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四百六十二章 古僰人的足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朋友说,真正能很直观地体现僰人悬棺的地方还是在位于宜宾市15公里外的珙县,珙县的洛表、上罗等乡镇的悬崖陡壁上现存僰人悬棺000多具,附近还有僰人的军事建筑遗址,特别是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僰人悬棺之多令人惊叹,这里还被科学家们称着僰人悬棺的天然博物馆。

听了同行的话后,我才又重新查看了地图,最终把这次僰人悬棺之行的第一站定在珙县的巡场。巡场是珙县的一个镇,前几年珙县县城由珙泉镇搬迁来这里后,巡场镇就成了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坐在行驶的厅里特配的进口越野车上,阳光穿过窗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个同行的手提电脑中播放着美国科幻片《蜘蛛侠》,美国人奇妙的科学幻想让我联想到了即将要见到的僰人悬棺,僰人为何要悬棺?他们又是怎样将重达千斤的棺木悬于离地面0--100米之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凡是亲眼看到过僰人悬棺的人都有自己的猜想,考古工作者也在悬棺现场作过类似悬棺过程的实验,但每次实验都历经艰辛,最终以失败结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僰人是靠什么样的方法悬棺的?难道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的在支撑着他们?

关于僰人悬棺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但三种说法都被进一步的考证推翻。第一种方法,工程量浩大,距地面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悬棺,这在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山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方法,经过多年的考察验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孔,因此也无法形成。惟一可行的方法是垂吊法,那么,古僰人又是用什么方式将棺材吊上去的呢?那时候的科学生产力落后,没有机械设备能行吗?

闭目中,我脑子里浮现出一群臂健腰圆的僰人悬棺的情景,他们费尽周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就只是为了悬置一具棺木,这样的劳动是不是有点愚蠢?也许,悬棺与他们民族的生存息息相关,不然,他们怎么会这样煞费苦心。我们刚下车,就有一位操本地口音的女孩奔过来问我是不是去看僰人悬棺的,我有些吃惊地看着她,心想她怎么知道我们是去看僰人悬棺的?

女孩冲我们一笑说,我们的车子马上就要开了。我终于忍不住问她,你怎么知道我是去看悬棺的?

女孩还是甜甜一笑说,猜的呗!

听了她的话我很失望,我原以为女孩是因为看了我这身行头后才知道的,我自认为我这身装束很酷,很有摄影家的味道,没想到我这身酷打扮还是没能让女孩看来出,但她能猜出来也不错嘛,证明我身上还是透着艺术家的味道。

我问女孩到僰人悬棺还有多远的路程?女孩答,不是很远,就十几公里路,洛表镇就是古时候僰人的大本营,很多挂岩子。见我面露疑惑,女孩又补充说,挂岩子就是悬棺,我们当地人都叫挂岩子。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点多钟了,太阳已在往西边走。

太阳在建筑物的左边,把建筑物的边线轮廓勾勒的很清晰,也把建筑物拉的长长的投在地面上。我迎着阳光抬眼望去,发现巡场的建筑和繁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美好景象,这是西南山区的一个普通县城,相对来说,文化经济都还不是那么繁荣昌盛。

从巡场到洛表镇有7公里路程,越野车就像一位蹒跚行走的老人,时儿翻山越岭,时儿行驶在山沟里,时儿又穿行在半山腰,行动缓慢而费力,7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4个小时,抵达洛表镇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走下空气混浊的越野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被浊气熏的昏昏欲睡的我,顿时精神百倍。

洛表镇不大,只要抬眼望去,整个场镇就能尽收眼底,场镇中心地点有一个近两米高的圆形花台,说它是花台,里面却没有一点花的踪影。花台周围有成群的人背靠在花台上聊天,花台中间耸立着一块现代人造的石碑,石碑高约5米,上书"僰人故里"几个大字。在黄昏的背景下,石碑显的肃穆而僵硬。

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有些迫不急待地端起专为这次僰人悬棺之行购买的尼康D70s数码相机,选了个最佳角度,拍下这块标志着我已身处僰人故里的标志性石碑。

洛表镇深居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森林广布,生态环境优越,正因为身在深山无人知,小镇的原生态面貌才被保留下来,如果不是因为僰人悬棺,小镇更会鲜为人之。

我是伴着窗外的鸟语声醒来的,我住的房间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推开玻璃窗,举目远望,远山已披上红装,浅紫蓝的远山云雾相拥,中景和近景被初升的太阳分割成两块不同深浅程度的绿色。淋浴着朝霞的云雾似彩带在绿色的森林中游弋。这是一幅极具动感的水彩画。

尽管昨天的长途旅行使我身体疲惫还想躺着不动,但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我没有再睡的理由,甚至于我有些情不自禁,端起照相机对着窗外美景"咔嚓咔嚓"拍了数张。

那一天正好是洛表镇逢场,并不宽敞的场镇两旁凌乱地摆放着卖小商品摊位,有好几个摊主还支起小喇叭吆喝买卖。场镇虽小,但商贾云集,同样是一片繁荣景象。

赶场的乡亲正陆续赶来,待我细嚼慢吞填饱肚子后,场镇上已是人地鼎沸,买卖兴隆了。

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看着这些淋浴着阳光的陌生面孔,我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既然这里是僰人的故里,那么,这里生活着的就一定是僰人的后裔了,这些淋浴着金色阳光的陌生面孔就是僰人的子孙!

