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使潜艇尾部流入转子的水流产生预旋,起到均匀来流的作用、改善转子的进流条件,从而提高潜艇的推进效率、降低推进装置的噪声;但转子的推进效率稍低。
“后置定子式”泵喷推进器。
由于定子可以回收转子尾流中的部分旋转能量,转子的推进效率相对较高:但噪声稍有提高。
潜艇上大多采用“前置定子式”泵喷推进器。
赵卫东知道,后世的国内因为种种原因。
还没有在潜艇采用这种推进方式,他当然也清楚,其实在后世国内在潜艇推进系统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后世国内很多技术,对于现在来说,还是非常先进的。
赵卫东决定所有的潜艇,都必需采用泵喷推进器。
对于战略核潜艇,赵卫东决定也抄袭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米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排水量:
18750吨,规格:全长170.7米;全宽1.1米,吃水11.8米,主机为一具通用电气S8G自然循环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台蒸汽轮机,齿轮减速装置,单轴,1个7叶螺旋桨。
航速0节以上,下潜深度400米。
艇员编制155名,续航力1000,000公里“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第四代战略核潜艇。
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共建造了18艘。
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拥有4个垂直导弹发射管。
可发射4枚“三叉戟II”型导弹。
该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在1.万公里以上,命中精度90米,每枚导弹最多携载1颗弹头。
攻击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是美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兵力的中坚力量。
其主要使命是用“三叉戟”导弹袭击敌方的大城市、政治经济中心、兵力集结地、港口、飞机场、人口稠密区及大片国土等软目标;也可以袭击敌方的陆地导弹发射井等重要战略硬目标。
如果携带“三叉戟”-Ⅱ型导弹。
共有19个核弹头,爆炸威力为9100ktTNT当量。
对数亿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三叉戟”导弹的射程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俄亥俄级潜艇只须部署在米国,即对敌人目标具有极大的威胁性。
最初8艘俄亥俄级潜艇,皆部署于缅因州的班哥外海。
其余则部署于乔治亚州的京斯湾。
这意味着俄亥俄级主要任务区域,仅须在米国拥有控制权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优势。
俄亥俄级潜艇的任务行程表。
是先以一组乘员执行为期70天的巡逻任务。
之后有5天进行整修保养,整修完毕再由另一批乘员登舰执行任务,每九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时进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换,每艘船的保险率高达60%。
当然,赵卫东也知道,不可能造得一模一样。
但是,这些制造企业,自己的财团都有大量参股。
很多的技术还是拿得到的,但是一些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因为米国控制得非常严密。
但是,赵卫东也有自己的优势。
他拥有非常强大的未来科技,这也是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这让他的很多技术,都能大幅超越时代。
但是,赵卫东也清楚,各国尤其是二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器技术,未来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果自己停滞不前,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这二十多年的科技优势。
也将很快就被超越,况且还有不少的核心技术。
赵卫东根本没有掌握。
到时候就没有优势了,因此必需争分夺秒的创新发展。
这样才能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竞争优势。
虽然目前自己的核弹头,其运载工具的技术,在吸收各国精华结合未来技术的基础上,已经相当成熟。
但赵卫东知道,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今后仍将不断发展。
自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先进。
赵卫东知道,在核武器设计技术上,未来的目标是小型化、提高威力比,加强某一特性和效应等。
在核武器材料技术。
涉及裂变和聚变核材料生产,高能量密度炸药和推进剂,弹头壳体材料,发动机壳体和喷管的新型复合材料等,要不断革新、创新。
在核武器引爆控制和安全技术。
目标是起爆更准确、更可靠,控制更安全,抗辐射和抗干扰能力强等。
在加速器、反应堆与临界装置技术。
涉及核定向能武器的发展,核武器冷试验(非爆炸试验),核潜艇动力反应堆的关键技术,也必需不断开拓创新。
在核武器试验与诊断技术上。
包括核武器效应测试,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测控等,要进一步提高。
在核武器加工制造技术上,不断变革创新。
在计算技术上,核武器研制、试验需要大型、高速、大容量、通用计算机,也需要嵌入式小型化功能全计算机及相应的计算技术。
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
要特别重视计算机的模拟技术。
赵卫东知道,未来会禁止核武器大气层试验,地下试验也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就对实验室模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如核武器爆炸效应模拟,运载工具飞行器风洞模拟,核武器设计和作战模拟等技术。
对超级计算机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微电子学和光子学技术,微电子电路、光纤和光子器件对核武器系统研制和抗核加固起着关键作用。
定向能武器技术,这是进一步发展特种效应核武器的关键。
