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刘玲儿在一次闺房zhile后,轻声问高祖皇帝如果当初在锦州城饶过祖大寿与吴三凤,也许就不会有那样的危急时刻,李无庸却叹息了半响,方回道:“其实吴三凤该杀,而祖大寿却是不得不杀尔,虽然此人每次降清都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是个悲剧人物,但不管怎样,此人不得不杀,否则以后就会有人有同样的借口与理由来投靠敌人,杀了他可以警示后人。”
“主公,如今该如何是好?”王廷臣打马而来。
“唯死而已!”李无庸脸上杀气大盛,大声怒喝道。
“将士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今日我们就让后金这些鞑子看看,什么是汉家儿郎,让关上的大明将士们看看,什么才是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擎天玉柱。”
“杀,杀。”两万将士的喊声仿佛连山海关也颤抖了两下,关上的吴三桂更是脸色铁青,旁边的大明将士脸上也是一片惭愧的神色,几个个将校嘴巴张了张,脸上流露着迟疑的颜色,朝吴三桂望了望,但又没有什么。
“锥行阵。”李无庸一马当先,黑色的疾风,黑色的披风,寒光闪闪的长刀,站在众将士的前头,仿佛魔神一样,让人望而生畏,杀气连对面的多尔衮也停下马来。
“李无庸,你如今已经是插翅难飞了,前有雄关挡道,后有我大军尾随,而右边却是大海,将军乃是睿智之人,如今大明朝廷并不信任将军,连将军的同僚也是对将军憎恨不已,我大清拥有将士数百万,名将无数,将军,俗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不若归顺我朝,如何?”一向爱才的多尔衮这个时候仍然没有放弃对李无庸的招抚,哪怕对面的那个人正是造成他政治上下风的罪魁祸首。
“睿亲王,你别忘了先皇是怎么驾崩的,李无庸可是罪魁祸首。”旁边的豪格丝毫不给多尔衮的面子,既然大家都已经撕破了脸皮,这个时候话也就不客气了。
“多尔衮,你也不必多,我也知道你的心思,但是你却不了解我的心思,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我还是战场上见分晓吧!记着象你儿子福临问好。”李无庸这个时候还不忘给多尔衮来上一下。
多尔衮气的嘴唇直哆嗦,眼睛却朝旁边的豪格望了一眼,却只见自己的对手满脸的冷笑,心里不由的一阵冷颤。
“众将士,杀李无庸者官升三级,赏金万两。”多尔衮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了往日的风度,脸色狰狞的大声喊道。
望着蜂拥而来的无数后金士兵,李无庸一脸的淡然,回首望问罗振川:“振川,你怕吗?”
罗振川满面杀气道:“能与主公死在一起是属下的福分,更何况能与主公凭借一万骑兵纵横大漠千里,何等的快哉,如果有来世,末将还回跟随主公身后。”
“好,振川的对,主公,没什么可怕的,唯死而已,大不了三十年后,我王廷臣还是一条好汉。”王廷臣也是一脸的笑意。
“好,不愧是本将军看中的人。”李无庸笑道:“众将士,拿起你们的刀枪,和敌人拼了,杀。”
“杀。”
杀声一起,双方一起朝对方冲了过去,随着距离的接近,双方连对方长的什么样子都看的清楚,狰狞的脸色,满眼杀气的眼光等等交织在一起。
“砰,砰。”一声声巨大的爆炸声在两军的中间响了起来,但大多数还是在后金的阵营中爆炸,后金士兵的身体顿时被炸的粉碎,不断的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身体飞上半空,随后落了下来,被后来的马蹄踏的粉碎。
“大炮。”多尔衮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时候居然有援军到来,而且还带来了大炮。多尔衮对这个玩意可是记忆犹新,谁让他老子就是被这玩意给炸死的呢!
“援军。”李无庸大喜。作为台湾的领导者,当然知道这是台湾特有的加农炮,里面装的是开花弹,虽然威力不如实心弹,但他胜在波及范围广,受害的人较多,由于制作很是麻烦,价格也十分的昂贵,也只有李无庸这个以商业建设台湾,又经过不断的对扶桑等国家的掠夺才能装备军队,但也只是装备的较少而已。
“主公,是施琅大将军。”罗振川大声喊道。
李无庸闻言转首望去,果见右边的大海上,数十艘军舰停泊在那里,为首的一艘高耸的旗帜上挂着正是台湾旗帜,一直雄鹰,一爪抓盾,一爪抓剑,而在稍微矮的旗杆上,上面绣的是“伏波将军施。”旗杆下面隐约可见的是一位头带盔甲的将军,而这个时候,正有无数的士兵搭乘着船朝岸边驶来,他们手中端的正是台湾军中即将普遍装备的火枪。
“真的是尊侯。”李无庸大喜,“快,快,迅速脱离战场,朝右翼撤退,有大炮与火枪的掩护,多尔衮不会将我们怎么样的。”
“是。”罗振川高兴的回答道。旌旗挥舞,两万多将士迅速的脱离战场,朝右翼退去,不一会儿就退到了火枪阵的身后,然后在一些校尉的组织下,上了战舰。
“砰砰。”一阵硝烟吹过,精锐的后金铁骑以一下字就倒下了许多。
“砰砰。”一队接着一队,换防的速度比以前快速了多少倍,火枪阵前的后金尸体逐渐多了起来,而上空的炮弹仍然在飞舞,不时的与地面发生接触,周围数十步的后金士兵离开了人世。
看着不断减少的李无庸大军,看着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属下,后金的两个王爷顿时一阵心痛,双方都知道这次想斩杀李无庸的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回军。”多尔衮很快的面对现实,下达了后撤的命令。
经过一年多的奔波与撕杀,每天都与死亡打交道的李无庸在施琅的接应下,终于撤离了危险的辽东,开始了他的新的征程。
崇祯十五年,炎黄五年九月一日,大吉,盛京崇政殿内,四岁的福临继承王位,定次年为顺治元年,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共同辅政,两黄旗大臣、侍卫图赖、鳌拜、索尼、巩阿岱、图尔格、谭泰、锡翰、希福、范文程、遏必隆等两百零七人,对天地盟誓,辅佐新登基的年幼皇帝。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