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春意浓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转眼之间,已经是到了1979年的4月份了。
要知道,我所上的、5两个班的高一下期数学的教学进度,经过四周的时间,已经讲授完了“第四章不等式”的内容了。
因为,不等式证明和解法,这也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每年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份量也很重,几乎不少于0%。因此,切不要马马虎虎地草草了事地走过场。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将它真正学好弄懂不可。
一般地来说,我在从《不等式证明》内容的讲授中知道,学生基本上是能够接受的。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且又技巧性要求较高的不等式的证明题来说,就是班上的一些学得好的学生,都还是要感到比较困难和吃力的。
为此,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就大胆采取上学期在期终复习时的办法,凡是每当讲完一章后,就要编印好一份《单元复习提纲》,及时发给学生按部就班去复习。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从中去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提高。
并且,我还要求学生复习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和一份45分钟的《单元自我检测题》。
练习以后,最后,我还同时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有关练习题单元《自我检测题》的详细解答。这种环环相扣和落实的做法,我始终如一地坚持,并且收到了显著效果。
要知道,当时我们学校还是全部都是使用自治区编的数学教材。那时候的这些区编教材,不仅又浅又简单,并且跟当时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也同样相差甚远。
但是,我早在寒假期间,就已经暗地里下定决心,一定要采取《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了。在钻研教材内容的时候,我就同步编写好了相应的《单元复习提纲》。
也就是说,单元复习时编写的基础知识方面,基本上是可以按照区编教材要求,但还得要适当补充。
其中的例题和练习题等,就要尽可能地从解放后二十多年以来,高考数学试题中挑选,尽可能和现行的数学考试大纲要求接近。为此,我便从大量的试题的练习题中去从中精选,并做出详细解答或各种不同类型的解法。
要知道,我采用的这种大胆的做法和试验的尝试,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如果要是做得不好时,就会适得其反。但我始终坚信,对于班上的中、上水平的那些学生来说,还是切实可行并且一定有所收效的。
我这样地坚持不懈地做了以后,从中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也会得到增强。因此,他们对于数学积极钻研的风气,也会自然高涨起来了。
我在采用这个“滚雪球”的教学方法以后,学生普遍碰见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也将会渐渐地多了起来。无形之中,就会在客观上起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当然,由于全班五十多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那都是自然现象,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如果敢于大胆地采用较高层次对他们要求的话,就一定会在整体上都会有所提高的。
因此,在高一下期一开始,我就从始至终,对于我在数学教学上实行的这种大胆革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坚信无疑的。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在教学领域中,又何常不是如此……
有诗叹曰:
数学教学按考纲,严格训练敢担当;
自编自刻又自印,盼望成绩上一档。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这是当年大家都最为熟悉不过的歌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的到来,老百姓欢声笑语、高唱凯歌,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春意。
一时之间,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生活观念也开始转变,全国上下,到处都涌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顿时之间,映入我们眼帘的,不再是那一成不变的蓝、白、灰三种颜色。此时,中国的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迷人的五颜六色的美丽光环。
顷刻之间,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发芽;人们纷纷下海经商或创业,去广州,去深圳这些改革开放先行的都市。瞬间,就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髦和潮流……
我们凤山地区一带也跟全国各地一样,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凤山街亭上生意兴隆,天天如同墟日一般。各种农副产品和外来商品,也在各个国营商场、公私合营商店或集体和私人的商店中,琳琅满目地在摆放在柜台上。
渐渐地,不少原先定量配给或按户籍供应的各种商品,也逐渐地逐步取消了原先凭票证才能购买的现象。
此时,自由市场上的物价,跟国营商店上的价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缩小了差距。总之,随着商品的流通,差价也渐渐地平稳了下来。
在我印象中,有时候为了抢购商品,以防短缺,就多买些收藏起来日后可用。但是,渐渐地反而觉得是多余的了。主要是暂时短缺商品,过些时候又充足起来,这也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形成的错误观念。
