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宁远无战事(二)
宁远区外面的唐军大营,二十万人连带二三十里,大营扯地连天把宁远新区包围,对于没有城墙的一个新区来说,里面的人都是心惊胆战。虽然宁远的区长一再发出通告,让百姓不要惊慌,宁远军会保护他们的安全。但面对如此重兵,哪能不让人害怕。
就算是再有纪律的部队,恐怕也难保不扰民,战争下的百姓是最苦的,所以百姓最怕的就是打仗。那些有钱人更害怕,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在这里,工厂、商铺是不能搬走的,就算人逃跑了,又能如何?所以大部分人都烧香念佛,保佑许王打胜仗,他们就安全了。
在宁远新区的宣传下,聚集在这里的人都明白,这一切都是那个武太后老妖婆弄出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是许王,可太后容不下他,一定要消灭许王。这种政治宣传是带有煽动性的,很快宁远新区就同仇敌忾,很多年轻人要求参军保护自己的家乡。那些大厂主和商家也纷纷捐钱捐物,答应和许王共存亡。
杨凡和林炎是干什么的?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政务院联合十大局,在宁远所有地区进行宣传,许王为了百姓不惜以身犯险去长安为人质,但武太后还是不放过他,还有那些世家门阀他们想抢占宁远的一切,支持这种战争。
本来双方的军事作战,弄得天下沸沸扬扬。李孝这种带有后世手段的政治宣传,点燃了辖区百姓的怒火和仇恨心里。
许王仁德,宁可自己身死也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如此的君王上哪找去。简单的百姓那是一个个群情激昂,每天都有要求参军的,发誓和大唐对抗到底,坚决要打败他们。
看到这种情况黄栎十分吃惊,他们都是儒家学说的信奉者,使民知之事,不使民知之由的思想根深蒂固,哪能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
了解政治宣传重要性的李孝,发出这个指示之后,达到的效果连他自己都吃惊,怎么说呢?是这时候的人好骗,还是这时的人单纯。
很多从宁远发财的人,包括那些吐蕃人和波斯人,竟然捐出的钱数惊人,可以说毁家纾难,达到官府不敢接受的地步。李孝没想到的是,他本意想用这件事来团结宁远地区的人心,让他们学会维护国家,可竟然成为这样的效果。
李孝效法后世总统夫人的作用,让裴寻芳到各州府进行慰问,同时宣传自己的思想。哪成想,裴寻芳每到一地,百姓是跪倒相迎。几句安慰的话弄得一片激动,发誓为许王效死。哪像后世百姓,拉张选票那么难。
几乎不用许什么愿,什么都没答应,也就是几句安慰关心的话,就这效果。了解到的李孝目瞪口呆,这也太容易了一点。
裴寻芳一动,不甘落后的陈玉立即在学校宣传,学生是最容易激动的,几乎所有的学生罢课,想上前线参加军队打击敌人。
有才的上官婉儿哪会输给陈玉,她是掌管文教的,又是女诗人,从大堂内地来宁远的读书人和才子,让上官婉儿的能量也不小。
自古以来文人就是事最多的,他们看问题也十分尖锐,很容易发现这当中的问题。关键是武太后,所以一切矛头对准了她。在李孝宁远新区之内,掀起了批判武媚娘的政治运动。
想一想这么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身在宁远外围的李孝逸和思必可力又怎么会不知道。今天已是第十天,听着斥候探马的报告,两个人目瞪口呆,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上当了。李孝用这十天不是集结兵力,也不是说服太后,而是进行内部动员。
宁远新区十个州,三十几个县,人口已达三四十万,如此态度就算他们击败李孝,能占领这些地区吗?无论什么人来这里,都会被赶出去。恐怕他这二十万大军也会损失殆尽,没人可以对抗民意。
最让两个人担心的是,这种论调正通过宁远新区向益州一带传播,同时引起剑南道的不稳定,加上后勤粮草时断时续,这时不用再打,已然分出胜负。
思必可力说道:“李总管,向太后禀报撤军吧?否则我们恐怕走不了。”
赵恒泽也不再说话,他是文人,更清楚发生的这一切。他担心的说道:“李总管,你们注意没有,所有传达的消息都是针对太后的,并不是针对皇上和大唐的。”
思必可力鄙视的看了他一眼:“赵参军,别忘了,李孝是皇子,他也是大唐宗亲,他会指责皇上吗?会反对大唐吗?”
思必可力这话是说赵恒泽的,但却让李孝逸一阵脸红。他也是李氏宗亲,确……,他没再说什么,把情况汇总写成奏章,派人加快送往洛阳。
“报告将军,营门外来人求见,说是大总管的儿子。”
士兵的报告让李孝逸一愣,自己儿子跑这里来干什么?发了一下呆说道:“让他进来。”时间不是太长,李孝逸的儿子李仁则从外面进来:“拜见父亲大人。”李仁则以三十几岁,显然一路疲劳,脸上有些疲倦。
李孝逸问道:“你怎么来了,家里出了什么事?”
