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抛砖引玉(二)
作为生意人,牵扯到钱的问题都很敏感。参不参与是一方面,但一定要弄清楚怎么回事,说不上其中有什么商机,抓到挣钱的机会。所以对李月风的说明也就很感兴趣。
天业酒楼三楼之下一点杂音也没有,四十多人全都瞪着眼睛听李月风说。原来计划是李孝亲自出面,那样更容易说明白一些,但回去以后,李孝想了再三,还是觉得自己出面不好,因为长安一些高级人物毕竟认识自己。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制度,所有人可以忠于皇上,拥戴皇上,但不见得信任皇上,特别像这种不是单一的事情,有可能延续几年,十几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和尚一个令,谁知道换上来一个皇上说了不算怎么办?
难道因为钱造反吗?到时候皇上嘴大,随便按个罪名,就可能血本无归,因此李孝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公开参与。
另一方面长安银行只是一个尝试和开始,是作为一个商业银行开的,并非是国家银行,他只能是经营钱,却没有制造钱的权力,说明白就还是以盈利为目的。
李孝有更远大的目标,着急开设这个银行,无非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最后决定自己不出面,由李月风和柏溪出面,自己还是当幕后老板。
但是作为长安的商家,不可能轻易相信。第一桶金从哪来,李孝给李月风出主意,让他请来李令月,再告诉她自己是幕后的老板,相信如今财大气粗的李令月一定会支持。
果然对李孝感激又信服的李令月当时同意,这样李月风和柏溪心里有底了。
最后还是柏溪出面才把事情说清楚,虽然这些人都不想参加,但李月风的经营模式却让这些人眼前一亮,以李月风的实力很难和其他几家抗衡。
崔万金眼珠子乱转,李月风这个合伙人是谁?竟然有这个头脑。看来柏溪一定掌握了操作方法,自己要马上回清河找家主商量一下。
崔万金在那开始算计的时候,场面中已开始热闹起来,李月风宣布长安银行在洛阳设立第一个分行,凭银行钱票可以再两地之间自由兑换,同时银行开始向全国开设网点,争取达到每个州都有网点,相信未来五年之内可以达到覆盖整个大堂,持有银行的钱票,可以通行全国。
第一个注入资金的算是合伙人,银行总资金是一千万贯,有没有这些钱,由皇家证明,江南富商王老板出资五百万,李月风出资一百万,李令月出资二百万,还有二百万的空缺,想参与的可以投资。
李令月的资金是由大唐春酒厂投入的,王老板的资金是以田地山庄和矿产投入的,这些会报请朝廷出证明,所以大家可以把钱存进银行,在银行开设账户的商家,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资金不够的时候,利息是年利百分之十,那就是每个月只有百分之一还不到。
存款利息是月利息千分之三,银行只是挣其中的差价,这些前来的商家可都是精明人,年利息才百分之十,确实够低的,此时从各钱庄借钱,那是高利贷,最高的是月息百分之十,一年下来就翻了一倍还多,有这样的银行对一些小商家来说当然是很好的事。
今天也只是一个说明会,时间很短就散了,但消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传播,同时李月风雇了很多人,在长安东市,西市宣传,希望长安的人把钱存进银行,那样可以得利息,等于赚钱,虽然很少,但也比在家里存放着强。
有些单纯的老百姓已开始着急了,等着这个银行开业,就在这时皇上传出圣旨,在天下任何地方开设银行必须报朝廷批准,向朝廷交纳保证金,防止指空卖空,欺骗百姓,如果经营不善倒闭保证金用于偿还那些持有钱票的百姓。
当这些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大唐朝廷出台了政策,同时宣布成立中央银行,这个银行不参与经营,只是管理钱庄和银行,开银行的保证金必须交到中央银行,然后才能开业。
所有钱庄必须有朝廷发的营业执照,否则为非法经营要求取缔,主要人员治罪。
本来崔万金返回清河就是找家主崔文棣商量这件事。李月风什么人,他的财力能和世家相比吗?如果几大世家联合起来开一个银行,那不是可以控制大唐的经济吗?
