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人,你有何看法?”张四维笑眯眯的望着潘晟。.org
潘晟曾经是张居正未曾发达时的主考官,已经快到致仕的年纪,张居正把他安排进内阁,完全是照顾着昔日的情面,当然,在一般时候,潘晟的意见他还是要听一听的,所以张四维把难题抛给了潘晟,如果他也赞成的话,那么申时行和余有丁恐怕也不好反对了,张居正对他也必定另眼相看。
潘晟仿佛没有听见张四维的问话,仍然呆在那里,直到张四维又一次提醒他,他才慢吞吞的说道:“张大人,你是在跟老夫说话吗?哦,你问老夫对此方略的看法是吧?不错啊,老夫认为杨侍读年纪轻轻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非常的不简单啊,连老夫都自叹不如,咳咳,不过,年轻人嘛,不能有了点才能就自大,还是应该听听各位大人的意见,你们说老夫的话对不对?
众人听了心下默然,作声不得,潘晟的话模棱两可,看似在夸赞杨振,其实又像在对他敲打,真正的谁都不得罪。张居正无奈只好说道:“潘大人的话不无道理,大家还有其他看法吗?”
一直沉默了半天的余有丁终于开口了:“既然大家都觉得这写兵书的人不简单,杨侍读话中也透露出这兵书并不是他所写的,那么我倒很想知道究竟是谁写的呢?到底是哪一位杰出的将才竟然被埋没了呢?杨侍读也不能光给我们纸上谈兵,详细的用兵之道也要拿出来给大伙儿瞧一瞧啊。”
余有丁的话说到了点子上,申时行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都是久经官场磨练的人,又岂会看不出张居正对杨振的青睐,只不过上来就表示附和,未免太过做作,因此当余有丁提出这个提议时,他们都觉得十分适当。
张居正看向杨振,说道:“杨侍读,你有话尽管讲出来,不要怕有错,在座诸位大人都不会怪罪于你的。”
张居正提前为杨振设下了伏笔,即使他讲的不尽人意,几位大学士也会因为他提前说的话而不好意思责怪杨振,说明他对杨振还是比较照顾的,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杨振的话并不十分相信。
杨振来之前就料到他们会这么盘问他,因此早有准备,他朗声说道:“这两部兵书乃浙江参将戚继光所写,卑职不敢冒认。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因此,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高超的军事素养,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戚继光才写出了这两部兵书。”
“果然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这样的将领能为朝廷所用,将是朝廷的大幸啊!”张居正不禁赞道。
在场的人都是官场老油条了,自然听得出张居正话中的意思,于是纷纷附和,照样称是。张居正接着说道:“你再说说看,到底有什么具体的作战方案可以彻底消除倭寇之患,毕竟纸上谈兵虽然好听,对实际战场可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反而会误了大事。”
杨振将事先准备好的那些话在脑中捋了一遍,然后才稳稳说道:“诸位大人,想必对浙江沿海的战事定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卑职也不对此多作说明阐述,但大人们恐怕对何谓倭寇还有所不了解吧?”
“倭寇不就是那些日本浪人和武士吗?难道还有另外的人吗?不要在这儿故弄玄虚,有话就直说。”申时行不悦道。
“诸位大人,倭寇并不完全是那些浪人和武士,一般人都认为来自日本的海盗才称之为倭寇,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演变,倭寇的人员组成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来自倭国的海盗,还有很多我大明的商人、破产农民以及失意的读书人等,他们为了私欲都加入到了倭寇的行列中去,与他们狼狈为奸,给沿海各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沿海地区经常出现这样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诸位大人,这样的局面,换作任何一个将军前去平倭,都是没有办法的。”
张居正此刻面色铁青,极其难看,其他几位大人也是作声不得,要说他们对此毫不知情,那也小瞧了他们,不过,即使他们知道了又能如何呢?难道上书皇上,改变朝廷的海运政策吗?那可是大明的国策啊,他们可没这个胆子,恐怕皇上也不敢这样做。所以他们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哪个将军抗倭不力,他们就撤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此周而复始,早就习以为常了。
“既然这样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那你说说看,你的应对之策呢?”张居正发话道,他自然也对倭寇的情况了然于胸,但可惜他只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不然的话,他早恨不得亲自去抗倭前线浴血杀敌了!
