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青海风云(三)
出现朝阳公主的事情,孟超哪能不小心,何况此时他们已进入吐谷浑内部。一百大内侍卫没全部休息,有近一半的人保护在公主的毡包周围,在外围是那两千士兵。
听到王召报告,连忙停下巡视过来。李佩说道:“派人赶往西宁州,找赵殿臣将军,弄清林炎林大人在哪里,如果知道行踪,让他前来白驼城见本宫。”
孟超说道:“遵命,不过公主,林大人应该去白驼城了,他比我们行动的早。”
李佩也知道,单枪匹马的林炎一定比他们快,此时说不上已进入白驼城。但他知不知道朝阳已死呢?为什么没有消息?可能也有消息,自己不知道而已。他们这一路假扮商队是秘密前来,也尽力避开部落和居民点,消息知道的不多。
如果不是意外碰上南秉全,恐怕也不知道朝阳的消息。说道:“你派人再了解一下,看看有没有消息?”
孟超点头答应派人赶往西宁州,见西南军区司令赵殿臣。
这一队人出发了,他们不再是商队,很多车仗也抛弃,盔甲兵器弩箭带在身上,全副武装。但是没有旗号,他们本来就不是一支正规的军队,二千人是各部队抽上来的临时建制。
本来晋文和李佩谈过,李佩打算出发前重新确定领导指挥权。但后来想到的问题,让她也改变了主意。丁龙还是三军主帅,晋文为行军参赞。苏秋阳金铭豹为前部正副先锋,其他人当中,一直很少说话的思必玄山为行军司马,其他人为随军大将。
如此一来,两千兵力除了苏秋阳的先锋四百,其他一千六百人归思必玄山掌握。周冲,裴尚云,程忠默都变成了随军的将领,各连和各排也由原来军队中的军官掌握。
两千人的一个队伍,简单的整顿一下,立即上马,前往白驼城。黑夜中,黎明前的黑暗,借着下玄月的余光,在黑夜中前进。这些马全是一冬天的瘦弱马匹,又没有经过训练,但他们野性十足,跑起来并不慢。
天刚刚放亮的时候,大批的马队出现在白驼城两三里地远的地方。丁龙看看身边的晋文,问道:“该怎么作战?”
晋文的头脑又如何能看不出来李佩的小心思,他只能叹息,无论什么人,为君者疑心都是比较重的。看来李佩也开始逐步进入她的角色,开始防范自己。这有好处,当然有坏处。好处就是李佩展现了她的头脑和能力,这样更容易成功。坏处在于那就看李佩什么心性和品德,后果难以预料。
但有一点晋文知道,李佩比较信任丁龙和苏秋阳,也许是两个人都喜欢她的原因吧。听丁龙的问话说道:“你是三军主帅,当然是你来决定,属下只是提供参谋意见而已。”
丁龙皱皱眉,他是简单的人,也把自己看作纯粹的军人,维护李光辉也大部分是听晋文的,如今看来他转投千阳门下。对此丁龙有些心里不舒服。可无论投靠谁,都是大唐臣子,忠于的是这个国家,所以丁龙不能说什么。
他们是在校学生,突然领兵作战,并不是不会打仗,是他有些不适应突然握有的权利,有些不敢决定的样子,所以才问晋文的。但晋文的话给了丁龙一种刺激,晋文好像多少有些不满,又想看自己笑话的意思。也是,毕竟原来三军主帅是晋文,因为朝阳公主报仇的问题上,触怒李佩,临时换作自己。如果自己表现不佳,那证明什么?
年轻人都是有傲气的,同时把脸面也看得很重。丁龙点点头:“那好,苏秋阳,把好马集中一下,由先锋营骑着,从这里向前冲,以最快的速度直冲城门。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借着他们打开城门的一瞬间杀进城里。”
“遵令”苏秋阳也是第一次正式上阵打仗,他没什么作战经验,但军队的规矩全明白,所以抱拳答应。
丁龙说道:“根据了解,白驼城并不大。裴尚云,你领四百士兵从西面进攻,程忠默带四百人从南面进攻,杀进城里后向中间汇合。周冲带四百人从北面进攻,从四个城门同时杀入,如果抵抗就强攻。”
几个人一起立正答应。晋文有些奇怪,没有攻城器械,连梯子都不准备,如果发现兵马冲击,对方不会关上城门吗?丁龙怎么这么指挥,他刚想张嘴说,丁龙根本不给他时间,而是一挥手:“执行”
四个人分别带领各自的人数冲了出去,这是两千人,按大唐军制正好是一个团的编制,来的一路上当确定指挥权的时候,部队已进行了整编,四个营一个团的番号为一到四,所以丁龙才这么安排,四个人领兵冲了出去。
当中最快的就是苏秋阳,因为他的马最好,四百人全是骑兵,向远处朦胧中的白驼城冲去。在时间方面,晋文安排的没毛病,他们午夜出发,此时刚刚破晓,已接近了白驼城的边上,突然发动进攻。
白驼城并没有多少兵力,方圆不过十几平方里的小城,连一个县城都不如,和中原的一个大户人家府邸差不多。白驼城东西才二三百米,南北不过四五百米,城内也就是一些王族和吐谷浑的贵族,还有大臣,主要是他们的侍卫和家兵,奴隶。
整个城里的人不过几千人,此时刚刚天亮,起来的下人奴隶正在打扫卫生,倒出垃圾。守卫王城的侍卫和士兵也很松懈,他们并没有接到什么报警之类的通知。
索图的人马以集中了两万多人,亦兵亦民的吐谷浑不打仗的时候,那些兵士就是牧民,在各部落并未集中起来。如果真的有大批军队守卫王城,又怎么可能让南秉全轻易冲出去。
本来慕容狄让索图征召军队,是防备大唐方向的,可是大唐并没做出什么反应,对此慕容狄也就很松懈。
千百年来都是番邦进攻中原,很少有中原王朝进攻他们的时候。中原王朝主动发起战争的,更是没有,这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好像规定好的一样,形成一种奇特的形势。
