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风起云涌
甘州许王府,李孝的三大臣、五局长和几个主要人员坐在他面前,会议已开了好一会,对于现在的形势在座的人全明白。武则天已完全不留余地,竟然联合吐蕃准备两面进攻彻底灭掉李孝。
面对从益州方向集结的三十万大军,背后还有不断集中的吐蕃军队,宁远军总共才三万多人,面对六十万大军的进攻,除了失败好像并没有什么出路,连一向自信的林炎此时也面色沉重,只有参加会议的丁解元面无表情。
李孝脸上看不出什么惊慌和担忧,表现的很镇定自若,让手下这些人安定不少。从心里也更加佩服李孝,真有一国之君的气概,当年太宗皇帝面对已冲到霸水岸边的突厥兵也是如此,看来李孝很有其祖父的风范。
虽然李孝表面并没什么变化,但他内心也吃惊不已,并不是因为六十万大军东西进攻,他吃惊的是历史终于偏离了他的轨道,那今后自己该如何处理,他的优势就在于提前知道历史走向,可这种情况历史上并没有,李孝该如何应对?
就是他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才保持沉默,以致会议开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研究出什么好办法,看看这些手下实在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李孝故作轻松的笑着说:“诸位别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六十万大军吗?有一点你们注意到没有,大唐方面速度很快,短短时间完成了兵力集中,而吐蕃方面却迟迟没有准备好,按道理应该是吐蕃准备好才对,为什么呢?”
他这么一说,杨凡一下明白过来:“王爷是说吐蕃故意拖慢速度?”
李孝点点头,他想到这点也是来源于后世的经验,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是讲交情的,纯粹为了利益。吐蕃想得到什么?当然是领土,他窥视大唐已多年,此时大唐出现内乱,论钦陵能放过这个机会吗?换做是李孝也会坐等着两败俱伤,再来个渔人之利,吐蕃如此慢的动作那一定是想等大唐先进攻。
既然武则天已发动军队进攻,那自己也就没必要再藏着掖着,所幸公开吧。这十几年一直是躲避和逃避,看来再没有躲开的余地。他说道:“我们是大唐的一份子,国家是不容分裂的,武媚娘出兵平灭我们,师出无名。宁远并没扯旗造反,所以我们大可以不必关心这些,但是大军压境却不能不防,因此我有三个决定。”
研究这么长时间,李孝终于说出他的决定,所有人都一下集中起精神,李孝说道:“因为地方扩大,很多机构已不能适应我们管理,因此对内做一些调整。”
李孝的话让所有人都奇怪,此时研究的是如何对抗进攻的军队,怎么又转到内部调整上来了?李孝知道这些人不明白,所以才这么说的。
丁解元提出管理委员会权力过大,杨凡、林炎开始要插手军队,这可不是好现象,军队是国家的,不是某个人的。
再说宁远军一直没有官职和级别,那是因为李孝并不是独立的国家政体,宁远军也是秘密的军队。
宁远所辖地区以十分广大,治下各族人众多,并不是中原之地比较单一的民族,同时工商业要比农业发达,如此的情况又怎么能应付战争,一旦和武则天开战,那就必然有一方倒下,否则不会停下来,这个战争恐怕不是短时间能结束的,李孝也不是不靠谁,他想了很多,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见所有人不明白,李孝说道:“北面有两道天险,阻挡吐蕃军队,他们有再多的兵力也没用,所以军事问题并不是重要问题,关键还是宁远的发展问题。从现在起,军事问题我来解决,其他问题由你们负责,所以我说一下怎么解决的方法。”
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杨凡还拿出了纸笔准备记录,李孝说道:“第一撤销宁远管理委员会,原来的管理委员成员进入各个局,负责具体工作。按大唐的方式成立一个部门,暂定为政务院设立三省一样的官员,协助我管理各局的工作。政务院设执行官一名,副官两人,主要作用是指导各局工作,原来的五局再增设几个局,把各项工作分化到细微之处。”
这一下所有人都吃惊了。以杨凡和林炎的头脑哪会不明白,李孝这是收回权力,原来的管理委员会集中了宁远的高层人物,他们一开会研究就可以做出很多决定,有时候根本不用请示李孝。其实更相当于内阁,把李孝的权力架空。看来他们的行为终于让李孝怀疑,打算收回权力,一个政务院三个执行官,那也就相当于三位丞相,把下面各局细化,细化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必然导致权力分散。
看来许王也不白给,明了这些,几个人都表情严肃。李孝也清楚,自己这是倒退,原来他想推行内阁制,那样自己就很轻松,基本没什么事干。但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内阁制必然存在议会监督,同时要有一部宪法来作为行为准则,否则就是议会的几个人自己说了算,太随意。
不能进行普选,哪来的议会,又怎么制定宪法?全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怎么进行大选?把自己架空必然是有人趁虚而入取代自己,李孝也不能干。
