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四章孩童时代那难忘的记忆(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孩童时代那难忘的记忆(1)

“严是爱,宽是害”,“尺头打出聪明子,可惜娇儿莫送来”……

以上这些,都是我父亲一贯遵照自古以来教子成才的格言,并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尽管方式方法值得商讨。

但是,总比现在一些人,对独生子女采用的那种“小皇帝”式的溺爱,要强千百倍。

(14)偏听偏信想不周

有诗叹曰:

偏听偏信想不周,耕田雇工三载久;

后悔当年错一步,耽误一代前程丢。

大家闺秀新女性

我母亲黄衍兰,祖籍广东省三水市芦苞镇人,从小居住在广州。她是我外婆的独生女。191年农历11月14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兼商人的家庭,祖上一贯经营一间中药店,还兼行医看病为职业。

母亲,当年既像大家闺秀,又像新时代的女性。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家族中不少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还在广州一些名牌高校中任教。

母亲的三叔公,就曾经是广州中医学院的知名教授。我记得,在1967年初,我随凤中的学生进行文化大革命大串连时,正值春节期间,曾到广州三叔公家拜访,并受到他们热情周到的款待。

母亲自幼勤奋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后来,考上广州市某女子师范。毕业后,于199年便与在这间女子师范任教的父亲结婚,时年才刚十八岁。

因为日本鬼子占领了广州后,父、母亲不得不回到家乡广西。于是,194年至1946年间,母亲在沙河中学,做了一份学校教导处的工作。

正是:

书香门弟我母亲,祖籍三水芦苞人;

祖上行医又教书,大家闺秀新女性。

偏信专横知后悔

就在1946年的暑期里,由于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于是,父亲有意重回广州去,还在那年暑假,亲自重返广州一趟。并且,还在广州托一些亲朋好友找到需要人的几间学校。其中,有一个学校还给他安排了工作。

但是,当他从广州回来后。在良村肚中的海秋、组和等有名望的族中人士,就曾对他说:

“志昉,在村上安个家吧,回老家来‘买田置地’,别把现在家中这份家业给丢了,丢了大可惜。外面世界又很乱,从长计议,你就不要再远离家乡了,这才是上策……”

当时,父亲他也亲眼看到“世界很乱”,海秋、组和等人的话,也不是不无道理。于是,他便草率地听从了旁人的规劝,从而打消了重回广州的念头……

那时候,母亲和外婆都是极力主张重新返回广州去的。但是,这只是她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毕竟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

1946年8月期间,当父亲从广州回来后,便接受了博中高福桂校长的盛情聘请,从沙中上到博中担任体育教学。于是,母亲、外婆和我们便只好暂时留在家乡务农了。

就是因为父亲当年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于是,从此以后,便给他带来了他终生无法挽回的过错,并而感到无限的后悔与遗憾!

结果,便造成了后来在土改复查时,因为在解放前三年“顾工剥削”,和一些说不清的其它原因。结果,给母亲评上了一个地主成份。

就是因为这个“地主成份”的牵连,使得在土改后的近三十多年以来,便耽误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远大前程,和带来了不少难以言说的磨难和痛苦……

我记得,父亲生前在我们的面前,也曾多次提到过此事:

“要是当初不听信海秋、组和等人的话,就不会有……”。

看来,他的确是有点“后悔”莫及的感慨。就是因为当年这种不多考虑的草率和武断的错误决定,使他懊悔终生。但是,在人世间上,那里会有“后悔药”卖的?

我从小到大常常看到,父亲这个一家之长,一贯在家里都是具有绝对权威,一言九鼎的。

有时候,他要想干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由他决定以后,谁也就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得了的。可是,有时候,他却又会不自觉地走到另一个极端方面上去,就是“偏听偏信”且“武断专横”……

正是:

抗战胜利想返穗,梦寐以求未能回;

误听旁人一席话,偏信专横知后悔。

只怪当年大气候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还只有十六岁的尹妹,因为家庭出身等原因升不了学,又暂时没有什么工作安排。于是,父亲就随便叫她一人,独自回到老家插队务农去了……

要知道,当时在凤山,她一个人完全可以找到一些日工、零工干干的。并且,也完全有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地解决自己的生活。

到了1968年以后,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年代中,除了在外工作的伊妹以外,其他几个弟妹,也全都是他“安排”,先后回家乡去的。

到了后来,才陆续地进行补办回乡知青等的有关手续的。其中,我和尹妹并未能领得到当时的插队知青,应得到的政府发给的安置费。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也并不能全都怪责于他。

要知道,当年全县都还没有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而全县的上山下乡浪潮是在1969年底,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后才开始的。

