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也好,考古也罢。若要了解年代历史,首先要从古棺上开始。根据《礼记》关于"殷人棺椁"的记载,过去一般认为木棺的出现是在殷商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较早出现了木棺。孟津妯娌遗址仰韶墓地的一座墓葬内置单棺,即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使用木棺的这座墓葬,也是妯娌遗址仰韶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葬,位于墓地西南边缘,墓坑长5.15米,宽4.05米,面积0.86平方米。底部有生土二层台,内置单椁,内葬一青年男性,死者手臂还套有象牙箍。无独有偶。早在半坡遗址的发掘中,在M15长方形竖穴墓中,就发现了清晰的木棺痕,死者是一名三四岁的女孩。棺板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接榫方法不太清楚,棺外有因葬具而形成的熟土二层台[7]。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墓地中一些死者的身上有板灰和席子的印痕,龙岗寺遗址有的墓葬也有用木板作葬具的。另外,在元君庙墓地M458,发现有用砾石砌成的"石棺",死者系一老年男子。以棺作为葬具,在当时还是较为罕见的。半坡遗址的女孩木棺葬,随葬品达6件之多,其中在两件钵内还盛着粟粒,女孩身上还佩戴着一件青白色玉坠,还有18颗骨珠和个石球。妯娌遗址的大型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死者手臂上还套有象牙箍,这都在暗示着享用木棺是一种非常优厚的待遇,是对死者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木棺的出现,是远古人类在处理死者尸体上一次大的飞跃,虽然在当时还不普遍,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的埋葬制度的棺椁制度,它的渊源便可追及于此。
中原龙山文化的墓葬发现不多,绝大部分仍是沿袭裴李岗文化以来的土坑葬,除小儿瓮棺外,很少发现有使用葬具的痕迹。然而,在陶寺墓地,却发现了大量木棺墓。"棺的式样较多,似乎尚未定形。使用榫卯结构的长方盒形木棺已经出现;从另外一些棺的结构看,系在墓坑装配,实与后来木椁的构筑法近似。如简报中所报道,有的墓底用烧土、陶片砸成硬面,棺周铺炭渣,或为积石炭之滥觞。棺盖上覆麻类编织物,两侧垂至棺底,颇似商周时期的棺饰。棺内底板上铺麻类编织物,尸骨周身裹以不同颜色的平纹织物,其上又覆盖麻类编织物多层,从中也不难看到商周殓衾制度的渊源。至于在棺前高案置奠的习俗,则由此时历经商周汉晋,延续数千年。"整个墓地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大型墓均使用木棺,棺内撒有红色朱砂,并且有鼍鼓、特磬、玉钺、石钺等大型礼器随葬;中型墓有部分使用木棺,有的棺内撒朱砂,但也有的墓不见板灰痕迹。小型墓则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另在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墓葬中,也发现了不少有棺墓,随葬品有玉璋、玉钺、玉璧等。可见,棺在出现的早期就已具备了礼的部分内涵,具有别贵贱、定等级的意义,在中原地区只有少数的大中型墓才可能拥有,一般的小型墓则基本不见。
所谓椁,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所以人们往往棺椁并称。棺的出现,同样是为了更长时间地保护尸体的需要,不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还要层层套叠。棺外所套的大棺称为椁,棺内所嵌的小棺称为櫘,贴身之棺又称为榇。《说文》:"椁,葬有木椁也。从木郭,郭亦声。""櫘,棺椟也。从木,慧声。""榇,棺也。从木,亲声。"段玉裁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椟,柜也,棺之小者,故谓之棺椟。"目前,这种在棺外套有椁的棺椁形式,在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尚未发现实例。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却发现有棺椁并存的现象。如在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M51不仅有木棺,而且在棺外还有"井"字形椁,为中华古代内棺外椁制度的祖型。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了属于夏代的木制棺椁葬具。如在位于二里头号中心殿堂北部发现的一座大墓,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0多座墓葬中最大者。这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口东西长5.0-5.5米,南北宽4.5米,墓深6.10米。遗憾的是因早期被盗,墓内的遗物只剩下朱砂、漆皮、蚌饰片、涂朱陶龙头、一具装入红漆木匣内的狗骨架。但从种种迹象表明,大墓是使用漆棺作为葬具的。在二里头发现的另外6座较大型的墓,有座保存较好,均发现有朱漆棺残皮,墓底铺有朱砂,朱砂下面还铺有席子。其中一座在墓坑中还挖有棺室,棺室底部铺有朱砂。不难看出,这些墓葬与其他中小型墓葬相比,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异,墓的主人当属奴隶主贵族。尤其是位于号中心殿堂北部的大墓,它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规模,都是其他墓葬望尘莫及的。
