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难道不是应该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吗,公主和王子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啊。所以皇太极在后方不是挺好的吗,再说人家好歹也是个当过皇上的人啊,你也太拿着人家皇上不当成是干部了。
虽然人家已经隐姓埋名了,但毕竟也是当过干部的,你们也不能太过于不客气。不过其实要说这件事的话,可能袁应文也会觉得很委屈,什么皇太极,皇太极不是早就死了吗。这尼玛,现在要打的也没说是皇太极啊,只是豪格留下的地方守卫部队。
顺便干掉了皇太极,那只能说是搂草打兔子而已。你这太不碰巧了,真的是太不碰巧了,但是要说是误伤也不可能。兵员就那么多,完全被剿灭是个什么赶脚,真的是酸爽不要说太多。
摊上豪格这样一个坑爹的儿子,皇太极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儿子是自己生的,总不能他把自己坑了你就不让他姓爱新觉罗了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估计皇太极临死的那一刻还在想,儿子,你把爹给坑死了都不叫事,你自己能够平平安安的活着就是好的,就是好的。估计也不是皇太极是这样的个例。所以当爹的都是这样吧。
可以说,皇太极不是一个好的哥哥,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但他是一个好爹。这是出于一个做父亲的人的本能,所以对他的一向不感冒的我。也给他点了个赞。
顺便说一句的是,这里的阵亡的留守人员的人数,不仅仅包括的是军队的人数,还包括了当年皇太极的那些后妃和孩子们等等亲眷吧,也都一并在这次战斗中,香消玉殒了。
有必要为明军说一句公道话的是,明军不是野蛮的部队,他们打仗单纯就是打仗,什么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干不出来的。明军去打仗,就是为了这个世界上从此不再有战争,不要让老人和孩子卷入可怕的战争中。
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对老人和孩子下手,却最终这些人死无遗类呢,答案很简单,他们是自杀的。因为他们是一贯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因为明军在攻陷了他们这里之后。就会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为。
于是,在他们的防御战线在被突破之前,除了一些青壮年的士兵准备顽抗到底之外,其他的妇女、孩子、老人,全部自杀了。他么自己认为,这是对已经灭亡的大清王朝的殉节。等到豪格杀回来,就会给他们报仇的。
当然,这样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是明军的刀并没有粘上屠杀的血,他们仍然还是一支正义的王师。正义之师是无往不利也是无往不胜的。明军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对于这一点,豪格或许是不知道,或许是不承认,但是他真的改变不了什么。明军一直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秒杀清军好几条街道。诚然,清军的战斗力可以称之为强悍。但太过于坚硬了,是会折断的。
就这样结束了,真的就这样结束了,不可一世的大汗,不可一世的皇上。爱新觉罗,皇太极。就这样在一次不知名的战役中,被一个不知名的士兵给干掉了。
此时此刻,袁应文还没有和朝廷取得联系,也不知道崇祯对于这件事是个什么看法,但是他作为拥有便宜行事之权的大臣。还是可以在朝廷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相机行事的决断的。而他的决断就是一条。不惜任何代价,把饶安的部队给救援出来。保住这样的一位兵部尚书,也就是保住了大明铜墙铁壁一般的国防。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在战场上互相可以为彼此挡子弹的战友,虽然他做经略的时候,饶安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百户。但是这并不重要,在战场上枪林弹雨中的厮杀,那样的情分并不仅仅是一个官位的大小所能如何的。
所以现在,他不惜一切,也要把饶安和他的白龙分队给救出来,虽然他相信,如果豪格想吃掉饶安,还缺少一副好牙口。但他也同时知道,豪格可以说是兵精粮足,又是有战后的胜利之威。而饶安手里就那么几千人,没粮食没军备。就算自己再厉害,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
袁应文从来不怀疑饶安的能力问题,他这一次只是想助力一把,而且他把这个任务交给多尔衮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因为他和豪格本身就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这个如果铺排开来说的话就很深了。