核武器长期库存安全与可靠性科学管理技术。
核武器的作战性能将进一步提高。
未来核武器威力多数将在数十万吨TNT当量范围,但作战性能将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
命中精度更高,具有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就象后世的米国B-5G战略轰炸机携带的空射核巡航导弹,弹头当量为0万吨。
其A型射程100千米,误差率为185米;B型射程500千米,误差率为0米;C型采用惯性+GPS复合制导技术,射程750-400千米,误差率为小于16米。
突防能力更强。
米国B-5、B-1B和B-战略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分别为100、0.75和0.1平方米。
被同一台雷达探测到的距离,分别为95、8和17千米。
可见采用先进隐形技术的B-和B-1B飞机空中突防能力大大超过B-5飞机。
采用隐形技术的核导弹也有类似特性。
如米国“战斧”巡航导弹。
发展分导式多弹头使对方难以拦截,也是提高突防能力的一种手段。
抗核加固技术将更加成熟。
核武器在核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突防时敌方的拦截更加困难。
核爆炸效应对武器系统有破坏作用。
破坏机理和程度取决于效应类型和核武器的威力。
例如,冲击波能使导弹蒙皮凹陷,破坏地下井盖;热辐射能烧坏导弹和地面设备外表,降低其结构强度。
瞬时核辐射能破坏电子器件和弹头引信。
核电磁脉冲能干扰或破坏电子器件、设备,使火工品误爆,中断通信等。
抗核加固是核武器系统,为抵御敌方核爆炸效应。
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
据米国报导,核爆炸能使距其5千米以内的米国M调导弹或距其10千米以内的前苏联战略导弹偏离目标。
而俄罗斯则称其最新的SS-5洲际导弹。
抗核加固水平高于上述两种导弹,除非被拦截弹直接命中,敌方拦截弹的核爆炸效应不能使其偏离目标。
确保现有的核武器灵活反应能力。
灵活反应能力主要是从戒备状态,到实际使用的反应速度,选择和变更攻击目标的能力。
为战略导弹配备多种弹头。
供不同作战目的使用,是美、俄等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俄SS-1导弹能携带当量分别为1 万吨和10万吨的核弹头;一种纯高爆炸药弹头,一种空爆杀伤破片弹头,一种高空爆炸电磁脉冲弹头和对付战场雷达或海军雷达的反辐射寻的弹头。
米国为其“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研制了非核钻地弹头,用于摧毁敌方深层地下指挥中心、核设施、化学弹头贮存库。
这样就为战略武器找到了新的常规用途。
掌握先进核技术的国家,将来还会研制“第四代核武器”,逃避全面禁试条约的限制。
第一代核武器是用铀或钚制造的原子弹。
现在,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和技术已广为人知,无需进行核试验就可以研制成功,因此这种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当今的主要威胁。
第二代核武器是热核武器,即氢弹。
经过50年的发展,这种武器的技术已经成熟,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不大可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目前能够被核大国所接受,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代核武器是效应经过“剪裁”或增强的核弹。
研制这类核武器需要进行核试验,因此受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
第四代核武器,是以原子武器和核武器的原理为基础。
所用的关键研究设施是,惯性约束聚变装置。
因此它的发展,不受全面禁止试验条约的限制。
在军事上,由于这类武器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只有那些拥有第二代核武器。
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才有能力发展第四代核武器,其扩散将受到限制。
第四代核武器的某些研究。
在后世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例如:干净的聚变弹、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的炸弹、原子和核的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金属氢武器。
氢气在一定的压力下可转化为固态结晶体。
在室温下无需密封可保持很长时间,这就是金属氢。
金属氢的爆炸威力相当于相同质量梯恩梯炸药的5~5倍,是目前可以想象到的威力最强大的化学爆炸物,金属氢武器已列为米国国家的研究项目。
核同质异能素。
所谓同质异能素,是指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相同、在可测量的时间内具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核同质异能素,大约是比高能炸药的能量大一百万倍。
其核裂变反应能量更大。
后世一些研究所已经在系统研究,核同质异能素的性质和释放能量的方法。
像金属氢一样,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可作为“常规武器”。
也可作为“干净”氢弹的扳机。
反物质武器。
反物质的研究始于40年代后期,但进展缓慢。
1986年,在磁陷阶中首次捕获到反质子,从此对反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表明,极少量的物质与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称为“湮没”反应。
可迅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足以压缩钚或铀丸产生链式反应。
只要几微克的反物质,就可用作热核爆炸的扳机,或者激励出极强的X射线或r射线激光。
反物质在军事上有多种用途。
它是未来研究的第四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是对核军备控制的挑战。
它巧妙地绕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当然这个距离现在还很远,第四代核武器就在后世也尚未达到实用化的程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