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不是簪子吗?还是玉簪,有两支啊,要不就要了这两支玉簪吧,真好拿回去给妈妈用,嘿嘿,多合适啊!架子上的纸条上写着和田镂空纹丝立凤白玉簪,那是左边的那支白玉簪,白玉质,光洁无瑕,品相完整,汉代工艺浓重,首部雕凤鸟卷云纹,整体线条流畅,玲珑剔透器型镂空,纹丝雕工精湛,玉簪尺寸大、玉质好,工艺精美线条优美利落,堪称上等。右边的那支标着明代白玉陆子刚款的雕龙簪,白玉,质温润。柱形,首为圆钮,簪身减地雕一龙,上镌篆书“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文仲子赞,陆子刚製。”雕工刻字均工雅。两支簪子用的都是白玉,和田白玉。新疆和田白玉从殷商时代至今的长期开采,产量越来越低,价格则扶摇直上,尤其是羊脂白玉,由于其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成为绝品,不久的将来其价值将不可估量。质量好的白玉,质地细腻,颗粒间空隙小,是不容易进杂质的,所以不会变色。而发簪的历史渊源流长,式样也较繁多。发簪最初的作用是“男以定冠,女以绾发”,男女皆可使用,实用为主。发簪的形状多为长涉形,很少有图纹和其他装饰。由于早期金、银、玉的稀缺和贵重,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佩戴玉製发簪,所以能保存至今的玉簪极为罕见。秦汉时期的发饰有玉簪、钗、步摇、华胜等。其中簪的制作工艺更加丰富多彩,样式以凤凰、孔雀形状居多,用材选料更加广泛,玉、金、牙、玳瑁等无不涉及。是一种将头部制作成搔头状的簪子,通常采用玉作为制作材料,因汉武帝曾用玉簪搔头,所以汉宫竞相效仿,并为后代承袭,因此也被称为“玉搔头”。玉簪也是明清时期常见的玉製首饰中的一种。
高泽知道这支明代的雕龙玉簪上所刻的子刚,也写作子冈,姓陆,江南“吴门”人,是明嘉靖、万历年间活跃于苏州的著名玉雕艺术家,也是中国玉雕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子刚玉雕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把中国玉雕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曾琢玉水仙簪,玲珑奇巧,花托下茎枝,细如毫发而不断。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皇室墓得玉杯一件,杯柄上有“子冈”款,杯身及杯盖雕满精致纹饰,盖面上有三个圆雕的狮子,造型精美。尤其刻款形式,均用图章式印款。有阳文或阴文,有“子冈”、“子刚”、“子刚制”三种。不显目,也不固定,有在背面、器底、把下端、盖里等处不一。清初《太仓州志》中载:“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枝值五十六金。”可见在清初之时,陆子刚所制玉簪的价值绝非平常工匠可比拟的。
而这支“子刚”款玉簪为白玉蘑菇头式,造型与明墓中出土的玉簪一致。长8公分,较短,应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减地浮雕龙纹,篆书铭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文中子赞,陆子刚製。”此件玉簪所饰龙纹为圆点眼,侧脸,眼睛呈斜线,发型短而从根部向前冲,腿细并饰密集短阴线,爪子风车状,为三爪。龙体瘦长,以短阴线表示鳞纹,长尾分岔呈卷云状。篆文稳健,应符合陆子刚的手制作品。此发簪无论从形制、纹饰、工艺、铭文、打磨、包浆等任何方面判断,都属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其精美程度甚至高于乾隆年间宫廷造办的至精之作。人们常以“粗大明”来形容明代工艺,其实真正精细的出自大家之手的明代玉雕远非其它时代可比,只不过非常罕见而已。高泽把在《古玉精英》一书中所见傅忠谟旧藏“陆子冈款雕龙簪”,与此发簪对比了一下,完全一致,文字也相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出自《诗经·秦风》,以玉温润光泽的特点来赞美君子。《礼记·聘义》中孔子对子贡讲“君子比德于玉”的一番话里也引用此句。“文中子”乃隋朝大儒王通的号,著有《元经》、《中说》二书,提倡施行仁政,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调和三者之间的矛盾。此簪为男子用簪,故镌此铭文,应该用意极深。这支玉簪虽经历了三四百年,仍然保存完好,非常难得。
高泽正把脑中所记的关于玉簪的知识和这两支玉簪做着比对,突然,脑海中又响起了声音:“就要它,就要它。”嗯,又来了,让我拿玉簪是吧,正合我意啊!于是,高泽也没犹豫,别的东西也不看了,直接拿着两支玉簪走到王五爷的面前说:“干爷,我就要这两支玉簪了,您早点睡吧,我回家了,明天我爸爸就要回来了。”嘴里说着,腿就要往外迈了。王五爷看他这付无赖的样子,实在也是拿他没有办法,悻悻的说:“不是一件东西嘛,你怎么拿了两件啊?”
