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讨伐
大明宫含元殿上,所有朝臣都把嘴闭上。许王李孝从襄州起兵打败太子兵马,消息传到长安朝中震动。就是有了消息,大臣们才想起来曾经有许王这么一个王爷。
他十几岁前默默无名,突然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也不过一年光景,随后被传死于流放途中。许王李孝如昙花一现再也没人记得他,除了以渐渐长大的令月公主,其他人再也没有提到他,仿佛世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似的。
当消息传到长安朝中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发愣的问许王是谁?得出的结论就是许王太可怕,一个心机深沉,十一岁就会诈死埋名,隐藏五年时间,一朝起兵必然是让天下震动。
裴炎他们心里更是吃惊,每个人都不是白给的,政治头脑称得上优秀。
李孝当初帮太子李弘就一再不要功劳,也不想出名,什么事都往后躲,逼迫东宫臣属答应不显示他的功劳。
后来一再躲避,却避无可避,最终还是因为太子走到前台。如今李孝被贬,他已消失五年,并非是地方官员上报的李孝造反,而是皇宫传出命令,太子领兵前往襄州围剿李孝。
三省没有接到任何报告,皇后和皇上从何得来的李孝谋反?太子是缉捕他欺君逃匿,何用领兵五千?再说一个皇子犯法自有大理寺和宗正寺,怎么是东宫负责?
这当中扑朔迷离,谁也不知道内情。再加上传言武氏专权,有篡夺大唐江山的嫌疑。牝鸡司晨,后宫干政,本来就是国家动乱的征兆。可惜朝中遍布武氏皇后的人,裴炎他们已无法说话。李治连朝都不上,一些忠于大唐的臣子,连皇上都见不到和谁说去?
今天是大朝会,没有按例在紫宸殿举行,而是在大明宫含元殿,那一定是有重大事情,所以能来的朝臣几乎全到,四百来人把含元殿站得满满的。
裴炎一见和武则天一同出来的李治,微微一愣,皇上临朝难道就是为了李孝的事?
让下面众臣平身,李治说道:“诸位爱卿,朕身体原因由皇后代理国政辅助太子理国,但皇子李孝谋反,朕想听听诸位大臣的意见?”
黄门侍郎的李义府第一个站出来:“皇上,臣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举兵讨伐,以正国法。“
他一说中书舍人袁公喻也出班说道:“李侍郎所言极是,臣附议。“
他们两个先为李孝定性,其他一些人马上附议。裴炎本来想请皇上注意,如今天下贫困,十几个州遭受冰雹水灾,此时以入秋,没有收成的灾民增加。李孝是皇子,尽力不要用兵伐。可李义府抢先一说,把他阻回来,再加上群臣大部分附议,让他说不出来。“
武则天抢过话题:“既然群臣同意讨伐,何人可领兵为将?”
这一来武将方面很多人把头低下,这可不是对抗突厥和吐蕃,很是不好办。
兵部尚书陆爽没说话,黄门右侍郎崔义玄说道:“皇上臣认为薛大将军可堪当重任。”
兵部左侍郎王坚说道:“臣认为派一员有能力的大将即可,李孝新起兵势甚微,薛国公镇守西部正在阻挡吐蕃进攻。”
武则天也不想用薛仁贵,一来他年事已高,二来在大非川新败免职,如果用他就必须官复原职。点头说道:“薛将军年事已高,还有何人可用?陆爱卿,难道朝无将可用吗?”
陆爽是兵部尚书,此事是他的职责,立即躬身说道:“臣认为大将军程务挺很适合。根据太子报告,李孝兵马并不多,只是太子身体有恙才兵败。”
武则天知道程务挺,他是名将之后,军事才能相当不错,同时勇冠三军,一直要求去西北前线。点头说道:“不错。”回头对李治说道:“皇上以为如何?”
