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轻将手抚上马的脖子,掌心发出内气,宝马正要扬蹄发威,突然被熟悉的感觉止住。
它疑惑的双眼,盯着我来回的转动。
我靠在马的身旁,探出双手,热情的抚摸着它。
宝马从我熟悉的动作中确认我的身份,欣喜的舔着我的手,围着我打转。
旁边的张横看的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我为他解疑,说出寇仲就是我乔装改扮,张横大吃一惊。
我说,念在我们同桌共饮的情分上,也不为难他。
他可以照样贩马,照样做生意,他的马场,我也可以派士兵照看。
张横感动之余,一意要将汗血宝马送我,称宝马与我有缘,自当由我收留。
我转念一想,最后收下宝马。
张辽作为我军大将,坐下没有一匹良驹,这匹宝马正好送他。
我这边顺利统一长安,洛阳和宛城都传来了好消息。
陈留曹军进攻虎牢关,想要趁我军援救长安之际,夺回关口。
高顺和贾诩率军守关,以一万步兵对敌。
两军对战超过一月有余,曹军几次三番强攻虎牢关,都被我军击退。
曹操最新一批重型武器还未出炉,对于坚实厚重的虎牢雄关,唯有强攻硬取。
曹仁也曾设下连环计,想诱使我军出关,可都被贾诩看破,我军死守关口,不为所动。
曹军兵力有限,无法持续的强攻,再加上关内守军顽强死守,最终曹军都无法撼动虎牢关。
时日渐长,曹军士气渐弱,对夺关失去信心,不日就准备撤离。
贾诩利用战局焦灼之时,指挥士兵悄悄挖出一条通往城外的地道。
等他看到敌人有撤离迹象,给高顺献策,利用地道突袭敌人。
当夜,高顺率领陷阵营和丹阳军,手持连环弩,身背暴雨梨花弩,从地道杀出,闯入敌营。
曹军没有防备,被连环弩打乱了阵脚,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后全军崩溃,大军散乱,慌忙逃回陈留。
虎牢关的威胁就此解除,是役缴获曹军武器装备超过万余,又是我军的一大笔收入。
宛城,张绣和徐庶两人指挥士兵对阵从许都进犯的三万曹军。
此路曹军主要目的是为了牵制张绣大军,并没有攻城的意思。
他们和张绣的军队打游击战,不做正面接触。
徐庶出计,让张绣派士兵将刻有记号的小木棍插在道路中央,宛城周围大小道路都设置几处。
等曹军从道路经过之时,将木棍踩倒,由此可以知道曹军行军动向。
渐渐的张绣军掌握了曹军所在,提前设下埋伏,将曹军困在一处。
曹军被动迎战,慌忙中布下大阵,紧守一处。
张绣不识对方阵法,指挥军队盲目冲阵,损失颇重。
徐庶登上山头,仔细辨认敌阵,回报张绣,言对方布下的乃是八门金锁阵。
徐庶指点张绣破阵之法,张绣随后亲自率兵杀入敌阵。
张绣依法破阵,将曹军杀的溃败而逃,宛城的威胁也告解除。
洛阳和宛城迎战曹军,都以胜利而告终。
曹操对我军设下的弥天大网,彻底破裂,以完败之势回应他的一番苦心算计。
这不只是一场两场局部战役的胜利,这是我军在中原形势上的整体胜利。
我军又一次顶住了曹操发起的进攻,又一次巩固了我军在中原地区的强者地位。
曹操在出兵寿春之际,已经设下如此之计,可见其的深谋远虑。
我军能在匆忙中,将危险一一化解,也足以显出我军整体的强大实力。
事情终没有向曹操希望的那样发展,我军反而完全控制了长安。
我从来没有小看过曹操,却被他突然发动的攻击弄的措手不及。
我军差点在这次的四面危机中,一败涂地。
幸运的,老天还是眷顾了我,没有让我的三国之路,就此终结。
长安统一事了,我让陈宫掌管长安内政,纪灵掌管长安军政。
我骑着赤兔马,快马赶奔宛城,这回我可不能放跑了徐庶。
见到张绣,我先赞叹他仗打的漂亮,将进犯的曹军都打残了。
张绣慌忙摇手,连称这都是徐庶的功劳。
他问我,从哪找到这么一个天才谋士,是否可以留下来辅佐他。
我笑称,徐庶只是来帮忙的,还不算我的属下,他的去留还看人家自己的意思。
张绣满心痒痒,我拐走了他的贾诩,他身边急缺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
我从心底更是不能放弃徐庶,莫说徐庶之才,是我现在急需的,就是徐庶和卧龙凤雏的关系,也让我一定要将他牢牢抓在手中。
见到徐庶,我将他好好夸奖一番。
我委婉的对他说,这次他帮助张绣打败曹操的军队,已经被曹操当作了敌人。
曹操其人,不知道他的身世便罢,假若知道他是徐庶,当会对他不利。
徐庶笑言,曹操一方霸主,还会来欺负他这个小人物?
我又问他,是否知道曹操手下有一名大谋士,名字叫做程昱。
徐庶点头,程昱和他的一位老师是世交,对他也非常熟悉。
我一拍大腿,说这就对了,程昱知道他的身世,一定知道他是孝子,多半会给曹操出主意,要从他母亲那里下手,逼迫于他。
徐庶闻言大惊,他没想到自己所作所为会给母亲招来祸害。
徐庶方寸大失,心内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我安慰他,说不必担心,此时回去将他母亲接走,为时未晚。
宛城战役刚刚结束,逃回许都的曹军即使将消息禀报曹操,等曹操再派人前往捉拿徐庶之母,中间也需要时间,我们抢在曹操有所行动之前,就可保徐庶母亲无恙。
徐庶是关心则乱,慌了手脚,已经没有一代谋士的风范。
听我此言,他稍微安心,不过他要马上离开,要回去安顿母亲。
我说,赤兔马快,我可以带他赶回家乡。
徐庶万分感激,不再和我客气,准备马上动身。
我们辞别张绣,启程赶奔徐庶的家乡,颍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