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会派特使密访张家口,所为当然是战后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说刚被日本人扶植上台的时候溥仪还做过白日美梦的话,时至今日,他这个梦早就醒了。而且,随着中国军队的咄咄逼人,溥仪不得不担心的是,一旦日本人被赶出中国,届时他该怎么善后。因为日本人刻意封锁消息,溥仪对学兵军和欧阳云的认识只能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上。如此,每天充斥在他耳边的便都是欧阳云如何痛恨汉奸、如何残暴之类的言语。日本人这么做本是希望坚定他反抗的决心,只是他们却完全低估了溥仪“爱好和平”的决心。这些言语的熏陶非但没能坚定他的抵抗之心,反而令他对学兵军和欧阳云越发的恐惧。这不,眼见着中国军队开始压着日军打,他立刻就吃不住劲,开始考虑起后路来。
作为潘毓桂的侄子,潘秀安固然也曾因此享受过“高富帅”的奢侈生活,不过最终也是因为潘毓桂的原因成了汉奸子侄,乃至于在后来在学兵军时代的北平没了立身之地,只能选择闯关东。在伪满的这几年,潘秀安过得并不如意,不过幸亏他有一个争气的堂妹,这不,在潘媚人和欧阳云的关系公开后,他先是得到了伪满高层的“重视”,去年以来更开始得到重用,乃至于有了这一次担当特使的机会。
和被日本人严密控制的溥仪不同,潘秀安因为平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更多的有关学兵军和欧阳云的消息,所以他虽然对欧阳云充满了敬畏,但是并不因此感到恐惧。非但如此,他甚至视这次出使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有潘媚人这层关系在,如果他表现得好,他将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欧阳云的认可,那也就有获得洗白甚至重用的机会。心中存了这样的念想,潘秀安十分重视这次见面机会。在得知欧阳云即将召见自己后,他躲在卫生间里如此给自己打气:“我虽然为伪满工作,但是并没有做下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且,我从来不觉得身为中国人有什么不好的。嗯!就是这样!”
从去年乍获重用开始,潘秀安就已经意识到日军的失败将只是时间问题。而这次一路南进,更为他提供了一个看清当今局势的机会。沿途他有多次曾在途中遇到行军中的日军和朝鲜共荣军以及各色伪军,而在抵达张家口以后,因为欧阳云特意下令对他不设防,他也得以多次直面学兵军、中国国防军。两厢一比较,一边士气颓丧毫无斗志,一边士气高昂朝气蓬勃,这更使他坚定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无论是在日本军界还是中国军界,东条英机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机会难得,潘秀安很自然的就接了下去,道:“兴奋剂这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武器都祭出来了,小日本是真的黔驴技穷了。如果依旧是石原掌权,他应该不会继续使用兴奋剂,但是东条。呵呵,他虽然是因为受惠于兴奋剂事件才得以上台,但是以他的智商,他肯定不会吃一堑长一智,而是会将兴奋剂视作救命稻草。”
见面以来,潘秀安的话并不多,越是如此,他这一番稍微长一点的议论就反而引得欧阳云谈兴大发。
源于潘秀安的坚持,此前欧阳云对他已经以秀安相称。欧阳云当下看了潘媚人一眼道:“没想到秀安对上等兵还有过研究,没错,以东条英机的性格,这种局面出现的几率很大。这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总理大人是担心我军伤亡过大?”潘秀安很能拾台阶,很自然的就完成了自己身份的转换。
而不愧是他的堂妹,潘媚人立刻就意识到了,她当下颇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
欧阳云没注意到他用词上的细微变化,他点头道:“是啊,眼看着胜利在望,我当然希望能少死点人,要知道现在的士兵可都正当壮年,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
“我来前陛下有过交代,如果能为国家做些贡献,他将会竭尽所能。”
欧阳云听得心中一动,他认真的想了想,道:“如果真是这样,我想免予追究他的责任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大家也知道,在伪满这件事上,溥仪所扮演的其实只是日本人的傀儡。”他又沉吟一会,看着潘秀安问道:“不过,我听说日本人对他监视甚严,他并不能调动伪满国防军的一兵一卒。”
“是的,他所扮演的确实是傀儡角色,他对伪满国防军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及我,”潘秀安说着,偷偷的看了欧阳云一眼。
“二哥,你不是在皇宫任职吗?怎么会认识军队里的人?”潘媚人忽然开口问道。毕竟是自家堂兄,关键时刻,她还是决定帮他一把。
她这么一提醒,欧阳云果然被他后面那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所吸引,以征询的目光看向潘秀安。
计谋终于得逞,潘秀安心中窃喜,面上却不露声色。他回视着欧阳云,认真道:“是这样的……其实从去年开始,国防军中人心就不稳了。虽然日军对消息封锁的紧,可只要有心还是能打听到真实情况的。大家都不傻,并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说到这里,潘秀安语气一转,苦笑着道:“总理,媚人,你们不要笑话我,是,我和他们一样,也特别怕死。虽然在世人眼中,我们是背祖叛宗的汉奸,但是,只要身上还流着炎黄子孙的血,其实谁不想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就拿陛下来说,就我所知,他最少救下不下十个人的性命。这些人可都是被日本人判了死刑的。”
“那你呢?”潘媚人又及时的开口了。
潘秀安惭愧的低下头,道:“我是去年才得以高升的,呵呵,在这之前,我在满洲都是一名不文。不过,虽然我没能救下哪个抗日义士的性命,但是我以人格保证,我也从来没做过伤天害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