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头本是聪明妹
历史的车轮,又转到了那个令国人难于忘记的上个世纪的1968年……
就是在1968年1月1日,顿时之间,我们伟大领袖便向全国广大城镇青年,发出了一个具有特别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伟大领袖的号召,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使到我国广大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此以后,便就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在全国的城镇之间,正在蓬蓬勃勃地迅速地开展起来了……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是从1968年的九月份开始,由于当时学校对我这个自请的学校工人,又兼是“黑五类”子女,进行了清退。于是,我就万般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马上返回到自己老家务农去。
此时,我们家里的尹妹,她已经在我们的父亲的安排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的1967年就回乡务农了,还比我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回来。同时,她也是我们全家返回家里务农的第一人。
其实,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我在《风雨人生路》第七卷,已经有了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多说了。
到了大约是1968年的1月份,有一天,在下午四点钟左右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家的七妹和八妹,她们又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一块从凤山学校返回家里来了。
后来,我从她们两个人的口中,才恍然大悟其中的缘故。原来,此时,她们两个人都算是从凤山初中和凤山小学毕业了。但是,当时全县的所有高中和初中,一时之间,都还未进行招生。
大约又过了一些时候,此时,全国又掀起了一股全民办学的浪潮……
那是在北方的一些省份,普遍推行“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生产队联合办小学或耕小。”的这样的办学模式。
因此,要求所有公办教师,都要返回原籍的学校继续上课。同时,要求像社员一样,实行同工同酬地记工分,领口粮。美名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结出的的丰硕成果”……
当时,在我们良荔大队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的积极努力下,便成功地举办了我们良荔大队初中的第一班,共招收了将近五十个初中一年级的新生。
此时,正好又是我们家里的八妹,她刚刚回到家乡来的时候。当时,也不需要举行入学考试进行择优录取,只要说是已经小学毕了业,自愿地报个名后,就能够进去读了。
在我的印象当中,当时在我们生产队中,就有汝云大嫂的亚凤王小云、其珏的二儿子大贵王小球和我们家的八妹三个。并且,还是由在良荔大队初中任教的南哥,他亲自为他们报名的呢。
但是,七妹王卓要继续读高中的话,就必要由大队的贫下中农,按照东平高中所分配下来的名额指标推荐。这样一来,那就自然轮不上她的份了。
在当我在1971年9月,荣幸地被我们良荔大队贫下中农,推选当上了大队初中的民办教师的时候,此时,良荔初中已经毕业了第一班和第二班两届初中班的学生了。
但是,当时的那两届初中班学生,他们升高中是不用进行入学招生考试的。只是由东平高中按照各大队在全公社人口的比例,分配名额到各个大队后,由大队的贫下中农审查推荐就可以了。
显然,这种招生办法,几乎跟当年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基本上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当时我们良荔大队,每年所分配下来的高中招生的名额,也不碍是十个左右这个幅度而已。
有诗为证:
小学毕业返故乡,幸运又能把学上;
新定招生新政策,全是选送够荒唐。
后来,我到学校当老师之后才真正知道,开始成初中班的时候,学校只是以劳动为主,考试就只是形式地搞一些开卷考试。因此,学生真正学得究竟是谁好和谁差,甚至就连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心中都一样是没有底的。
因此,每年进行推荐高中入学的新生时,通常就是以那些出身根正苗红、家里又人当干部者,一般来说,就是所要推荐的对象了。因此,后来我们村子上,就只是我们的亚凤王小云一个人,被推荐读高中就可想而知的了。
后来,我还听到当时曾经当班主任和负责语文、农基两个科目教学的志辐老师,他曾偷偷告诉我才知道,在他的班中,也曾有几个平时学习很好,又是具有聪明才智的学生。
因此,他便惜才爱才,又作为是班主任的他,就想推荐给大队进行研究。但是,当大队一查到他们的家庭成分出身,或社会关系都较复杂的时候,便大笔一挥,马上将他们都全部给划掉了。