商代是普遍使用棺椁的时期。《礼记?檀弓上》载"殷人棺椁",郑玄注:"殷人上梓",是说殷人多用梓类木材造棺。在郑州商城发现的墓葬中,铜器墓多有棺椁的痕迹。如1955年在郑州白家庄发现的一批商代墓中,有座为铜器墓,均有棺椁痕,墓底铺有朱砂。1956-1965年间在郑州铭功路一带发掘的4座铜器墓中,M146、M148、M墓底均铺有一层朱砂,有棺椁痕。198年在郑州北二七路发现的座铜器墓,其中1、号墓墓底铺朱砂,有棺板灰痕迹。
在安阳殷墟,我们发现棺椁已普遍使用于大中小型墓葬。在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在墓室中部有木椁,椁用整木做成,四周与墓壁中间用夯土填平,成为二层台,椁内有棺,棺木已无存。殷墟妇好墓是一座大型的王室墓葬,为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葬。墓内有木椁,椁内有棺,棺表面有多层黑红相间的漆皮,漆皮上还有一层较粗的麻布,麻布外面又有一层薄绢。这座非常讲究的墓葬,可以作为商王室棺椁墓的代表[18]。在殷墟西区、大司空村和小屯附近发现的大量的小型墓中,同样使用木棺葬具,只不过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与王陵内的大墓相比,差别悬殊。有一些墓是使用席子一类的编织物作为葬具。殷墟西区是一处族墓地,木棺都是长方匣形,两端大小高低相同。棺上一般涂有红、黄色漆,少数棺上有彩绘。除了一般的木棺葬外,有些墓葬还发现木棺外有椁,在棺椁上面常铺有席子或以彩绘的画幔一类的编织物覆盖。从以上考古资料分析,在商代后期棺椁的形制已经完备,并普遍使用于墓葬之中。
周代不仅因袭了商代的棺椁形制,以木制棺椁作为主要的葬具,而且在商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备,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棺椁制度。据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但关于具体的制度,文献记载各有不同。如《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而《庄子?杂篇?天子》则云:"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礼论》说:"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目前西周王陵尚未发现。周天子的墓葬是否使用四重棺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发现的诸侯王的墓葬来看,基本上是符合郑玄所注的棺椁制度。在三门峡虢国墓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M001和M009两座属于虢国国君的墓葬。其中M001系一代国君虢季的墓葬,M009据出土铜器铭文分析为国国君虢仲的墓葬。这两座墓葬均使用了重棺单椁。如果依郑玄"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的注释,单棺为不重,一棺一椁为一重,两棺一椁为两重,可以理解为诸侯"二棺一椁",大夫"一棺一椁","士单棺",这样考古发现的虢国棺椁制度正符合《礼记》的记载。另外,在虢国墓地第一次发掘的 M105号墓,据其内出土的"虢太子徒戈",知其为太子墓,太子使用的是重椁单棺,大体上亦符合"诸侯两重"的葬制。而发掘的M011,是一座九鼎墓,墓中随葬的一件铜斧上铸有"太子车斧"铭文,同样是一座太子墓,使用的是单棺单棺,与"诸侯两重"的葬制不合。
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情况来看,应国墓地M1据出土的五鼎六簋的组合推测,属于大夫一级的墓葬,其所使用的葬具为单棺单棺;M95是另一座应国贵族墓葬,同样为单棺单棺。应国墓地是具有族坟墓特征的公墓区,葬具大多为单棺单棺,表明这里正是一处应国贵族的墓地。尽管还没有发现诸侯王的墓葬,但从大量的贵族墓来看,是符合西周的棺椁制度的。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反映在棺椁制度上,并不是全按照周礼来使用棺椁葬具。一般的大型墓,也就是在贵族墓中多出现两棺一椁的葬制。而在中小型墓葬中,多为一棺一椁或有棺无椁,这是中小贵族或平民阶层所普遍使用的葬具。仅极个别的中型墓内使用两棺一椁。如198年在东周王城东墙外发掘的18座中小型东周墓葬,1座为两棺一椁,8座为单棺单棺,7座单棺无椁,另有一座洞室墓,内置单棺。其中的一座重棺单棺墓,是在椁室内并列两具棺木,为夫妻合葬墓。1975年在东周王城北墙外清理的一座春秋晚期墓,是一座与申伯氏或申之伯氏有关的贵族墓,使用的葬具为两棺一椁。在淅川下寺发掘的楚国贵族墓地,其中的M1、M、M,均系楚国贵族的墓地,葬具都使用了两棺一椁。当然,在大量发掘的东周墓葬内,有棺无椁和无棺无椁的小型墓仍占绝大多数。
此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土、砖代替木椁的新形式。在一些中小型墓内,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室墓,这种土洞,代替了木质的椁,或者不用横穴土洞,而用空心砖筑成椁室,以代替木椁。以土、砖代替木椁,是一种简省,从此创造出了另一种简便的墓葬制度。
从棺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棺椁从出现之初,就具有区别贵贱和等级的功能,从史前时期的对死者的特殊礼遇,到殷商时代在贵族阶层中普遍的使用,最后在周代在宗法制度下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棺椁制度。棺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演进的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古代礼制从起源走向成熟的过程...
