味儿来,看来王上对编撰这本天演论可谓极为重视。
“当然了,如果三甲中有不愿意去各部的,也可申请去翰林院成为编撰官,这个事情请老师酌情处理便可。”这时宋杰又说了一句。
这不过是宋杰的恶趣味,算是滥用一把权利,不过目的是为了让众人对翰林院加以重视。
“王上,按你刚才所言,进了翰林院品级也要高一级,我想大家都愿进翰林院吧,如此六部还是会缺人啊。”梁尚君说道。
“也不尽然,编撰官又不能做一辈子,翰林院虽然是做学问的地方,等天演论编撰完毕,编撰官可以凭借考核功绩安排到各部和地方,那些不愿意一直呆在翰林院的编撰官也可以有所选择嘛。”
“至于缺人手的事情好解决,以往科举是三年一考,现在我们定为一年一考不就行了,也可让国中学子有个期盼。”宋杰接着说道。
“啊?一年一考?王上,这可不符合规矩啊,若是王上求才若渴,可以另开恩科,但一年一考,不光朝廷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不说,到时候可能会让所取之士有滥竽充数之嫌啊。”梁尚君皱着老脸反对道。
“其实每年我们可以根据各部所缺人手进行考试,比如明年,六部和地方缺人,便可多取一些,也不能只有三甲,可开五甲或更多,前三甲可为翰林,排在后面的可先去各部或是地方为吏,有能力这便可提拔。”
“往后官与吏皆需从科考选拔,除各村长由当地推选乡贤外,各镇及以上官吏必须由朝廷取士之人担任。”
“老师,我们开了官学,马上要开大学,若是没有地方安置这些学子,这些人读书岂不无用武之地了。”宋杰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