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水师赶到天津卫得时候,此时后金人已经开始往回撤退了,牢牢把守住了遵化、滦州、永平等城池的后金人,丝毫不见慌张,大摇大摆地带着这些时日在各个城池劫掠的人口、物资,沿着原路返回关外。
此番带着澎湖水师前来勤王的,是吴杰,作为洪门洪堂当中最骁勇善战的一员大将,李天养希望吴杰能够实地去见证一下后金人的队伍真正实力。
之前俘获的后金战士,让洪门上下对于后金人的个人素质有所了解,但是相比而言,真正战事当中,个人武勇其实并不能完全左右战局,最后看的还是整只军队整体素质。
随同吴杰前往的,还有董浩然他们这些参机处的成员,只有知己知彼,日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出来,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此时袁崇焕督师已经被下了监狱,勤王大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整个大军军心涣散,哪里又有心情去追击在东边大肆劫掠的后金人。
吴杰所带领的水师将士,在天津卫上岸以后,也没有去与大军汇合,而是沿着后金人劫掠的方向,一直往东尾随过去。
吴杰他们此时觉得,就算汇合到京师繁多的勤王大军当中,也未必能有什么结果,反而还会有很多掣肘,反不如跟其他勤王人马一样,尾随在后金人军队之后,对其进行骚扰袭击,这样还能发挥些用处。
吴杰可不是李天养这种滑头,他既然带着水师队伍出来了,心里还是想要好好见识一下所谓满万不可敌的后金女真人在战场上到底是何等威风的。
此时已是崇祯三年的正月,紧赶慢赶的吴杰等人,其实到来勤王得时候,已经进入到了战事的尾声了,皇太极在各地大肆劫掠一番之后,占领了遵化、滦州、永安等地之后,正准备带着劫掠得人口回归关外,去消化这回劫掠得人口物资。
吴杰他们最终所得到的收获,不过是镇压了数起大明朝残兵败将荼毒百姓的事情,甚至连后金人的尾巴都没有看到。
这让吴杰很扫兴,却也让董浩然他们信中松了口气,毕竟此番前来勤王救驾,其实际也不过是要做做样子而已,并不是真的要跟后金人打个你死我活。
能跟后金人较量一下,感受一下对方在战场上的实力固然不错,但是能够保存澎湖水师就将士们的实力,也同样重要。
像吴杰那样,顶着巨大风险绕过大明朝的主力部队,去尾随追击后金人的军队,在董浩然他们看来,却是有些冒失的,不过吴杰是主将,他们只是参谋,很多事建议,而对吴杰的决定没有太多掣肘。
后金人那我毛都没有看到一根,只看到后金人劫掠过后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就连吴杰他们这些在刀剑浪口上打拼,自认为心肠已经冷硬了的汉子,爷都不由得猩红了双眼。
华夏文化就是这么奇怪,窝里斗得血腥四起,大家或许都觉得无所谓,可要是外面异族之人攻打进来,荼毒百姓们的话,这华夏大地的百姓们,总是会同仇敌忾的对这些外来者报以仇视的目光,一如现在吴杰他们的眼神。
回归京师,在京中安顿了数日之后,吴杰他们就被遣散回去了,打道回府了。
京师当中此时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从各个角落钻出来,逃进了京师高高的城墙当中,这样才有一份安全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只能将大部分的勤王大军各家遣散了,他们也拿不出太多的粮食来继续供养这些驻扎在京师附近的军队。
加上后金仁这回赚大发了,正需要时间来消化充实自己的实力,在刚刚入侵完了大明朝京师之后,就派出了求和的使者,意图保持现在所占有的地盘。
不管朝廷这边药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面,反正吴杰他们这时却已经是打道回府,朝着大元岛返航而去了。
崇祯三年三月,吴杰他们终于回到了大元岛,李天养他们则同样收到了来自京师的进一步动向。
袁崇焕这位督师的入狱,是在李天养模糊记忆当中有映像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原来是发生在这里,然后随着后金人撤出关内,继续回到关外去,李天养这时心里才小松了一口气。
看来自己记忆当中的历史,还是没有大方向上的改变,这位崇祯小皇帝想必还会在他的皇位上呆上一些时日吧!
对于袁崇焕这位历史名人,李天养的感触颇深,他想要动用自己手中的能力,看看能不能解救下这位有着一定军事能力的领军人物的,这样或许还能干煸未来大明朝的历史。
但实际他同样清楚,改变既定历史的难度有多大,以他现在在朝堂当中的影响力,想要说服崇祯皇帝放过袁崇焕,机会渺茫,而且李天养也不知道这历史若是改变了,又是否真的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最终,李天养还是打算明哲保身,不管那朝中如何风云激荡,他还是默默发展着洪门的实力。
齐三他们再一次出发北上了,去岁粮食上的紧缺问题,在洪门发动群众全部种植了两季粮食之后,有了很大改观,加上此时洪门财政上面的宽松情况,李天养也没有停止从湖广两地采购粮食回来。
故此,停歇了半年左右的招募工作,在粮食有了一点盈余之后,李天养再次让齐三他们行动了起来。
陕西那边的灾荒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农民军队的暴动也如同那星火一般,在慢慢燎原,再加上后金人此时火上浇油一样,在大明朝的心脏位置来了这么一记重创,朝堂当中甚至还把镇压农民暴动的军队调拨了部分去勤王,给了农民军队喘息之机。
如此,陕西等地的流民,依然还是如同蚂蚁一般繁多,对于齐三他们来说这是他们最适合的情况,都不用再多说什么,源源不断的流民就被运送南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