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文武兼备
长安天业酒楼的雅间里,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为首的人竟然是李光辉,一个大桌子上坐了能有十几个人,全是十六七岁,十八九岁的少年人。
其中一个能有十七八岁的人,说道:“汉王你能行吗?听说皇上传旨,这次可不分出身。”
李光辉哈哈大笑:“丁龙,咱们是军事学院的,还怕那些土包子?恐怕文试一场下来,前五十名就是咱们的了。”
丁龙说道:“那是,咱们怎么也不能给父辈丢脸,不过我……”
一边的晋文说道:“没事,我父亲说了,笔试和文考一样,糊名誊录制度,咱们是专业的,他们哪行,我担心汉王武试的时候。”
李光辉不满了,他是王爷,是汉王,军事学院是照顾他,单独进行了一次小考试,他成功进入军事学院,成为一年级新生,丁龙,晋文他们可是老学员。
这次参加比试很复杂,但皇上圣旨,军事学院毕业最高的能担任排长,学参谋作业的也只能是副职,如果能在武举中夺取前五百名,那就是校级军官,最差也是少校,所以自认为可以的,都报名参加这次考试。
本来以李光辉的水平,他根本就不可能参加,但他一再要求,作为军校副校长的丁解元也就同意。为此军事学院同意,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参加,哪怕不行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大唐军事学院一千多名学员,报考人数竟然达到了三百多人,这让李孝很来气。笔试前五百名参考,如果军事学院有三百人参加,那恐怕就是独占三百名额,在军事理论上恐怕无人能和军事学院的人相比。
不过还有那些直接参加武试的,相信武试一条就能让军事学院的人被淘汰大部分,这是军校与民间的区别。李孝也没办法,冷兵器时代,武艺和功夫是主要的。
因此颁布了这次比试的规则,文科上要求对国际形势、军队指挥、战略战术、军队后勤和士兵训练,五个方面,分别写出一篇策论,按评分水平决定名次。
第二个项目是个人努力,兵器、骑射和挑战对抗三个单项,按单项分数平定名次。第三项是战场指挥,按前期的水平分数,指挥不同的人数对抗作战,按总分数来决定每个人的最终名次。
为这次武举大考,兵部动用了最大的考试团队,从正在组建的军队中抽出一个师的兵力,二百多营级军官参加考试。李孝对这次武举大比非常重视,那些文臣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下这么大力气,但作为兵部和参谋部都明白。
李孝要开始他的殖民统治时代,大唐的目标并不是突厥一个地方,包括了整个亚洲,李孝要东南西北四面开花。对那些什么民族融合,什么版图扩张,什么殖民统治,一般人并不清楚,他们只是知道一点,皇上要征战天下,开疆扩土。
这对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扩军三十个师,让大唐正规军达到五十万,是军队的目标,人才也就成为最重要的。
所以兵部和总参谋部一点也不敢怠慢,在新春联欢宴会上,皇上又发出了一道圣旨,让武举大比的温度再一次上升。李孝传旨,在秋季举行恩科文科大比,录取三百六十名进士。这次的考试很重要,一旦考中录取的将直接出任地方县令以上官职。
作为三省最高的中书令宋景,最先明白过来,皇上进行的是官员储备。为什么?新罗,辽东就是例子,皇上的战术不是把那里打下来臣服之后就完事。
原来新罗的官员上到国王,下到县令,一个不用,所有官员全是从大唐吏部派出去的,如果把突厥灭掉,那得多少官员?从地域面积上,突厥可是辽东,新罗的好几倍。
所以大唐需要大批的官员,这道圣旨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武举比试,还没有过年的时候,随着传召天下,偏远地区的学子就有动身前往长安的。这又是一次不小的震动,虽然只是三百六十名,可这次中举的将直接成为高官,让很多人都动心了。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是天下文武青年共同的心愿,同时实现几个人的抱负和理想。对于全国涌现的热情让每天累半死的李孝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这些全是人才啊!集中天下英才的大唐,将走向强盛和辉煌,他要实现自己的大亚洲一国梦想。
在李孝心中,成吉思汗算老几,看我李孝的,武力第一,文治第二,文武并用,天下太平。
当新年钟声刚刚过去没几天,丁解元报告兵部军队扩编完成,这么快?李孝吃了一惊:“丁爱卿,怎么会这么快?“
丁解元一笑:“这得归功于皇上这次武举大比。各路武士云集长安,在文试中淘汰的人,还有一些有志于从军入伍,自认没有能力参加考试的,直接报名参军,所以军队扩编非常快。“
这次军队扩编是在五个点上完成的,以长安为中心,全国共划分出五个大军区,分别为东北军区,西北军区和东南军区,西南军区,加上中央军区,每个军区共计是六个师,而中央军区没有步兵师,是骑兵师,炮兵师和装甲师,特种师和警备师,共计三十个师的兵力分布,兵部也对各军区的司令和参谋长进行了调整。
丁解元汇报完,递上了军官的任职建议,李孝接过来,进行了小部分的修改,然后以圣旨下发。到武举比试的前一个月,军队扩军正式完成。
不少将领高升,最上火的是姬允,当他接到圣旨的时候,想拒绝执行。想了好长时间才不得不交代一下事情返回长安。还有一个不太满意的人就是沈川,但也无奈的摇头执行。
他们是两个军区的司令,但这次皇上传旨,姬允和沈川全部调回京师出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对此两个人虽然有意见,但认为皇上是明升暗降,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如此认为能不执行吗?所以尽管不满意也什么没说,返回长安,作为这次武举的主考官接手工作。
李孝的御书房里,姬允一脸的郁闷:“皇上要是不行,让我当一个师长,哪怕团长也行,我想上前线。“
沈川是特战队出身,当初带领两千人的特战队远征西域,保护安西四镇十多年时间,一个特战大队扩大为两个整编师,兵力更是达到了五万之众。虽然没有占领西域全部地区,但也控制了安西四镇,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可谓功劳赫赫。西南军区组建,正是准备对突厥和吐蕃用兵的时候,把他调回出任什么副参谋长,心情也郁闷得要死。
他也说道:“皇上,要不我和温兆伦换一换吧,我看那小子就来气。”
李孝笑笑:“二位是不是认为我变相的夺取你们的兵权啊?”