正在他们召来几家家主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皇上的诏书颁布天下,要想经营银行,首先得向中央银行出抵押金,也就是保证金,否则不许开业。
这样一来李月风成为出头鸟,所有的人都看着他,想拿他当试验品。
在太极宫和大明宫的东侧兴庆坊之内,工部开始建设大型的银行,那是中央银行所在地,而与此同时一车又一车的铜钱送进了兴庆坊,换回来大唐国家出印的钱票。
这些事情是公开处理的,天下人都能看到,而那个神秘的王老板也派人往长安送钱,李月风的银行正式开业。
当天银行前面就排起了长龙,大家都等着存钱的,有利息可拿,还有保证,那些铜钱已被皇上收回押了起来,如果有一天不行了,可以凭着这种钱票去把钱换回来,当然有人相信。
在太极宫中两仪殿的李孝听着杜忠报告,脸上是得意的笑容,开银行,那是商业行为,作为皇上怎么能开,他开的是中央银行,是管理机构,而目的就是推行纸币,用纸币代替铜钱。
但纸币发行是需要用国家信誉担保的,可李孝这个国家信誉有保证吗?没有。他绞尽脑汁想出这个缓冲的办法,利用商家的信誉打开局面,再反过来用皇家的权威来保证商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把自己放在公证人的地位上,顺理成章的把这些推行下去。
等到大家相信的时候,纸币也就会以他的轻便实用代替铜钱,后世银行使用金本位制度,以黄金储量来作为保证,但此时黄金数量极少,连白银也不多。
铜钱本身是李孝这个朝廷铸造的,再反过来用自己铸造的钱做保证金,是自己保证自己,一个买空卖空的手段,把这些钱聚拢到手里。
随着这道圣旨,李孝又发出去一道圣旨,原来由各州王府和各地的铸币坊全部关闭,以后由皇家统一铸币。一旦发现私铸铜钱的,立即按重罪论处。这么做是防止个人私铸钱,扰乱货币市场,保证金失去作用。
李孝这是一步又一步的计划,本来大唐时候铸造铜钱并不是由皇上铸造,很多地方只要有铜产生的地方,大量私铸。不是不想管,而是两个原因管不了,第一地方太大,鞭长莫及。
第二大唐铜产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要,还得用丝绸来代替钱使用。就算很多人私自铸造,也不见得能让货币贬值。还有重要一点,铸造铜钱并不合适,从煤炭人工,火耗,铸出的钱还可能赔钱。
所以每个地方铸钱并不合算,都是朝廷硬下达圣旨才不得已铸造,有些地方让人造钱也没人造。只有那几个有名的铜矿产地才铸造,这恐怕是大唐钱荒的主要原因。
李孝一下达这样的圣旨,当然立即就没人造钱了。本来就赔钱的事,五文钱买一斗粮食,铸造一文铜钱却买不来相应的东西,傻瓜才造钱呢?
也难怪铜钱不够用,因为突厥,吐蕃,新罗和北部的契丹,都没有自己的货币,他们也大量的使用大唐的铜钱,大批的铜钱流通到外地,让中原的钱更加不够用。
丝绸织出一匹只是够顶一贯钱,可他的价值却超过一贯,哪有人在用丝绸了。如此一来,当李孝这些推行一个月后,就发现长安市场上已经用长安银行的纸币在交易。
新上任的央行行长张臣,天天找皇上研究,他开过钱庄,也懂这些,但皇上这一手他不懂。
张天放也很上火,他的造币厂,以昼夜加班,造纸厂也连轴转,但还是无法供应得上。
几大世家终于出手了,在长安银行开业两个月的时候,荣阳郑氏在洛阳开了第一家银行:“郑氏银行”
随后几大世家全都开了自己的银行。他们发现,铸造铜钱赔钱,但印刷纸币不赔钱,向朝廷交纳保证金后,自己可以私自印刷,那不是就有了无数的钱?所以干脆不联合,都各自开业,就像原来的钱庄一样,印制自己的钱票。
兴庆坊里面已经不能再建仓库了,铜钱太多,干脆就露天堆放像小山一样。各大世家发现这样的钱太好赚了,又不想受别人的控制,所以都自己开。
李孝收进来的是铜钱金银,放出去的是纸币,各大世家有自己的纸币,不用李孝给,但保证金却不能少,规定必须缴纳五百万之上的保证金才能开业,否则就是犯罪,罪同谋反,株连九族。
为了保证不乱发,纸币必须是中央银行统一印制的。只是上面的名称不一样,谁家的就是谁家的。收进来的铜钱是十万贯,只是放给各银行十万贯纸币,他自己又发行了多少就没人知道了。不过李孝并没宣布铜钱作废。
这样一来户部立即成立了统计局,进行全国统计,掌握大唐需要多少钱币,按户部尚书张九龄上报的数量,这是一个大的缺口,收回的铜钱再花出去,都没问题。
随着收回来的铜钱越多,印发量越大。南北方做生意的人发现,携带铜钱不如携带纸币,反正是一样的钱,纸币多方便,一个人可以带几十万贯。所以李孝的铜钱反倒没人要了,弄得户部和财政部十分着急。
财政部长韩休提出,就按着铜钱的数量发行大唐的钱币。被李孝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才明白钱印太多,就会贬值,也就不值钱了。所以财政部和户部联合,控制着纸币的发行量,让钱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内。但各大世家和有钱人的钱票还在不断增长。
李孝根本不管,仿佛没看见一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