我转身问正在炉前煮面条的老板娘,这里的人是不是都是僰人的后代啊?

老板娘直起身,慢条斯理地回答,哪里知道呢?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是僰人的后代。

这时候,刚才和我对坐在另一张桌前吃面条的男人吃完面条正欲出店,正好听见了我和老板娘的对话,故停下来搭话,他说,就是有僰人的后代,现在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僰人的后代了。

我忙反问,这话该怎样理解?

这时候我才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位男人,男人个头不高,前额突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星高)头发稀蔬,瓜子脸,胡须很长,很凌乱,胡须长至肩膀,和嘴上的胡须相互交融,使他的脸看上去很短。男人穿一身深蓝色的布衣,款式是三十年代那种对襟的,脚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男人个子虽说不高,但从合身的衣服上可以看出他体魄强健。男人姓何,是游走在这一带的算命先生,老板娘称他何半仙。

何半仙又返身坐下来,把手里提着的布包放在桌子上后才说,都被朝廷剿灭了,封建王朝杀人不留后,斩尽杀绝,就是有幸存者也不敢说自己是僰人了。

我问,那朝廷为什么要对僰人斩尽杀绝,史书上就没有一点记载吗?

何半仙说,有倒是有,但都是只言片语,很难理清头绪,传说中的僰人英勇骁战,不怕***经常造朝廷的反,你不想想,那朝那代的统治者能容的下这样的刁民?史书上说,从宋朝宋真宗赵恒中祥符元年开始,僰人就先后遭受到朝廷10多次毁灭性的征剿,僰人的地盘也越来越小,最后只能深居这崇山峻岭中。

那僰人为什么要悬棺,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何半仙见我打破沙锅问到底,故又认真地打量我,我明白他的意思,忙摸出名片恭敬地递给他,(为的是表明自己的身份,绝非卖弄之意)。

何半仙看了名片,眼睛睁的更大了,哦,是重庆来的作家呀,幸会,幸会!他突然站起来伸出双手,我也急忙站起来握住他伸过来的手。

何半仙问,你是专门来这里来考察的吧?

我说也算是吧,我对僰人悬棺神往已久,早就想来看看。

何半仙又问,你怎么不和县里联系一下,叫他们派人来陪你?

我答:我不想麻烦别人,我只想亲身感受一下。

何半仙笑了说,佩服佩服,作家就是与众不同。

顿了顿,何半仙又说,明朝开国以后,由于推行政土归流政策,贪官污吏蛮横无理,欺压百姓,僰人为此深恶痛绝,纷纷举义造反,他们的造反行为威及统治者,00多年来,朝廷和僰人先后发生过11次大的战争,受到朝廷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以后,僰人的聚居地已缩小到了以麻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最强大的僰人首领是占据九丝城与明王朝对抗的阿(读音:ha哈)大家族,明朝万历年(公元157年)在宰相张居正的主持下,朝廷派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星等人调集14万大军围剿僰人,攻陷了九丝城。随后,明王朝又大肆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此后,生活在这一带的僰人便从历史上消失了,他们居住过的地方,除了高挂在陡峭绝壁上的悬棺外,再也找不到僰人。

我问,这些都是古籍上记载有的吗?

何半仙笑呵呵地说,古籍上有没有记载我不清楚,我是从老人那里听来的,这里的传说很多,现存于兴文县建武城的几块石碑上有记载,这几块石碑是朝廷剿灭僰人的功德碑,也是僰人消失的见证。僰人被朝廷称着蛮人,蛮人就是蛮横无理,不讲道理,动不动就造反,不顺从朝廷的人,明朝时候,朝廷又称僰人是都掌蛮...

我打断何半仙的话问:都掌蛮什么意思?

何半仙说,都掌蛮和蛮人的意思差不多,如果你不怕路远的话,可以到兴文县的建武城去看看,那里有几块石碑,是当时朝廷剿灭僰人后记的功德碑。当时的建武城也是僰人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仅次于当时的僰都宜宾市。

我又问,明朝对僰人围剿后,总不可能一个也不剩吧?