所以只能简单的一说。把这个逻辑关系给理顺。在当年大清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最早一辈的开创基业的人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老爷子死去以后,是皇太极接了位置,成为天聪大汗,后来又成为崇德皇帝。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因为老爷子最喜欢的妃子是阿巴亥,最宠爱的儿子则是多尔衮。
因此,无论是民间,还是在多尔衮自己看来,那个大汗的位置其实是自己的,最后让四哥给抢去了,自己的心中就是妥妥的不服气。
当然这种不服气也是会转移的,豪格就是一个很悲催的人,因为多尔衮的这种郁闷完全被转移到了豪格的身上,他甚至怎么看豪格怎么不顺眼,没事都想上去踢几脚,何况现在要去打。
虽然现在大清朝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么位置问题了,但是想到当年的那一幕,心中还是会个各种的不爽啊。这是第一个原因,虽然我准备很简单的来说出来,但是很遗憾,还是占据了相对较大的篇幅。
第二点就是很直观的了,现在多铎可以说是饶安的铁哥们了,当饶安的铁哥们其实并不一定是个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时时刻刻的枪林弹雨。而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磨合之后。饶安和多铎,这来自两个不同的阵营,之前还打的你死我活的人,现在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还是铁的相当铁的哥们。
对于这个,多尔衮是清楚的,和谁铁那是弟弟的自由,弟弟深陷困境的时候,当哥哥的不上去玩命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阿巴亥大妃其实生了三个儿子。
除了多铎、多尔衮之外,还有被封为英郡王的阿济格,不过从小到大,都是多尔衮和多铎相依为命,阿济格连撒尿活泥巴都不和他们一起的。
因此,他们也不怎么把阿济格这个哥哥太当回事的。话说回来了,要是阿济格同志身陷重重围的话,想让多尔衮这样激动一把,可能性还是不算太大的。
此时此刻,在山海关大帐里,袁应文在和多尔衮在紧张的商议具体的驰援方式。当然不能够简单粗暴。要做出充分的准备。要带多少人马,要带多少辎重,要用多少粮食,需要什么军备,一天走多少里。这些都需要战前的精确策划才行。
虽然袁应文一直以来都是个文官,虽然大明王朝一直都使用文官作为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但是这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除了万历年间的杨稿把事情给搞砸了,在萨尔浒丢了人,让努尔哈赤捡了便宜。其他的情况下,文官掌兵,也没出过什么差错,没有什么可以诟病之处。
虽然袁应文不是个能够上马定乾坤的人,但是提笔安天下还是靠谱的。因为无论是看地图还是对于一切补给线设计来说,这位袁大人是丝毫的不外行的。
多尔衮之前和袁应文的接触并不多,在多尔衮的眼里,袁应文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书生,一支部队在他的手里,带不垮掉都是万幸,怎么指望能够去立功。很显然,多尔衮错了,从这一次交谈中,他也是承认自己错了,而且错的相当离谱。
因此,他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袁应文也表示,你办事我放心,你是个靠谱的能够带兵的将才,因此除了你手里原有的正白旗旧部,我在山海关范围里,再拨给你三千人。归你节制,我就在你的后方给你做一个不绝粮草的萧何。
多尔衮感动了,这并不是单纯的因为袁大人对他的信任。而是因为他知道,山海关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员。让饶安给带走了一部分,现在剩下的本来就稀缺,这一下子又分出三千人来。
对于山海关这天下第一关来说,袁应文剩下的这些人,完全都不够分到每个垛口五个人的。但是他还是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做一个不绝粮草的萧何,感动了,真的是彻底感动了。
多尔衮或许是个飞扬跋扈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有着正常心肝的人,在这一刻,他把袁应文引为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是千古以来不变的定律。
他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天内,平息这场叛乱,倒是活捉豪格回关献俘。袁应文大笑,壮哉斯言!我就在这等着将军回来!
多尔衮点齐了他的八千人马,扬鞭出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