“干爷,这是一套,就像那一对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双耳瓶一样,我总不能就拿一个,让那一个单着吧,是不是啊,干爷?”高泽说得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王五爷也是无言以对,只得说话算话,让他拿了回家。当然,这也是王五爷太喜欢高泽了,反正这些东西以后也都是留给他的,只是和他开开玩笑,逗着好玩。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高泽现在好像已经习惯了脑中突然冒出来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提醒的声音,反正是好事,尽让他得到好东西了,巴不得多提醒几次呢。拿起那两支让干爷有点心疼的玉簪,高泽就准备回家了,无意中往架子上一扫,突然在角落里看到了几个圆乎乎的疙疙瘩瘩的东西,那不是核桃吗,野生的麻核桃呀!高泽知道,干爷是京城人,从他那一口京腔京韵,都能感觉出来,干爷的出身肯定不简单。北方人,特别是京城的人,稍微上点岁数的人,都会在手里盘上两个油光锃亮的核桃,核桃原是口中之物,常吃能强身健体,尤其是补脑。但人们却发现这核桃除了食用,把玩揉搓核桃手中的核桃,作一些手部运动同时锻炼大脑,竟然能降低人老化的速度。揉核桃能延缓机体衰老,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风有很大作用。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群,把玩核桃更能起到舒筋活血、预防职业病的功效。俗话说--“十指连心”,每天揉核桃,可通筋脉,养脏腑,调虚实,定气血,维系人体正常的功能。
文玩核桃,也叫“健身核桃”,又称“掌珠”。文玩核桃起源于汉隋,盛行于明清。在清朝到了鼎盛时期,玩家大多聚集交流在当时的“八旗一条街”,就是现在京城前门大栅栏儿一带,都是些“不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玩。北京有句老话,叫“玩意儿”,当时人们认为:核桃最少也得盘上个8到10年后,核桃包桨完美、碰撞之声如骨如牙金石之响、色泽细润如玉,才能称之为“玩意儿”。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官宦小吏,平民百姓,无不为有一对玲珑剔透,光亮如鉴的核桃而自豪。特别是到明清两朝,玩核桃达到鼎盛时期。大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不仅把玩核桃不离手,而且还亲自操刀雕刻核桃。故有“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传于民间。清朝乾隆皇帝不仅是鉴赏核桃的大家,据传还曾赋诗赞美核桃:“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
到了清末,宫内玩赏核桃之风更甚。手中有一对好的核桃竟成了当时身份,身价及品位的象征。当时京城曾传言:”贝勒手上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每逢皇上或皇后的生日,大臣们会将挑选出的精品核桃作为祝寿贺礼供奉,揉手核桃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宫内揉核桃之风,自然也影响到了社会。民间将人分几类,将把玩核桃者排在首位,即: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指当时的风俗)。时至今日,天津人仍把揉手核桃称为“文玩核桃”即源于此。
干爷放在架子角落的那几个,高泽数了一下,居然有十个之多,拿在手上,高泽一只小手竟然握不住两个,个头比较大,而且个个都是红光油亮的,显然都被人盘玩过一段时间了。高泽记得在干爷的书柜里有一本出版的老书,叫什么《工艺核桃谱》,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核桃,所列四大名核“狮子头、虎头、鸡心、公子帽”,此外还有灯笼、鹰嘴、罗汉头、状元冠、两瓣、三棱、四棱、蛤蟆眼、将军膀、官帽、丘子等等,反正还挺多的,高泽也没怎么在意,因为一直也没见到过这些核桃,也没个实际的样子。现在突然在角落里看到了这些核桃,顿时就激起了高泽的好奇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