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年,正月十八,下午五点,上海,公共租界,一品香大旅社
叶林之所以研究浸礼宗,是因为父母信仰这个教派,
而他的几个哥哥们接受洗礼的不到一半,信佛信道的也有那么几个。但是叶家老爹和太太确实是虔诚的浸礼宗基督教徒,
在叶林看来,基督教浸礼宗是相当世俗化的教派,比如不承认礼仪为圣礼,而称之为“礼节”(ordinance)。在它看来,仪节并无神圣价值和意义;信徒仅因信仰而获恩典,而非仪节本身。
浸礼宗实行浸礼与圣餐两种仪节。浸礼象征着耶稣的埋葬与复活,也是对信徒罪的埋葬,获得新生的标志。
此外,教会实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信徒自愿结合而成的地方教会为最重要的行政单位,拥有全部自治权,可以自行决定仪节、规则及其与其他教会的关系和成员的接纳与清除。
牧师由会众聘任,不设执事。各地地方教会自愿组成同盟处理共同的问题和任务,但其决定对地方教会不具有权威性。
由此可见浸礼宗在教义和礼仪上具有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在教会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们视为较典型的自由教会。
还有什么比自由更宝贵?还有什么比信仰更重要?所以叶林曾经也考虑过是否要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浸礼宗。
所以叶林对浸礼宗的教义曾做过深入的研究:
比如浸礼宗教义可以用八个英语短句表达,而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是BAPTISTS。
Biblicalauthority: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即浸礼宗以《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若干宗派在《圣经》之上还加上教会或是信条)。
一般说来浸信会中对于特定神学立场的执着是比较淡的。部分浸会中可能有加尔文主义者,也有亚米念主义者;可能有时代主义的支持者。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浸会中的神学是丰富而多样的。
再比如说,叶林对浸礼宗的起源和传播发展也做过深入的研究:
最早在1600年,荷兰分离派Seperationist逃难者受门诺会影响,公理会牧师JohnSmyth(1554-1612年)认为婴儿洗礼是不合圣经教导(圣经中虽没有婴儿洗礼的事情,但在《十二使徒遗训》里面有记载关于婴孩受洗)。
于是1609年约翰史密斯为自己和其他会友再施洗。他们采纳了浸礼原则。
而在莱登(Leiden)的教会中,有一位牧师HenryJacob(1550-1616年)于1612年间,回到英国,在Southwark成立了英国第一间浸信派教会。
同年,浸信宗教堂的首次聚会在伦敦Spitalfields举行,浸信宗创始人ThomasHelwys发表了一则关于“罪孽的奥秘”的宣言。
17世纪,浸信会教徒拒绝遵从并成为英国教会的成员。强调唯有基督,而非国王或者女王,才是教会的元首,为此受到信仰迫害。
1633年,有些人退出这间教会,因为他们除了接受成人浸信,并深受加尔文主义影响。
1641年,他们开始接受浸礼为正式圣礼,自此以后浸礼成为英国浸信会之传统。这一派后来被称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Baptists)。
后来荷兰的浸礼派又受到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的影响。亚米纽斯主义是不接受“预定论”的;那些接受亚米纽斯主义的浸礼派信徒,后来被称为普通浸礼派(Geists)。
而在伊利沙白女王就任之后,国教和其他分离派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抗争。根据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TolerationAct),凡是愿意实行以下各点的,都可以自由崇拜:
(1)发誓效忠威廉与玛利。
(2)拒绝教皇权柄、化质说、弥撒和向马利亚及圣徒祷告。
(3)接受“三十九信条”。使新教各宗派,可在英国公开。这些不同意者包括:长老宗、公理宗、浸信会和贵格会,人数加起来约为当时英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1792年,WilliamCarey创立浸信会差会(BMS),也就是后世为人熟知的浸信会世界差传布道团(BMSWorldMission)。
1812年,在伦敦Rippory博士的小礼拜室内,小组讨论浸信会联盟的形成。
1813年,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浸信会大会。
1832年,浸信会联盟的架构完成。
1837年,乔治·卡曾斯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西印度牧师,在英国主持牧师团。
1854年,司布真(CharlesHaddeon,1834-1892年),最有名的浸信会宣教士,开始了他的事工。19世纪后半期,司布真的讲道盛况一时;属于浸礼宗,除了不信婴儿洗礼外,他是个道地的加尔文宗。
1855年,TheFreeman,也就是后来的《浸信会时报》(TheBaptistTimes)首次出现。
1891年,一般浸信会和特别浸信会共同组成“英国浸礼宗协会”(BaptistUain)。
接着成立了欧洲浸礼宗联盟-Europeaion(欧洲浸礼宗联盟,EBF),包括52个联会和公会内的77万浸信会教徒、7个附属教堂和网络。
从葡萄牙到遥远的俄罗斯,涵盖了在欧亚大陆、中东及近东所有的浸信会信徒。在这些没有正式协会存在的国家中,欧洲浸礼宗联盟持续不断地工作以加强各方的关系。
浸礼宗于17世纪30年代随清教徒移民传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礼派。18世纪后,此派开始了联合运动,但这一趋势被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奴隶制运动所中断。
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会”(TheSouthernBaptist)。1907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了“北方浸礼会”(The)。
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会加强了在黑人中布道传教,建立黑人教堂与教会,培训黑人牧师,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国性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TheNationalBaptisterica)。
1916年又从该会分裂出“美国全国浸礼会”(TheNationalBaptistU.S.A.)。
而南浸会始终重视传教工作,其内部虽然分歧很大,但在传教问题上意见一致,它提出要实现“全球福音化”。
此外,在叶林前世,浸礼宗在美国黑人中影响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属此宗,并有专属黑人的教会团体,它们是:美国全国浸礼会和全美浸礼会。
在叶林前世,至20世纪90年代,前者拥有信徒260余万人,后者拥有约550余万人。全美约有2000万黑人信徒,30余个黑人教会。
如此热爱民国封建大家庭体制的叶少爷,当然不会加入一夫一妻制的基督教!
不知后事如何?
……
……
【作者题外话】:亲们,传统不等于糟粕,捍卫传统,一起来投银票!我们又要裸奔啦!
今日小剧场:
阿文:“师傅,胡师伯失联了大半天,到底怎么了!”
叶林:“阿文,胡师伯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让他自己去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