但是,那时候我们提前回家,是与父亲知道迟早都要回去,与他认为“迟回不如早归”的思想不无关系。

以上,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也可以说是放“马后炮”而已,谁也不能改变当年的现实,只是顺便在这里提及一下罢了……

正是:

迟回不如早日归,按父意见尽早回;

只怪当年大气候,不该埋怨父不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15)自幼严管成习惯

有诗叹曰:

望子成龙女成凤,严父慈母配成双;

自幼严管成习惯,成才都因好家风。

六岁孩童学识字

1947年,我才刚刚只有六岁,还没有到该要上学的年龄。但是,母亲在农闲季节或空闲的时候,便带我到楼上的房子里,开始给我教学一些简单的字、词、句了……

难怪,她不愧曾是广州市一间女子师范生,的确具备有一套在教学上的专业知识,再加上她对我教授得十分耐心和得体。于是,我便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极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十分专心至志地去进行学习。

因此,母亲实际上,就已经是成为了我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以后我的成才道路上,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绩,其实跟母亲她在幼年时,对我的谆谆和耐心教导,是截然分不开的……

但是,父亲有时在放寒暑假从学校回来时,他对我的管教方法,却跟母亲截然不同。

我记得,他总是怕我会跟其它小孩玩多了,心野后难以学好。于是,就常常把我锁在楼上,强行叫我“闭门苦读”。

要知道,因为我当时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童,这种管教方法,久而久之,难免也会产生惰性,这本来是不足为怪的。其实,让小孩子玩多些,还会在无形中,学到了不少其它书上学不到的东西的。

我现在回忆起来,当年在乡村中的孩童生活,的确对我以后的成长的影响,真是不言而喻的。

从而可见,父亲与母亲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却竟然如此大不一样,母亲的教育手段要比父亲高出一筹。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他总肯用红珠笔在习字簿上写好一些字,硬要我用黑毛笔进行填写,以企图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法。而并不像母亲那样,教写字时,既注意笔顺,又要注意写字姿势,和一些写字时要掌握的关键问题……

我记得,父亲他教我写字的拿手好戏,便是规定每天要填写多少页生字,不完成就不能下楼来。要是偷懒或不用心写字,便给予严厉的责骂不说,有时,甚至还不给饭吃的饿肚子的惩罚办法。

虽然,也许会得到暂时性的成效。但是,终归都不是个好办法。

可是,要是能认真地写好了,或超额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时,父亲他便会脸显笑容,有时还给你鼓励几句,甚至给些好吃东西吃。这也许算是当年父亲,对我管教中所采用的“物质刺激”的手段吧。

后来,他对我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一些写错了的字,要我成版成版地重复地抄写,并且要求写对写好。

有时候,对于写得好的字,他便在该字旁给个园圈圈,以表示奖励;写得差的字,则在字旁给个四方框,表示得要重新再写上一遍。

他还常常会用‘耕田种地无涯份,爱闻子女读书声。’这样一首对联,让我在习字薄中反复多次地默写。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就算成是父亲在当年,他作为对我的鼓励和鞭策的一句“座右铭”吧……

正是:

六岁孩童学识字,母讲方法不同父;

师范专业有一套,父严骂罚尝尽苦。

严父管成好习惯

但是,我渐渐地觉得,父亲教我写字的这种学习方法实在太乏味了。于是,我干脆在房前屋后,捡拾一些碎瓦片或一些红珠石子,在禾场边的石灰地上,练习写字和画画;甚至有时候,还在一些石灰墙上,进行写写画画。

现在,那幢旧楼房的墙壁上,还清晰地残留着,当年我用红珠石所写和画的一些笔迹呢……

到了后来,有时候我连碎瓦片也不要,随地就拿根木棍,在坭地上写写画画的练习起字来了。

又再到了后来,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要了,只用右手的食指,在空中划写所学过的字与词句。

有时,还一边在走路,一边在用手指划划画画,自己倒还觉得蛮好玩的哩!这个习惯,一直到我长大以后都在经常使用。

我记得,在高中时,学习俄语我都是这样去默写书中的生字和单词的呢!

在我懂事的时候起,父亲就继承了祖父的传统,对我在各个方面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在写字和读书上。因此,从小我也就特别地‘惧怕’他,很少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过……

一直到长成大人以后,我对他都有一种‘父道尊严’的恐惧感觉。在父子之间,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隔阂……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没有他当年对我那样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也许我就养不成从小喜爱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于是,也许可能就没有我以后的成长历程了……

正是:

严父管成好习惯,随时随地不偷懒;

场地空中常画写,日后功名皆此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你老婆掉了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反叛的大魔王盖世双谐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从2008重启星图边缘源之进化重生漫步人生路奋斗人生路重生从零六开始未来之废柴崛起末世之黑暗符咒师重生之才女当家公子有疾无玉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