“卑职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外乎有两点,一是军队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如果我们拥有一支让倭寇闻风丧胆的强大军队,那在战前就占有了先机,胜算自然大大提高,但是,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反而是倭寇的战斗力十分强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比我大明官兵更为先进的武器,他们四出劫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我军时常吃败仗。在战争中常常出现以一敌百的场面,不过那是对倭寇而言的,这真是我大明官军的耻辱啊!”
杨振的感慨引起了张居正等人的共鸣,事实的确如此,他们也不可抹杀,他们也想改变这屈辱的局面,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张四维看了一眼放在桌案上的那两部戚继光的兵书说道:“既然你把问题的症结提了出来,那应该有应对这策了?”
“本来各地方防御的基本力量是各地卫所军队,但到如今,各地卫所处于严重废弛状态,根本不能承担实际的战斗,所以才会出现处处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为求根本上的改变,卑职认为,必须重新招募抗倭的军队,如果,仍旧用那些战斗力低下、军纪废弛的官兵去抗倭,那就算换了神仙来带兵也是没用的。”
“那应该用什么样的兵呢?”
“我们应该在浙江沿海当地招募那些农民和矿工,他们深受倭寇和那些奸民毒害,必定肯全力助我官府抗倭,当然我们对出力勤者、杀敌多者要给予重赏,这样才有更多肯效力的人源源不断加入到抗倭的大军中来,可以保证充足的兵员补充。同时,选定士兵后,对他们进行编组,按照年龄、身材和体质等条件,分别授与藤牌、狼箲、长枪、叉、刀等武器。一方面进行单个训练,另一方面进行营阵训练,以发挥整体的战斗力。通过建立新型的军队,对倭作战的被动局面将得到根本的扭转。”
“嗯,杨士奇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在实际的作战中真能做到你所描述的那样,那倭寇之患何愁不平呀!”张居正微微露出了笑意。
张居正表了态,其他几位大学士也纷纷表示赞同,只有申时行却仍旧紧锁着眉头,张居正见了,疑惑的问道:“申大人,看你神色似乎对杨侍读的说法并不赞赏,你有何疑义呀,或者说说你的高见。”
申时行以为张居正对他的态度不满,连忙微微欠身道:“首辅大人,您言重了,杨侍读说得非常好,我怎么会有不同意见呀,只是他刚才说得精彩,就连我也仿佛来到了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所以一时想得入了神,让大人误会了。不过,刚才杨侍读说要想取得战争胜利有两点,他已经讲了第一点,有几分道理,那么,我想听听另外一点又是什么?”
“对,对,杨侍读不妨一一道明吧。”张四维和余有丁、潘晟也纷纷表示同一意见。
“有话就大胆讲吧。”张居正鼓励道,目光中隐隐含有殷切期望之意。
杨振受到鼓舞,继续说道:“除了改革军制外,还要装备先进武器,在实际作战中灵活应用战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随时改变我方策略,这就是卑职刚才呈给各位大人阅览的戚继光兵书的目的所在,如果朝廷能够起用戚继光作为抗倭的主要将领,让他来统帅抗倭的军队,卑职敢以项上人头担保,不出三年,浙江沿海等地的倭寇将会彻底消灭!我大明朝从此将再不会收到倭寇的侵扰!”
“此话当真?”张居正不觉精神大振,他挺直了身子,微向前倾,眼睛死死盯着杨振,看上去此前的病态都消失了!
“绝不敢有半句虚言!”杨振斩钉截铁的答道。
“好,你的话,本官今日一字一句都记住了。”张居正对张四维等四人说道,“你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张四维等人纷纷摇头,表示和张居正一样的想法,张居正略微思索后对杨振道:“你且先回去,朝廷对此事自有定论,相信几日后就可知晓。”
杨振听了此话,暗自松了口气,一场激烈的辩论终于结束了,在几位大学士的紧紧追问下,自己差点就乱了阵脚,幸亏事先准备得当,不然就坏了大事了,如今既然已将胸中沟壑全盘托出,接下来能做的只有静静等待朝廷的旨意了。不过,杨振对此深有把握,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很快就会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