最后,所选上的全部高中入学的新生,都是在政治上可靠的贫下中农子女。因此,我们家里的八妹和上高村上其珏的二儿子大贵,显然就无缘读高中,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我回想当年此种招生办法的时候,真是感到实在是大不公平了。因为,只使是你就是再有天大的聪明才智,如果是在这样的招生政策下,都是一样地无希望的。
最后,我们的志辐老师,他曾经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了一句肺腑之言:
“王飞老师,我也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且又当过几十年的教师,教过无数的学生。像你们家里的那些兄弟姐妹,全都是读得书的。但是,如果靠推荐选送的话,你就是如何的好,都全然无用。这不是误了国家的人才吗……”
自从我们八妹初中毕业,没有被推荐上高中读书以后,便安心地回到我们生产队,一块跟社员们早出晚归地劳动。
有时候,我们在旁边看见她的时候,在内心里就会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感触:
“唉呀,八妹她才是一个十五、六岁年纪的女孩子。本来就应该是坐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的。但是,现在却跟成年人一样地早出晚归地劳动了,可真是难为她了……”
顿时之间,我们看见她这样的可怜样子,心里便隐隐约约地有点怜惜起她来。
但是,我们总是会谆谆地教导她说道:
“八头呀,平时队里一些比较辛苦难干的的农活,你就慢手慢脚一点地学来干吧,千万不能跟人家一块进行拼老命地抢工分啊。你得要慢慢地学会干各种农活,我们又不是缺工分而担不了口粮。记住,‘工分长过命’……”。
可是,一贯以来,她对于家里的事情都是很自觉地去尽其所能干好的。好像,在有禾秆席织打的季节里,她从来都不偷懒过。而是主动地与姐弟们一起配合好,学会了织席纲、纺席纲、织打席等主要的那些手艺。
其实,这些全然是她过家睡时,在帮忙别人织打草席的时候,她便从中所学会的。
在此,我特别要说明的,就是自从我们家里的肥仔转学去凤山学校读书以后,家里日常所烧的一切柴草,就几乎全部都落在了她的肩膀上了。
有诗叹曰:
升学无望返家中,早出晚归去做工;
家里事情样样做,农业劳动也光荣。
下面,我又再继续和大家说说,后来有关于八妹跟她的小梅一些令你一定会感兴趣的小故事……
自从她当上了妈妈以后,便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去精心培养她的独生女李小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小学,上初中,进高中,考大学,都是由她全程跟踪呵护。
她不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小心翼翼地关照与陪伴;还注意在学习思想方面上,都是一路不间断地与学校老师紧密联系和沟通。
尽管,在文化知识方面上,她没能力而帮不上大忙。但是,她能好好依靠学校的老师,就已经是足够了。
我清楚地记得,当报考博白重点初中----博初时,只差一分就上博初线;后来,又正式考上县的重点高中----博中;到了三年高中毕业以后,又顺利地考上了桂林旅游专科学校。
最终,她当初想读书而无法读书的梦想,才由她的小梅为她实现了。她同样感到开心和满足,这些只有她才能深深体会得到。因此,她对女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也一样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从而可见,我们八妹也是一个有骨气和志气的王家人。她也像兄弟姐妹们一样,最后让她的小梅,也很争气地为她圆了她想读书,而不能读书的美梦……
在过了几十年以后,我们家里的八妹,每当一听说到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中,有人要参加同学聚会消息的时候,她总是会不自觉的懊丧地自言自语在说道:
“……唉呀,我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参加过同学聚会,而并不像我们的飞哥、伊姐、尹姐、七姐她们那样,几乎年年都会有机会去参加同学聚会,该是多么开心啊……”
说完了后,顿时之间,从她的脸面上的表情的流露可以看出,此时,在她心中是有一种失落和自悲之感。因此,我们每次听了以后,对她似乎都很是同情。但是,又不知道要如何去安慰她……
记得,在前些时候,她还亲自返回博白和过去在博白氮肥厂的老同事们,一块领头举行过一次似乎是进厂四十周年纪念的大聚会吧。
从她传到《兄弟姐妹》微信群的信息看出,聚会很隆重,规模还不小。在照片上的她,显得很是年轻漂亮,很是张扬开心,可惜就是胖了点。
听说,他们一直开开心心地闹腾了好些天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唉,几十年以后的首次有这机会相见,也算是难得的好机会了。从此以后,也许,她能够初步地真正品尝到一些聚会所带来的甜头了……
以上,这就是我所要写的我们家里的“八头”,她过去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正是:
八头本是聪明妹,无法读书怪年代;
今生为圆读书梦,倾心培养李小梅。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