李仁则愣一下:“不是父亲修书说你归顺许王了吗?武太后要满门抄斩,许王特派人来长安把我们接走,此时母亲和小妹弟弟已前往甘州,我来告知你的。”
“什么?”李孝逸从椅子上跳起来,好半天说道:“许王李孝,你好手段。”
思必可力也明白过来,李孝为什么要拖延十天时间,他有些发呆,李孝把李孝逸的家人接出长安,看来还是看在他是李氏宗亲的份上。自己呢,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时候外面喊道:“晋将军到。”
晋文斌从外面进来,脸上带着笑容:“李大总管与家人团聚,可喜可贺。”
“你……”李孝逸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原来他怕武太后抓着自己的家人,此时家里人又落进李孝的手里,让他要爆发的怒火压了下去。
晋文斌对思必可力说道:“思必将军,令堂和令爱已到甘州安顿下来,思必将军是不是也回家看看老母呢?”
“啊?”思必可力一愣:“还有我的家眷?”
晋文斌笑笑:“思必将军归附大唐以后,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许王怎能不关心将军的家人。高堂如有闪失,许王会愧对将军。”
思必可力无言以对,躬身施礼:“多谢许王,多谢晋将军。”
晋文斌说道:“将军去甘州当面向许王致谢吧,晋某可担当不起,听令行事而已。”
李孝逸明白了,思必可力本就是突厥人归顺大唐,这时他还有什么说的,那一定是投降了。晋文斌对外面说道:“二位进来吧,如今都是一家人,李总管不会怪你们的。”
王重山和左丘畅从外面进来向李孝逸跪下:“见过大总管,末将有罪,特来领罪。”
还能说什么,李孝逸长叹一声,苦笑一下:“免礼起来吧,你们只是比我先走一步。来人,传令全军放下武器,归入宁远新区许王麾下。”
兵不血刃解决了李孝逸的二十万大军,晋文斌现在已不能用佩服来形容了。王爷是天纵奇才,明君圣主,大唐天下必将是王爷的。哈哈一笑:“李将军,思必将军,我们是不是该去甘州参见许王呢?”
“理应如此”此时两个人不答应也得答应,再回洛阳就是人头落地。当天李孝逸和思必可力把军队移交给晋文斌,这些士兵和低级将领哪知道什么?兵随将领草随风,听令而已。再说宁远并非敌国,那是大唐许王,松州大都督,不过是变更指挥官而已。
接下来晋文斌的工作开始忙乱起来,突然增加三十万人,安置工作一大摊,这些人是来自内地各州府的府兵,他们年龄各异,多大都有,再说府兵出征是不管粮饷的,武器盔甲都是自带。
当他们听说年龄大的士兵可以留在当地参加工作,或者分配土地务农,从此以后不再是府兵的时候,都高兴万分。同时宁远各州府县发出通告,不愿意留下的可以给路费回去。
虽然宁远缺人,但李孝说中国人故土难离,他们在家乡都有亲人,是不会安心的,所以同意离开。虽然这样走了大部分,但也有近十万人留下。他们都通过驿站向家里人发出信,通知家里人来宁远,这里生活好。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杨凡和林炎不能不佩服许王的手段真高,虽然放回去二十万人,但时间一长再回来的就不是二十万人,恐怕五十万,百万。李孝当然清楚,百姓是寻求生活的,哪里好上哪去,后世那些移民潮就是证明。
这些事情是各地官员的事情,只是从剩下的十万人中,挑选出合格的人组成了一个师,宁远新编第一师一万五千人,集中进行训练。因为这一折腾已进入秋季,吐蕃从两条进攻路线上进攻了几次,可能是没准备好,所以并没大规模进攻。
论钦陵夺回玉树地区,让他的威望大涨,权力更加巩固,但想夺取金沙江以东地区还很困难,也就在入秋前只是加强防御,防止宁远军进攻。冬季对吐蕃来说不能作战,但对宁远军来说好像并没什么影响。
再一个让巴松格赞头痛的是,韩成虽然从玉树撤退,但他在当地留下了大批的游击队。同时从巴塘、格德也有不少宁远军过江,潜进吐蕃地区。
他们人不多,几个人,几十人,最多不过百十人,神出鬼没的打击领主,在当地发展武装,策动很多当地人起来反叛,支持奴隶暴动,弄得从昌都到林芝地区十分不稳定,他的军队四处救火。
宁远游击队有江对岸的宁远军支持,提供钱粮和武器,让巴松格赞也没办法,只能大开杀戒。弄得不少领地内的牧民和奴隶集体逃亡,焦头烂额的巴松格赞哪还能进攻。
吐蕃方面唯一希望的是李孝不要进攻就好,他们从进攻势态转入防御态势。在甘州接到报告的李孝得意的笑:“伟大领袖的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虽然大唐还没有工业,但也可以农村包围城市,自己又争取了一年的稳定时间,还增加了十几万的人口,再有几年时间,人口到一定基数,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向西,向东两面扩张了呢?但是一连几个月,武则天没动静,她会给自己几年时间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