李治今天上朝也就是给皇后撑腰,证明这件事是自己决定的,并非皇后打击陷害李氏子弟,当然不会反对。
点头同意说道:“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为襄州行军大总管,节制襄州兵马,领兵两万进剿李孝,一干人犯押解进京治罪,反抗者斩。”
三省和兵部一起躬身答应,本来以为大朝会一定会有很多问题,但皇上只是宣布这么一件事,然后宣布退朝,弄的大臣们不明白为什么。
随后武则天通知几个重臣,前往紫宸殿研究出兵的事以及其他一些政策。
程务挺没有上朝,接到圣旨有些发愣,他努力的回想终于想起李孝这个人,自己和他只有一面,还是在洛阳的道路上。许王给他的印象很深,因为他很小,却不像一个小孩,所以才有印象,否则哪会记得他。
但这是圣旨,他不能不听从,立即点齐兵马前往古城,前军先锋大将叶秋昱,是威武校尉,左军郎将葛宏,右军郎将段章仇,后军粮草官为参军刘重,行军司马严本初,副将李奋远。
两万兵马先锋五千,后面两千,中军三千,左右军五千,择日启程离开长安向郧州进发。
同时长安圣旨让李贤带领东宫六率兵马回转长安,让太子回来养病。
身为大将的程务挺很清楚,太子根本不会打仗,东宫六率兵马哪能作战。什么身体不好兵败,那不过是借口而已。派出细作和探马了解情况,随军研究太子失败的原因。
两万兵马并不太多,但是行动也不快。长安到鄂州的道路很好,同时四轮马车运载量也大,没有后勤拖累还是很快的。有行军打仗经验的程务挺知道越是速度快,对方准备的时间越少,所谓的“兵贵神速。”
先锋大将叶秋昱是新科武状元,平民出身,皇后开武举让天下庶民参加科考,扩大平民上升的机会,对皇后这个提议叶秋昱是非常高兴的。虽然并非年年有,但他确实是凭着自己的武技和兵法当上武状元。
这一次是皇后下的圣旨,讨伐叛逆,他身为先锋官当然是十分积极。自己只是一个校尉,如果这次立功就能升官进爵,光耀门庭。对叶秋昱来说他可不管谁对谁错,这是自己进升的机会。
接到行军总管命令,点齐五千兵马立即出兵,一路上进兵很快。先锋官的任务就是为后面大军开道。总兵力才两万,先锋就是五千,证明程务挺用兵谨慎。
太子兵马也是五千人,一战损失过半,那就是李孝的军队也很强,兵太少容易被击溃。先锋被拦会影响军心士气,叶秋昱这个人有些像赵扩,纸上谈兵还行,实际指挥作战没有什么经验。不过他个人很勇武,但指挥打仗不单是凭着个人勇武。
兵部命令,皇上有旨,程务挺也只能执行。告诉他不可以贪功冒进,情况并不明确。可叶秋昱却不在乎,他想让人看看自己这个武状元名副其实。
大队人马一离开长安,他就一路快速进兵,和中军离开的很远,按行军操典,先锋官的军队不能离中军超过一日路程,否则不能及时救援。先锋的作用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击溃小股部队为大部队探路。
可叶秋昱想建功立业,以为李孝兵马不过两三千人,就算他有五千兵马和自己也旗鼓相当,根本不担心。如果大军没到他已平定叛乱,那是多大功劳?所以快速进兵,与程务挺的军队脱离开来。
当程务挺的大军过柞水的时候,叶秋昱的大军已过了漫川关,进入郧州地界。程务挺接到报告,李孝并没出兵攻城掠地,而是龟缩在刘家集没动 。这让他很奇怪,造反怎么会不进攻?
别说兵进郧州,连古城县也没占据,怎么看李孝也不像是造反,哪有这样造反的,既不扩大地盘,也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难道不知道朝廷会派大军围剿吗?
这一来他进兵速度更慢了,和叶秋昱拉开的距离更远。因为李孝并没进攻,周围全是大唐的地方,程务挺对叶秋昱的快速也就没有阻挡,在程务挺兵进高坝的时候,叶秋昱的先锋军已进入郧州。
李贤和他的几个手下也纳闷呢?从大军败退郧州开始,李贤就担心李孝进攻,加紧郧州的防守,以左右调府兵增援。可是一个月时间刘家集方向没有任何动静,那些冷清的水上码头和陆地又开始热闹起来。
李贤想了解一些情况,但刘家集是李孝的地盘,也探听不出什么,李孝不但没进攻郧州,连古城都没有占据,古城县令报告李孝他们一直在刘家集做买卖并没有军队,也没有管理地方,所以他也不清楚为什么?
就在李贤搞不明白的时候,长安传来圣旨,调他回长安养病,军队的事交给襄州行军大总管程务挺,太子不用参与,剿灭谋反的事由军队来完成。
李贤知道自己退兵的计划成功,他不愿和李孝兵戎相见,那让其他宗室会担心,不利于自己登上皇位,但李孝谋反也让他愤怒。
“报,京城讨伐大军先锋官叶将军求见。”侍卫进来报告,李贤一愣好快的速度,说道:“传。”
叶秋昱进来,他可不敢在李贤面前狂傲,那是太子,立即躬身施礼:“臣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叶将军辛苦了,程将军如何吩咐的?”李贤淡淡的问道。
叶秋昱说道:“苟延残喘,李孝不足为虑。程将军让臣为先锋向反贼进攻,请太子回长安。”
李贤皱皱眉,叶秋昱很年轻,他不知道怎么派这么一个人来,轻敌是大忌。李贤接触李孝也不多,但他知道李孝很鬼,头脑聪明杂学很多,两千兵马击败自己五千多人,而叶秋昱也五千兵马,担心的说道:“李孝足智多谋,叶将军还是等程将军到了再进攻吧!”
叶秋昱没有直接反对,而是躬身答应。既然有程务挺大军前来,李贤也不想再管下去,把郧州防务交给叶秋昱,带领自己的人马回长安。
程务挺还没到,叶秋昱认为自己应该在总管到达前占领刘家集,那就是大功一件,说不上还能抓到李孝。
很狂妄的他根本没等后面程务挺的大军到达,直接挥兵离开郧州向刘家集进攻,当天就占领丹江口与刘家集隔河相望。看着河对面不是太大的刘家集,那是一个新城,周围有不少农户,刘家集城市不大,建造的也不高,此时静悄悄的,只有城墙上的战旗在迎风飘舞。
没有出城迎战的军队,城墙上人也不多,难道李孝逃走了?叶秋昱用手一指:“出兵渡河,攻占刘家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