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荆南四郡,恐怕就连荆州核心区域南郡都要被孙策攻占了。
更加糟糕的还并不是荆州军在战前和战中的表现,而是在战后,刘表竟然只为了一些细故,居然没有封赏在此战当中立下功勋的属下,其中就包括了在此战当中真正立下大功的傅彤。
当然,如果只从表面上看,自然是被刘表在战后封为零陵郡太守的霍峻在此战当中的功劳最大,毕竟,在当时,孙策在四选一的情况之下,居然没有选择傅彤所把守的作唐县,或者庞山民所负责把守的孱陵县,而是选择了位于防线最中间的零阳县,也就是霍峻所把守的那座县城,孙策亲自指挥军队狂攻了这座县城近一个月的时间。
这就是霍峻在战后一个人被刘表册封为零陵郡太守的根本原因。
战后,在刘表暗中比较刻意的传播之下,荆州境内也有一部分愚民也都认为不再听刘表号令的傅彤就是一个忘恩负义之辈,这个观点,别说是长江以南的百姓当中占了多数,就算是在武陵郡,这个刘表军和孙策军两军爆发大规模攻防战的地方境内的百姓这样认为的,也占了多数。
但是,刘表的这种骚操作,却骗不过那些真正明眼的人,骗不过那些亲自经历过这场战事的人,更加骗不过荆州内部的士人,尤其是那些荆州本地世家或者豪强家族。
从第一次荆南之战结束之后,傅彤便窝在新野城不再出现,不再听刘表的任何号令,种种事由,种种原因,外界多有猜测,而最大也是最多的猜测,就是刘表自己有功不赏,让傅彤彻底的寒了心,这种情况之下,别人又怎么可能继续向他效忠呢?
关于傅彤背叛刘表的事情,整个荆州境内都传得沸沸扬扬,而远在益州的费观,他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作为刘璋身边最亲信之人,他却是及时掌握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因此,费观看到金珏开出来的投降条件,他就明白,对方是在断定己方能够从刘表手中夺取现在在刘表手中还能够控制的荆南三郡,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的。
那一次,刘璋又一次选择了继续相信这个曾经将他从王商父子手中将他解救出来的至亲的判断。
后来,在帅部从固陵郡最终离开益州的时候,却才知道,原来,金珏已经在他们出发之前,就派兵替他们打开了益州通往荆州的通道,而且,金珏军居然接连占据了两处益州通往荆州的战略要地——秭归县和巫县,将刘表军的注意力暂时吸引到了这两个县。
而这也恰恰就是后来,刘璋军之所以能够那么快从刘表手中夺取荆南三郡的根本原因。
一则,刘表还是深恨张羡在第一次荆南之战结束的时候,居然故意‘借道’给孙策,让其从荆南得以‘逃归’扬州。
实际上,刘表在这一点上是冤枉了张羡,以张羡的能力,让他起兵与刘表对抗,还有可能,但是,让他出兵拦截在当时一心东归的孙策,简直就是在痴人说梦。
兵法有言,归师勿遏,孙策急着率军赶回江东,张羡若是敢带兵拦路的话,一个不好,甚至会引起反噬,被孙策趁机击败并夺取他所统管的长沙郡。
因此,刘表在第二次荆南之战中,听闻刘璋军居然帅残部准备夺取荆南的时候,他自己判断失误,原本的打算就是准备坐山观虎斗,准备在刘璋军攻打长沙郡,与张羡军陷入到混战的时候,再择机派兵将两个势力全部铲除掉。
在当时,无论是其身边的军事蒯良和蒯越,还是将军中的亲信大将蔡瑁和张允,全都极力劝说刘表尽快搁置与金珏军争夺秭归县和巫县的战事,而应该立即派兵渡江,及时扑灭刘璋军。
蔡瑁和张允实际上就是根本不想与金珏军直接交锋,不想带兵与金珏军继续争夺秭归县和巫县。
天险之所以被称为天险,就是在于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秭归县和巫县两县县城的所在地自然是不如固陵郡有三峡天险,而且,也正因为有三峡天险在,金珏军一方再向秭归县和巫县派遣援军和军需都是相当困难的,但问题是,荆州方面的大将,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士兵都是相对极为不擅长攻城战的。
这一点,从原先时空里,刘表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情况之下,举整个荆州北部的所有军事力量,去对付长沙郡太守张羡,重兵围城好几年,一直到张羡自己病死,张羡发动的荆南对抗刘表的势力才彻底消散,就可以看出,要么,荆州兵不善于攻城是真的,要么,刘表手下的大将,起码是他提拔起来的那些大将都不擅长攻城。
就算是荆州籍出身的名将文聘,也从来都是以擅长防御战而闻名于世。
真正擅长进攻,进而是攻城的,却是刘备后来从荆州提拔起来的黄忠和魏延,魏延在刘表活着的时候籍籍无名,就不去提他了,可是,黄忠呢?
要知道,在长沙攸县的时候,黄忠可是刘表亲侄子刘磐手下大将,一条能够直通刘表身边的康庄大道,黄忠居然也在刘表麾下从来就没有担任过任何重要的军事职务,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扼腕的,此人就是从益州来的锦帆贼甘宁,刘表若是肯从一开始重用甘宁的话,张羡所据守的长沙郡,恐怕用不了一个月就会被他攻破,这也是在这个时空里,金珏那么早就想要派人招募甘宁,却因为在当时,金珏自己的名望相对非常小,无法吸引到甘宁,起了反效果。
后来,金珏又将甘宁举荐给刘备,既是想让刘备尽早就拥有可以与孙策军相匹敌的水军将领,又是不想让甘宁那里再出现什么意外,让他提前转投到孙策那里,亦或者曹操那里去。
当然,金珏却是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刘表哪一天会突然转性,突然开始重用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