西部各藩属国,平时是不养兵的,但他们一旦被进攻,就把兵力集中起来,和大唐军队作战。没有战事也就解散回各部落干活放牧,平时留下的人极为有限。
如果大唐方面进攻,他们大队人马一出现他们也能知道,可以迅速召集人起来反抗,战争就是这种模式。其实无论是大隋,还是大唐都一样,全国六百多个折冲府,全部集中是六七十万军队,但平时留下卫戍京城的不过三四万人,守边的边军也不过十几万人,其他的都是在家务农种地。只有战争爆发,接到皇上圣旨或者兵部的兵符,才从各地调兵集中进行作战。
像李孝这样,大唐保持三十个师的常备军五十万作战部队,还没有过。这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也正因为如此,才遭到文臣的强烈反对。如此战争应对以前的军事模式,对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处理。
作为后世来人的李孝,当然清楚这么做的弊端和有利之处。大唐出现过两次,可以说四次措手不及,第一次就是颉利可汗突然打到渭水河边,让李世民不得不结下耻辱的渭水之盟。第二次就是吐蕃向松州进攻,李世民不得不临时征召部队,后来击退吐蕃,松赞干布低头向大唐求亲才有文成公主入藏,但松州地区损失巨大。
第三次是安史之乱,安禄山进兵太快,不得已唐玄宗跑到四川躲起来,长安都丢了,只能征召各地节度使举兵勤王。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也让藩镇权利过大,形成割据一方的局面,最终失去控制权。
第四次是唐僖宗的时候,田令孜专权,黄巢造反,唐僖宗也丢弃长安,逃进益州。虽然四年后大唐复国,可江山再一次分崩离析,几十年后,最强盛的大唐走向灭亡,中国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了解这些的李孝,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在全国成立四个大军区,设五十万常备军,由朝中大将为军区司令掌握军队,但他们不具备行政权力,和地方官府是军政分开的。总的权力在皇帝手中,同时有一个战时参谋部的作战指挥机构。
这样养护权,指挥权,调动权又是分开的,只有皇上一个人掌握这三种权利,想造反根本不可能。除非你一下掌握了四个大军区,或者控制皇城的中央军区,否则是成功不了的。这也是群臣和军队将领不能不佩服李孝的地方。
无论何时,军队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李孝永远也不会忘了伟大领袖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可是西北,西南和东北这些藩属国却不是这样,游牧民族的特点让他们更加不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过结城定居的辽东,新罗,就有一些和大唐相似的地方,也就是无论大隋还是大唐,攻打高句丽,新罗十分困难的原因。
没有多少兵将,也十分松懈的白驼城,根本没想到李佩他们会化妆成商队,两千精锐突袭到白驼城下。当城门大开侍卫和奴隶起来干活的时候,看到远处冲过来一大群骑兵,战马荡起冲天的烟尘。弄不明白这支连旗号都没有的骑兵是什么人?
近了,这队骑兵一点减速的意思也没有,直接冲击城门。白驼城太小了,在苏秋阳眼里那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府宅而已,只有不足七八米高的城,连护城壕也没有。
他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手中的枪早已摘下,后面的士兵也把钢弩上弦对准了前方。苏秋阳没进过军事学院,他也不会那些奇怪的指挥战术。能文榜考进三十六名,那就是对军队作战有很深的见解。兵贵神速,让对方措手不及。
他亲自在前头冲击,而身后的士兵是掩护他。距离前面城门还有五百米的时候,所有的士兵一抖手,手里出现了一条黑布,把战马的眼睛蒙上,然后打马前冲,速度一点不减。
城门前的吐谷浑兵终于看清了这伙人的服装,那是大唐军队。守城门的小官当时大惊失色:“关门,关门,唐军来啦!”
吐谷浑和大唐并没开战,慕容狄劫持大唐公主这件事,也不是所有人知道的。但是再笨的人看到这队骑兵前冲的速度,也明白那不是友好前来的,所以惊恐的下令关闭城门。
可是对方战马已然提起速度,几百米距离也就是几个呼吸之间的事,城门刚刚关闭,里面的门栓还没等落下,苏秋阳的战马就到了。他手中的镔铁枪向前刺了出去,双臂用上了最大的力气,大喊一声:“开”连人带马撞上了城门。厚厚木板做成的城门被这一下撞开,长枪的枪头刺穿了城门。被蒙上眼睛的战马什么也看不见,一头撞在木板上。轰的一声,城门一阵摇晃被撞开,战马一声嘶鸣倒在地上。苏秋阳一个翻滚站了起来,抖手抽回枪大喊道:“杀”身后的士兵打马冲进了白驼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