想推行自己的那一套,就必然牢牢抓住权利,所以他把管理委员会撤销,以后一切自己来决定,虽然累一些,但可以保证不出现问题。
促使李孝这么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宁远的情况不断泄密,证明自己手下当中也有蒙面人的人。他能有那么大势力,在武则天身边都有人,自己身边又怎么会没有。
李孝的人很复杂,官员体系也不完善,他在后世毕竟只是一个普通青年,并没当过官,对行政制约手段了解的也有限。只是知道大的方向和方法,什么军政分开,三权分立,可这些眼下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无可奈何的李孝,只好也采用此时的方法,把大权抓到自己手里,然后再慢慢的想办法。
有这个打算,他还是借鉴了后世的经验,那就是把权力尽量分散,不让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掌握太大权力,所以很快就把自己打算的改变传达下去。
在原来的五局基础上成立了教育,交通,军需,通讯,财政和税务,各局,加上原来保留下来的局,共计十几个局,这一来每天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政务院里,不得已把一部分权力下放,李孝只是掌握政策性的事情,还不算太累,有时间来处理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出乎大家预料的是,政务院的院长是黄栎,杨凡和林炎成为两个副院长。这个计划下达没几天,名称就全变了,所有人称呼黄栎为黄相,两个副院长也成为左右副相。
为什么,李孝心里清楚,一来院长这个词并不被大家接受,还不习惯。另一方面所有人都看出来,李孝就是宁远的皇帝,那三个执政官是什么?当然是相爷了。
对此李孝并没干涉,这一变动出现太多了问题需要处理,以甘州为首的各地州府开始忙碌起来。情况并不是李孝想的那样,有几个州的刺史和几个县令竟然不辞而别,弃官逃走。是担心李孝失败被牵连,还是不想扶保李孝不得而知。
李孝下令不要追究,让他们离开,重新委派官员,制定相应的制度。这些问题一大堆,每天三位执政官累得晕头转向。黄栎感谢李孝的信任,夜以继日的工作,连一身武功的林炎都感觉到吃不消。
好在一切都以大唐的模式建立,执行大唐律,也就细微之处做一丝变动,但也相当麻烦。
李孝发出的命令是小机构办大事,每个部门严禁机构臃肿,截撤很多冗员,保持机构精简,所以每个部门都不轻松。
其实工作细化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大部分的事情都集中在政务院,大事李孝决定,如此一来李孝也很忙。很懒的他把很多不重要的事推给政务院处理。
李孝把精力全都用在了军队上,对宁远军进行了大量的变化。丁解元成为宁远第一军军长,指挥两个师,韩城为第二军军长,指挥两个师。
因为不再是以前的战斗方式,当然兵种就出现变化,部队终于出现了工兵、骑兵、辎重兵和炮兵,这样一弄,工骑炮辎步,宁远军成为综合作战能力的军队,也一步步迈向正规化。
李孝随后发布了军官将领的职务和军衔,这一套完全和大唐的军制没有关系,在宁远辖区实行了募兵制,取消大唐的府兵制,这一切都让所有人新奇,也让人佩服,只是军费开销一下上升一个台阶。
财政和税收终于分开,晓慧是财政局长,上官婉儿临时成为税务局长,李孝的最亲近的两个人掌握着宁远的财政和税收。
明白的人不说什么,不明白的人很奇怪,如此关键时刻,面对两个方面的大军进逼,李孝不是想办法应对,而是进行内部变革。难道他不知死活?不是李孝不知死活,是他想到了退敌的方法。
分析和情报显示,只要大唐军队不能取得胜利,吐蕃就不会进攻,因为他在等两败俱伤,想坐收渔人之利。这样只要李孝不败,吐蕃就不敢进攻,也不可能进攻。如此一来李孝只剩下面对大唐的三十万军队。
李孝逸心里清楚,他是被架在火上烤,胜自己好不了,败也好不了。李孝可以无视吐蕃二十万大军,恐怕也不会在意大唐的三十万大军。
自己有必胜的把握吗?这次太后通知所有李氏宗亲齐聚洛阳,为什么?李孝逸也心里没底。自己只有打胜仗才能保住命,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随着发出诏命的时间临近,李孝逸也不傻,他想等待结果出来,所以进兵不快,再加上三十万大军集结也不是短时间的事。
春天已悄然过去,盛夏来临,前锋大将朱世勋领兵一万,作为前锋,左路大军是王重山,右路大队左丘畅,他自统大军为中路,向宁远进攻。
李孝把他的王府中心迁移到甘州,李孝逸的兵锋就指向甘州。左路军进攻康定,右路军进攻松州,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稳扎稳打。
李孝逸也顾不得那么多,虽然他是李氏宗亲,但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得不消灭李孝。后路大军武攸济是干什么的,李孝逸清楚。
当面的宁远军只有两万人,他不知道李孝是打算投降还是打算逃跑,为什么没有做出什么反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