何半仙说,谁知道呢?有关这方面的传言也很多,有一种说法是,活下来的人已经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阿,他们将阿姓改成了何姓,现在这里姓何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僰人的后代。这一带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游倮倮,范苗子,何家挂岩子",意思是说,挂岩子的人是何家的祖先,姓游的人是藏族的后代,姓范的是苗族的后代,姓何的就是挂在悬棺上僰人的后裔。还有一种传言是: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广大地区,珙县南广河流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人的遗民居住,这些僰人遗民就是九丝山城陷落后,幸存下来而逃亡的人。只是他们慑于朝廷的威胁,不敢再承认处已的民族了。

僰人为何悬棺?民间有没有传说呢?面对我一个又一个问题,何半仙有些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了作家,我该去挣钱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今天晚上我们来这里坐坐,我给你讲僰人悬棺的故事。

我只好说,好好吧好吧,谢谢你,今晚我一定来这里等到你。我话音落地,何半仙已经提着布包走出了店门。看着他的背影融入人流,我想,这个何半仙倒是有几份神秘,他姓何,他会不会就是那个改阿成何的僰人后裔呢?阳光下人来人往,这个时候已经是赶集的高峰期,小镇沸腾了,在这些人流中,会不会还有流着僰人血液的僰人后裔呢?如今,这个民族就真的只有那些高悬于绝壁之上的悬棺了吗?

麻塘坝的前端有一处仿古建筑,那是珙县政府设立的僰人悬棺管理处,远远看过去这处深红色墙壁的建筑与绿色欲滴的风景极不相符。也许是为了供游人参观方便,政府还沿着螃蟹溪两岸修了一条公路,公路使这个有些神秘的麻塘坝沾染上了现代气息,与高悬在峭壁上的悬棺格格不入。

天气十分晴朗,站在远处就能看见峭壁上高挂的悬棺,几百年来的风雨吹打,古老的悬棺已变成了深褐色,有的已被严重风化脱落,残缺不全。抬眼望去,陡峭的岩壁上高挂着10多具棺材,有的放在崖壁上的木桩上,有的放在天然的岩腔里,有几十具棺材的另一半还露在岩腔外面,有几具棺材整个都是横放在岩缝里的,如果不仔细看,站在下面是很难被发现的。悬棺的下面,是一道竖直的岩缝,岩缝大约两米宽,最高处的岩洞离地面有近50米高。洞子的下方是用方形的石头垒砌的墙,墙与岩壁相连。中间还有4个类似于"窗"的方形窗口,而且墙的上半部分,还明显有被烟熏过的痕迹。

但我找遍了"墙"的周围也没有找到有可以让人攀援上去的"路"。

我们想,这是不是僰人为放置悬棺而修筑的呢?或许真的是像何宇康说的那样,这里是住人的,会不会是僰人死者他们的后人住在这里为先人守灵呢?面对高悬的棺木,我手上这部尼康D7OS的套机镜头显得有些吃力,这个只有18—70MM的镜头不能把高崖上的棺木随心所欲拉近,让我更加清楚地观察到悬棺。

离"牛栏洞"约0米的山巅上,有一座古城堡,站在麻塘坝上仰头就能看见那高翘的角直插云霄。我们一口气从"牛栏洞"旁边的斜坡上攀上去,才发现这只是一个观望台,一条石块砌成的长廊从左向右把陡峭山巅连起来,长廊下是悬崖,一条小路蜿蜒伸向远处,消失在杂草之中。顺着长廊走向六角建筑,双手扶着石栏极目眺望,对面陡壁上的悬棺历历在目,而且,悬棺的位置与我身处的位置一般高,只是相距太远,陡壁上近千斤重的悬棺小的像一只蚂蚁。我不知道我置身的六角亭是不是古僰人的建筑,这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上沾染了太多现代人的气息,使古僰人的灵气渐渐消失。

我沿着扶栏走了好几个来回,我真想在这里找到古僰人的足迹。同时,我也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位于南边的那座峰峦的峭壁上挂着两具完好的棺木,因为是俯视,通过照相机我能看见棺木的顶部。两具棺木只用了三根木桩,两具棺木首尾相连放在一起。它的周围还有无数的木桩和曾经的桩孔。我猜想以前这里肯定也放了很多棺材,只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那些棺材早早坠地了,仅留下这两具坚定地悬在这里。我还发现这两口棺材其实离山巅并不远,而且它的右边还是一个斜坡,我想,古僰人在放置棺材时是不是通过这个斜坡把棺材运到山顶,然后再用绳子把棺材吊到事先放好的木桩上的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盖世双谐终末忍界信息全知者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玄尘道途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鬼神竟是我自己金钱无罪自旧世界全民神祇只有我能氪金养个女儿做老婆风月帝国我的妖王老公团宠公主三岁半绑定地球绑定系统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