前面都有了篝火,开始三人在湖面上时李梅还不觉得怎么样,但此时孤身一人站立在此望向湖面远处,立刻有种难以抑制的强烈压抑感,一股被与世隔绝的恐惧从心底里生出,李梅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手电筒照射出去的光线上,试图分散这种难以驱除的不安与焦虑。
半个小时过后,巨大的古棺已在吕涛的砍刀下已是支离破碎。忽然间,吕涛发现棺前棺板上有一人物的雕凿头像。反观西周之前,殷商时期出土的一些文物,其中不乏配有西部雕刻或者纹式图案的,但是都显得苍劲古朴有余,顺滑流畅不足,而且性别特征明显,蚕眉圆眼,大鼻阔口者为男子,这是取材于皇帝四面传说,汉代之后的人面纹饰,以及雕刻,面部特征更为明显,男子的脸上有胡须。
"可以吃饭了..."
见走了过来,正在吃肉干的李梅忙起身,将为吕涛沏上了茶,轻轻的放在他面前。又是转身到他身后,一对柔夷搭在了他肩头,轻揉抓捏着他的肩膀颈椎。柔柔道:"那是什么木材制成的棺材,那么硬?"
"说不好,古代制作上等棺木的名贵材料有几种,"走过来讪笑一声坐下来的吕涛,擦了吧汗后,先是抿了口已经凉了的绿茶,摇晃着身子悠然笑道:"东汉王符《潜夫论》一书说:春秋战国以来,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的棺木,均取自于江南各地,"檽梓豫章,所出殊远,生于深山穷谷,经历山岑,立千步之高,百丈之溪,...油溃入海,连淮逆河,行数千里,然后到洛。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
在《红楼梦》中也有"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可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的有关棺木的描写。
古代这类棺木,都有万年不坏的奇异功效,都取自边远地区的高山之上,只要有权、有势、有财力,谁都有机会享用。即使一般人只要出得起高价,只要有人敢去买,使用上好的"寿器",完全是不犯禁、也不犯讳的。由于这类棺木太大、太重,往往要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来抬。抬棺的方式也是很讲究、很严格的:为了不惊动、不打扰死者的灵魂,路要修得平整,棺木抬得要平稳,保证棺木行进移动时,不偏斜又不抖动。所以出殡前,需要有10天时间,进行"演杠"的训练:杠夫们按照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一根重量达到万斤的独龙木,上面放着一碗水,一直要练到行进过程中,洒不出一滴水来为止。春秋战国以来,大家都用这种上好棺木做"寿器",秦始皇死后的棺木,没有理由比他的前人逊色。
非大众不能举的意思是,这万斤重的棺木没有众多抬棺者,那是寸步难行的。多要多到什么程度?从《中国丧葬史》可知:古时有人抬棺的,有40人抬棺的,有64人抬棺的,而慈禧太后入葬清东陵时,是有18人抬棺的。从北京到遵化之间,当年慈禧太后的灵柩,就是以"一碗水端平"的方式,向前缓慢地移动,虽然只有10公里的路程,却整整走了5天,平均每天推进4公里..."
"你这不是竟问他的专业了吗?"李雪咳嗽了几声,打断了吕涛的话。故意瞪了李梅一眼,转而又向吕涛嘲笑道:"不愧为盗墓人,居然这么了解棺材。"
"这些都是盗墓小常识,呵呵..."吕涛被气得一口气差点噎住,还得陪笑两声。因为是李雪在说他,自然吕涛也不好和她再计较。(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