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入阁的,除了徐光启外,还有王在晋、熊文灿以及朱燮元。其他三人都是当场奉旨入阁,而朱燮元,则是以阁老的身份,坐镇西南,进行督战。
如今,既然西南战事即将结束,他的回归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介时,内阁的权力必然要经过一番调整,更不要说,皇帝会不会借着这个机会,再度增加阁臣。
毕竟徐光启携内阁凌迫皇帝,是不争的事实,以皇帝的性子,不可能没有反应。台湾巡抚衙门,除了巡抚外,还有六名主官,那内阁在首辅之下,多增加八名辅臣,也是可以接受的。
能入内阁的都是人精,哪怕是资历最前的熊文灿也是如此,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也能将皇帝的想法猜出一二来。
内阁人数增加是必然的,只是不知这个时间点在什么时候。
钱龙锡将这个关键点出来后,内阁顿时陷入沉静当中,所有人都在游移不定的猜测着。
“内阁增减之权,操之陛下,不是吾等可以妄加猜测的。”良久,徐光启才低低说了一句,他是知道皇帝的,想要将权力掌握在手中,容不得下面的人冒犯。
只是,既然做到了这个位置上,徐光启就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权力流失,他和皇帝的争斗,几乎是必然的,只是两人良好的情义以及天下为公的心,会将这种斗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斗而不破,争而不伤是最基本的前提。
“首辅大人高义,我等自愧不如。”钱龙锡自嘲了一句,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多不多人,和他们真的没什么关系,这是该首辅头痛的事。
王在晋和钱龙锡嘿嘿一笑,也不在意,转而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们两人忙碌的很。
徐光启却没走,而是沉默的看着其他三人离去的背影。内阁现在并不团结,王在晋和熊文灿只是专注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并不关注,对于他提出的议案,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完全不参与进去。
倒是钱龙锡,介入的比较多,时而会提出些意见或者反对。看起来,整个内阁似乎很分裂,但是徐光启却觉得还不错。
若是成功,也就不需要太多人,若是失败,不牵连到其他人更好。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改革者都没用太好的下场。
不过,自己死了不要紧,还有皇帝呢,只要陛下一心坚持下去,就绝对会找到继任者。大明英才何其多,既然能有第一个徐光启,就一定会有第二个。
而这也是徐光启为何要逼迫皇帝,让其居于幕后,而自己站到台前来的原因。他想保留一定火种和希望,在自己失败身死时,能传递下去。
只是,目前看来,皇帝并不想就这么隐没在幕后,他召集周延儒和钱谦益南下,就是想要做些什么。
不过这样也好,皇帝做试点,选择出更好的政策,而自己则负责全面推广,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这样的话,天下的目光还是在内阁,聚焦点还是在自己身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徐光启低吟一句,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朱燮元即将回归内阁,他的回来,会对内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若是对方和钱龙锡联合起来,就能和自己分庭抗礼,甚至若朱燮元被授予次辅的职位,带着钱龙锡,都能对自己进行压制。
别说不可能,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和他是否保守派并无实际的关联。司马光鼎鼎大名,更是写下了《资治通鉴》这种旷世巨作,不一样是保守派,在赶走王安石后,将所有新政全部废除。
朱燮元,保不住也是这样的人。
面对这种局面,除非皇帝支持,或者他将王在晋和熊文灿拉拢过来,不然的话,到时候内阁的主导权将会易手。
一个首辅,控制不住内阁,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未雨绸缪计,一些事情,要提早开启了。改革一旦启动,到时候就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反对的,而在确定失败前,想必没人会和一个要背锅的首辅作对。
“差一个破局者和审判者。”徐光启在心中默默的想着。
破局者好说,都察院中有很多这样的官员,为了升官,他们不惜一切,尤其是各个地方都察院,为了脱离那些偏僻的地方,让他们上一些乘除藩王的折子不算啥。
就算是怼皇帝,只要之后能离开,也只是小事而已。其中,尤以云贵等地的都察院御史最为热切。
反倒是后一个,对藩王的审判者,或者所审判机构不好找。宗正寺早就荒僻,名存实亡,如今藩王的各种事务都是礼部在管辖,但是让礼部去的话,孟绍虞第一个不答应。
或许可以交由三法司来进行,徐光启若有所思的想着。
而想到这里,他忽然想起来,皇帝曾经提出的一个议案,想要将大理寺超拔到正二品职位,和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相当的地位。
或许可以从这里想法子,大理寺卿陈扬美也是个素有清明之人,让他审理涉事藩王想必没有问题,他本身就是个嫉恶如仇的性子,何况还有着提拔的诱惑在,不愁不尽心。
不过,提起诉讼的人又让徐光启再次头痛起来。
大明也是有基本的诉讼程序的,想要审理藩王,起码也要有一个原告,而很多的案件中,原告早就死亡,根本无法当庭对峙,何况,大明如此巨大,藩王众多,让所有原告都来京师也不现实。
同时,侦缉取证也是个巨大的问题,没有大量的人力,是无法将罪证和卷宗都搜罗过来的。
其实,原本涉及到藩王,交给锦衣卫是最好的处置措施,对方有强大的人力,有自己的诏狱,有审讯的权力,简直一套龙服务。
只是,将皇帝从明面上赶出去的徐光启,并不想将今上再次牵连进来,哪怕是手下的抓牙也不行。
“嗯嗯,都察院有弹劾、监督百官的权力,藩王也勉强可以归入其中,提出弹劾、状告的事情可以由他们进行,包括地方上的证据搜索。”
“不不不,都察院的范围还没这么广,目前地方只有十三处,而藩王却远远不止这些,还是交给刑部去侦察,地方府衙县衙都有刑房,手头有捕快,完全可以办这件事。”
想到这里,徐光启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基本的程序有了,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了,整个操作过程,一定要在朱燮元回归前完成,只要盖棺定论,就无人能够推翻。
而徐光启不知道的是,他想出的这个流程,在今后成了大明司法的基本程序,虽有小改,但大的方面却从未动过。
徐光启也因此被尊称为司法程序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