因为,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一切商品价格都为市场自行调节的。而不像计划经济年代,全国到处几乎是一个价格。
上面的这些变化,后来大家都是在悄悄地感觉中得到的。从中,人们也初步尝试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甜头了。
在此,我们不妨花些笔墨,很有必要进行解读一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的历史。
改革开放,是1978年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就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城市的改革,首先是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从而迈开了改革开放的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从此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要知道,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有诗叹曰:
改革开放春意浓,全国到处火样红;
农村城镇大变化,日新月异更兴隆。
有一天下午,我偶然记间来到学校教工食堂。此时,一个让我十分熟悉的身影,瞬间,便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于是,我心里就暗地里在忖度起来:
“噢呀!这不就是我所十分熟悉,且又是从小就让尊敬和爱戴的十八哥黄有信吗?怎么,他又会再次回到我们学校教工食堂里来做厨师工作吗,要是的话,简直不可思议。他可是离开教工食堂已经有十五、六年之久了啊……”
顿时之间,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我认错人了?但再仔细辨认了好一会后,才坚信不疑。一点不错,的确就是过去在学校教工食堂做厨师的十八哥黄有信。
记得,那是195年的1月下旬,此时我才刚刚十一岁的小小年纪……
我和小伊妹刚到凤山初中就知道,寒假期间学校的教师要前往南宁参加寒假由广西省教育厅举办的“思想改造学习班”。
在这年的春节,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年三十晚上,教工厨房的十八哥特地给我们兄妹俩杀了只大肥鹌鸡,还砍了两个大鸡腿和两个飞天臂留给我们。另外,又蒸了一大碗扣肉,还加了几个肉菜之类。
这顿空前丰盛的年夜饭,是我有生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啊……
当我们畅开肚皮尽兴地吃着香喷喷的扣肉和鸡肉时,情不自禁让我联想到以往在家乡过春节,实在平淡简朴,那有什么扣肉之类吃啊。
因此,十八哥如此高超做厨手艺和他对我们无微不至关爱,深深地铭刻在我那幼小的心灵上,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1964年9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此时,我已在凤山初中学生食堂当工友了,和十八哥正是同事。突然之间,几个荷枪实弹的县公安局的民警,来到食堂,对他出示逮捕证后,当堂逮捕押走了。
后来听人说,他是一个暗藏已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有人向组织揭发他解放前在车田初中工作时,曾向国民党当局告密,使我们牺牲了好几个中共地下党的同志。
后来,有关部门调查落实,把他作为一个“历史反革命”逮捕。最后开除公职,遣送回原籍陆川车田交由贫下中农监督管制。
从此,他便成为了臭名昭著的专政对象“四类分子”。
1979年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其中,也包括历史反革命和坏分子在内。
像十八哥这样年纪的四类分子到获得摘帽,在全国剩下也不到五十万了,很多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批判斗争而丧失生命。能幸运活下来的大多属于年老体弱和频临垂危而不久于人世的了。
但能摘掉五类分子帽子解放他们,其中所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却是难以估价的。
特别是,决定中说到,“四类分子的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代,在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应看本人的政治表现,不得歧视。”这才是其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之所在。
难怪,中央这一决定估算起来,当年全国至少有000多万以上的人,真正结束了长期以来所受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中央认为落实好决定,即将更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到他们能积极和自觉投身到当前这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中去,为今后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当我知道中央通知后,顷刻之间,心潮翻滚,久久都难以平静。在那几个晚上,总是令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顿时之间,想到前半生的遭遇,令自己都难以相信,竟然还会有今天的出头之日。谁还想到,以往所背上“四类分子”子女的沉重包袱,什么前途、理想,瞬间,全都成为了泡影。
一贯都是认为,自已的青春年华,就是这样白白付诸东流了。
幸好,那时候,我还能凭着深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底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终于,风风雨雨地总算走到了今天,我从内心里感到了一定的安慰和希望。当然,这完全归功于改革开放,完全归功于小平同志……
每当想到这里,我便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将自已的全部知识和力量,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社会,才不愧于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正是:
四类摘帽够英明,意义深远好决定;
调动一切积极性,改革开放国家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