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都会总结学习一下前朝灭亡的经验。不过,人的事情总是很奇怪,往往总结完了,也改革了,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西汉亡在王莽这个外戚手里,东汉就一直捂着口袋,严防外戚,结果宦官又出了大问题,弄出个党锢之祸,勾出了黄巾军起义。
司马炎篡魏建晋,认定曹魏亡原因在没自家人帮忙,一上台就封了27个司马宗室为王,结果'八王之乱’把西晋闹腾死了。
东晋死盯诸侯王,大搞门阀政治,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王敦、龙亢桓氏桓玄接连起兵,又毁了东晋。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总结了前朝灭亡的原因:北周亡在丞相篡位。(嗯,杨坚就是那个篡位的丞相)
杨坚掰着指头,数了数之前出名的丞相:曹操父子(废汉建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篡魏建晋)、王导倒是没篡位的心思,但人家‘分赃'分的好,东晋一开始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又有刘裕(代晋建宋)、萧道成(篡宋立齐)、高欢、宇文泰、宇文护,再加上自己。
杨坚数完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丞相没几个好东西。
为避免重蹈覆辙,杨坚下定决心,要收拾丞相制度!
杨坚从小被养在寺庙里,文化水平不高,改革方法却简单有效:一个人容易专权,我弄他一窝,大家都是宰相,互相制衡,谁也别想专权!
于是,中国最伟大的z治体制诞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顾名思义,就是三个省、六个部。
严格来说“三省”应该是五个省: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但这个内侍省跟秘书省看名字就知道是伺候人的部门,管不了事。
内侍省是宦官机构,秘书省管的还不如现在领导秘书管的多,就管书籍和历法,以权力大小来说,这两省都属于靠边站类型的。
所以,五省中,掌握实权的就三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这三省是正经的权力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内史省负责领旨、制诏,老大叫内史令;(唐朝改叫中书省)
门下省管审核、盖章,老大叫纳言;(别的朝代一般叫侍中,杨坚为避讳他爹的忠字,所以叫纳言)
尚书省负责执行,老大原本是尚书令,可杨坚生怕有人权力过大,再干‘丞相篡位’这样没生儿子没py的事。
所以尚书令职位存在,但一直空着,谁也不让当,尚书省的实际老大就是左、右仆射(ye)。
官阶上,左、右仆射是平级,但实际中,左仆射稍微高那么一丢丢。
三省里边,尚书省人最多,权力最大,杨坚就又把尚书省给分成了六个部门: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
六部老大叫尚书,副职叫侍郎。
这个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自打隋文帝杨坚创立起,直到清朝灭亡,这套制度就没丢过,一直被模仿,从末被超越!
肯定有人好奇,三省六部制到底怎么运转呢?咱们再举个例子说说。
比如,年度财政报告出现赤字,国库钱不够花,有官员建议适当加税。
皇帝同意了,就让中书省起草加税法令。
中书省写好了,送到门下省。门下省一看:不行,加太多了,不合规矩,老百姓受不了。
门下省不同意,就会把原件改一下,写上审核不通过意见,送回中书省,这叫涂归,也叫封驳。
中书省一看:太多了?得,内部开会讨论吧,根据门下省的意见,再细算一下,看看到底能减多少。
中书省算好了,再写一份,再送去门下省。
门下省一看:嗯,行,这次没问题。老大纳言给签上字,门下省给写上审核通过意见。
门下省审核通过后,要送给皇帝过目,皇帝看看没问题,确实是自己意思的准确表达,用御笔写上一个“可”表示同意了,然后门下省拿回去,原件存档,工工整整抄一份,盖上玉玺大印,这份诏书就成了正式的红头文件了,转发给尚书省,执行去吧。
诏书到了尚书省,左、右仆射就把民部尚书叫来,传达中央精神,你们民部就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吧。
这样,这个加税的法令就在全国开始执行。
为了防止专权,这流程一样不能少,一切都得按程序来。规矩就是规矩,谁都不能越格犯规,别说宰相,就是皇帝想越权干点什么也是白搭。
要是尚书省收到的诏书,没有门下省的盖章,对不起,拒绝执行。你就算找皇帝签上字,尚书省也不执行,这叫没法律效力,必须门下省盖章,这是死规定。
自打有了制度的约束,历史上就时常会发生官员不给皇帝面子的事,宋朝最多,经常让皇帝颜面扫地,不过宋朝不光是因为政治制度,还跟“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有关,咱就不说了,说个唐朝的。
唐朝有个叫李藩的牛人,一个小小的中书省给事中,胆子贼大。皇帝发来的密旨,他也敢不同意。
不光不同意,李藩还把他认为不对的地方,在圣旨上打上x ,涂涂改改,把圣旨这么神圣的东西抹的跟菜贩子的记账本一样,最后再总结性的写上个大大的“不可”,给皇上扔了回去。
关键皇帝还不能怎么着他,这是人家给事中的权力,这就叫‘用制度约束权力,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去’。
任何一个伟大的盛世,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里程碑,是古代政治体制最伟大的发明。
唐初中央的管理,承袭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制定方案,门下省负责驳正违失,审核盖章、尚书省具体执行,其中尚书省的权利是最大的,因为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六部直接受它的领导。
六部分别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六个部门所管辖的事务,基本上囊括了一个国家的总体事务。(民部改成户部,避讳李世民的民)
而唐初所谓的“宰相”其实就是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高官官叫中书令、门下高官官叫侍中,尚书高官官叫尚书令,其中尚书令这个官职因为李世民即位前曾经担任过,所以他当皇帝后,不再设尚书令一职,而改设左右两个仆射。
除此之外,凡官员头衔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机务”、“参知政事”等称呼的,都算作“宰相”。
ps:申明——原本这个科普贴我是准备自己写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光明正大放在正文里水字数。
但动笔之后才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太干,在趣味性方面,比上文差了许多。
再三思考之下,还是决定稍加整理后,引用百度贴吧里的内容。
如果只有几十字,我就当引用了一首诗,厚着脸皮也就放正文里了,但归纳整理后,发现居然有两千多字。
这下子就算我脸皮再厚,也没办法用它水字数了。
因此放在作品相关中,并加个申明。
有兴趣的就看下,没兴趣的可以略过,左右只是科普一下,对主线情节不产生影响,不看也不会引起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