两个人吓一跳,连忙说道:“不敢”
李孝叹口气说道:“二位,姬允最清楚了,于云封是忠臣,是良将,他对大唐忠心耿耿,但是却因为水平问题战死在辽东城下,几千官兵阵亡。这证明军事学院出来的人并不能直接胜任军队指挥,他们需要战场的实践和锻炼。你们作战经验丰富,而年轻一代需要机会去锻炼,把你们的知识和才能传下去,大唐才能永远强大,明白吗?”
两个人肃然起敬,皇上深谋远虑,连忙躬身说道:“皇上目光远大,臣等佩服。”是不是变相的夺回兵权两人不敢肯定,但皇上能这么说以让他们感激。
李孝笑笑:“还是少拍马屁,这次你们回来,和丁、晋二位共同为朕搞好这次武举。还有,知道韩成消息吗?”
两个人摇头,说道:“不清楚,听说他去岭南了,再也没有他的消息,皇上是不是赦免他吧,韩成也是忠于皇上的。”
李孝说道:“朕从来没说韩成不忠心,但辽东一战确实是指挥问题,他作为前敌指挥,却带兵袭击大和国军队,这是没清楚他的位置,才有辽东之败。如果知道他的消息,一定报告朕。”
“是”两个人共同答应。当时皇上确实把韩成免职闲在家里。他说出去走走散散心,随后就没有了消息,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去岭南,那是烟瘴之地,蛮夷横行,岭南道大唐控制并不严格,韩成为什么要去岭南,没人知道,不过都为他可惜。
韩成也太看不开了,当初许王府护卫队的人如今只要还在的人,最次也是师长。像丁解元,晋文斌已成为军队最高指挥者,而韩成比姬允,沈川他们都高。
对韩成如此轻率,两个人也惋惜和来气,只能点头答应。看着两个人离开,李孝的眼里是深邃,他心里念叨着:“韩成,委屈你了,希望能解决吧。”
这是李孝的一大暗中计划,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他也不能说,只能心里想一想。但他没有时间想这些了,最庞大的武举考试正式开始,早春二月的长安暖风吹过,杨柳新吐,草木发芽,一片欣欣向荣。
经过年前年后的淘汰,前来长安的十几万人终于剩下了不足两万人,而其中绝大部分进入了军队,并没有回家。皇上的选拔公平公正,那些失去参加考试的人,大部分选择了进军队,否则扩军计划不可能这么快完成。
两万人仍然是庞大的数字,今天长安有些安静,各大酒楼里也冷清的很多,只有那些前来长安的文士学子们还在高谈阔论。因为他们还有半年时间才能考试,所以很轻松。
这么冷清是今天长安十五个里坊同时开始考试。这是武举第一科考试策论。本来要求可以再家里写,但为了避免出现找人带笔,所以集中一起考试。题目考题也是临时才出现的,五天时间,每天完成一个策论,文笔测试共计需要录取五百名,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将才,统兵大将只有武艺是不行的。
通远坊的考场是临时准备的,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每人一张桌子,笔墨纸砚准备好了。每个人都很紧张,有的低头思考,有的奋笔疾书。
苏秋阳只是一个人,虽然他的三个伙伴已被淘汰出去,但也进入了武试之中,只是文试没有。没办法,刘虎,赵奇和孙超他们的文化水平实在太差,没有直接淘汰是他们还识字。
所以进入文试的只有他一个人。想想刘虎他们对他的鼓励,苏秋阳一笑,低下头刷刷的开始写。这些是他对兵法和战争的理解。五天时间要完成五篇策论,这对学武的人来说也很困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