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南京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接秦淮,北带玄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吴越争霸,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的古城。自三国东吴政权而始,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此定鼎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元时,这里被称为集庆。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时称吴王的朱元璋亲督众将从水陆两路攻克集庆,将其改称应天府,扩建旧城,修筑宫殿于钟山以南,并以此为根据地,征战四方,争霸天下,历时十二年,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豪强,直至北伐灭元,建立了大明王朝,将应天府改称南京,定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定为陪都,由此始有“南京”之称。
六朝古都南京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之美誉,衣冠文物,冠绝江南。两百年的国都地位,使这块六朝金粉胜地越发显得繁华昌盛:全城合计有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有大街几十条,小巷几百条,都是人烟稠密,金粉楼台。大街小巷,乘轿子的、骑马跨驴的、步行的人熙来攘往,终日不绝;街道的两边密密麻麻布满了房檐不高,门面宽敞的店铺,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就站在房檐下高声叫卖,讨价还价,即便不看那些店铺的招牌,只从他们的叫卖声里就能知道,无论是西北两口的稀罕皮货,还是东西两洋的舶来品,或是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各种稀罕物事,都能在这里觅得。谁也没有统计过全城到底开设有多少家店铺,只知道单是大小酒楼,就有六七百座;此外,南方人嗜好饮茶,全城的茶社竟有一千多处,家家高朋满座,人声鼎沸,笙歌盈耳,香气四溢。到了晚间,两边酒楼茶社都张挂起了明角灯笼,每条街道上足有几千盏,照耀的整个街道亮如白昼一般,夜行的路人不需要打灯笼,也绝对不会有任何一处显得幽深阴暗。更不用说城里那条天下闻名的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舫游船穿梭其间,箫鼓乐声昼夜不绝,把这个江南最大都会的文物风流,渲染到了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极致……
如果说,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南京在过去的各朝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局部性政权的中心的话,那么,从明朝开始,南京便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国都、太祖陵寝所在,龙脉之所出的安徽凤阳距离这里也不远,即便是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侄儿建文皇帝的天位,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之后,出于对祖宗的尊重,仍把南京定为留都,至少在名份上,保留了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除了内阁之外的一整套政府班底,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等等,凡是北京有的,南京也是一样都不缺。
中国古代的都城,通常都会采取方形规制,将宫城设置于中部偏北的旧制。唯独明初修建的南京城,既要占据钟山的“龙头之前”的风水宝地,又要军事防御的现实需要防守,便依照周边山水之势筑城,把建康故城、南唐金陵古城、石头城和历代作为州府治所修建的几座小城都囊括在内,作为外廓城。所以,南京城从内到外辐射,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城四层,可谓集历代城池之大成,整座城市也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状。同样,南京的宫城也位于城东的正阳门内。
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的宫城,南北长5里,东西长4里,呈四方形。宫城之内,以承天门为界,门以北便是紫禁城。穿过端门、午门走进去,迎面依次耸立着“奉天”、“谨身”、“华盖”三座大殿。东西两侧分别是“文华殿”和“武英殿”,以及附属的“文楼”和“武楼”,这是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觐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一直到后宰门,则是许多名称各异的宫殿,还有一座御花园,被统称为“后廷”,皇帝后妃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里,由明代而始,被称为“紫禁城”。
皇宫为何被称为“紫禁城”,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因为传说中天帝居于天上的紫宫,皇权神授,地上的皇帝作为“天子”——天帝的儿子,因而居所被称为“紫禁城”;一说是取“紫气东来”中的“紫”字,以祥瑞云气象征天家威仪;还有一说,周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受命于天,“太平天子中央坐,清慎官员四海分”,皇帝的居所自然就该被称为“紫禁城”。南北两京的紫禁城布置完全一样,这也毫不奇怪,概因北京的紫禁城,原本就是按照南京宫城的蓝图兴建的。
在宫城的南面,一条宽广的御道从承天门外的五龙桥,笔直地向着宫城的正门——洪武门伸展开去。御道的东侧,分布着除刑部之外的吏、户、礼、兵、工五部和宗人府,还有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御道的西面则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以及锦衣卫、通政使司、太常寺等衙门的所在地。这一点,就显得要比各大衙门分散在各处的北京皇城更为整齐规范一点。原因无他——北京的皇城,是利用了元朝大都的旧城扩建而成;而南京的皇城,则几乎是在一片空地之上,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精心设计,由被百姓口耳相传几乎成半人半神一样的“神机军师”刘伯温规划,动用百万军民,历时21年修建而成的。
这偌大的一座宫城,作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当年,自然是**神圣,壮丽非凡的。然而,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极少有接待皇帝巡幸的机会,经历了近两百年的闲置岁月,不免荒废失修,不复有昔年的威严气象了。就连那些一直有官员派驻的衙门,也只有几个部的门堂还算整齐,大部分都是任凭墙垣倾塌,荒草萋萋而无人过问。至于掌管皇族事务,正副堂官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都是正一品的宗人府,更是因为吏部接管了它的职权,倒塌得只剩下几根门柱了。
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叛乱,造逆的勋臣达官为了争抢拥戴之功而发生内讧,这里还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兵火浩劫,包括紫禁城在内的南京皇城也被烧得几乎成了一片白地。幸好在迅速平定了内讧,拥立建藩江西的益王朱厚烨为监国,建立了伪明政权之后,为了标榜正统,凝聚士心,伪明政权不惜耗费国帑,尽发南都及周边州县的青壮民夫日夜赶工,大兴土木,整修宫殿、官署,使原本凋敝残破,又遭受兵火浩劫的帝王之居和百官衙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旧观,重新显现出了昔日**宏伟的王者之气,南京紫禁城更成为了监国益王朱厚烨的燕居之地。
其后的嘉靖二十四年,刚刚从鞑靼围困京师的危局中解脱出来的朝廷——也正是此前被全天下人视为大明正朔,却突然被同为朱明子孙的一干藩王宗亲和诸多勋臣显贵抛弃的北京政府,倾全国之师南下平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克徐州等一系列重镇,又强渡长江天堑,从水陆三面包围了南京。把持伪明政权的勋臣魏国公徐弘君、信国公汤正中和诚意伯刘计成等三位谋逆首犯遁逃,益王朱厚烨以下,伪明政权的一干犯官罪员及叛军将士去冠卸甲,自缚请降,王师兵不血刃,克复南都。南京再次回归朝廷的掌握之中,这座历经两百年风雨的南京紫禁城,也因为它的主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再次陷入了宁静孤寂之中。
不过,正如这些年来动荡不安的朝局和剧烈变幻的社会一样,这种宁静孤寂注定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五月份,就再次被打破了——一场声势绝对不亚于当年伪明政权的全面修缮工程,在宫城里紧急地施行起来。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队又一队的骡马大车从四面八方调集到这里,把满载的砖瓦木石运进宫门,又把堆积如山的各种垃圾废旧运了出来。宫城的几个侧门,终日进出着成群结队的太监、军士和工匠,他们各自在领班的驱使下,汗流浃背地忙碌着,显出疲于奔命的样子,使古旧而沉寂的城区,平添了一派紧张和慌乱……
原来,当今天子、御极天下已经二十九年的嘉靖皇帝,就要驾幸南京,拜谒祖宗陵寝了!
也就是说,这座**肃穆的宫城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真正主人!